原標題:中新互聯互通項目10年合作碩果纍纍 成功構建中國(重慶)與新加坡“點對點”對接,帶動中國西部地區與東盟國家“面對面”合作全新格局
11月10日,記者從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以下簡稱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實施10週年成效新聞發佈會上獲悉,10年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累計簽約政府和商業合作項目347個、金額260億美元,累計跨境融資金額217億美元,雙方探索形成33項具有首創性、高辨識度的制度型開放成果。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成功構建起中國(重慶)與新加坡‘點對點’對接,帶動中國西部地區與東盟國家‘面對面’合作的全新格局。”市商務委主任、市中新項目管理局局長章勇武表示,借助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越來越多的重慶企業通過新加坡走向全球市場,而來自新加坡的國際化醫療、教育、文旅資源也走進山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互聯互通 帶動西部 制度創新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呈現三大特點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是中新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商務部亞洲司副司長李岸介紹,從蘇州的一座“工業園”,到天津的一座“生態城”,再到重慶的“互聯互通”,體現了中新政府間合作不斷與時俱進的鮮明特點。
“自2015年11月啟動以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突破傳統‘園區載體’模式,以重慶、新加坡‘雙樞紐’為核心,以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現代服務業領域合作為重點,構建起跨區域、跨國界的要素流動通道。”李岸介紹,比如陸海新通道開通後,重慶到新加坡的鐵海聯運時長從10天壓縮到7天,單箱成本降低25%,重慶的汽車零部件、農産品等通過通道出口,企業物流成本降了、訂單多了,這是傳統園區模式難以實現的。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定位“服務西部”,10年來成效明顯。比如中新跨境融資通道,已輻射西部10個省區市;陸海新通道帶動西部地區對東盟進出口總額突破1萬億元,真正實現“重慶帶動、西部受益”。
此外,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也注重創新,十年間探索了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等開放政策。在海關監管領域首創“一單兩報”“保稅航材分撥”等模式並在全國推廣,這些制度創新為西部內陸地區開放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具有互聯互通、帶動西部、制度創新的三大突出特點。”李岸説,項目不僅是中新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成果,更成為西部內陸地區“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商務部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建設向著更高水準、更高標準發展。
航線加密至每週24班
渝新往來人次10年增長5倍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聚焦“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主題,在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重點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物流領域孕育的陸海新通道,已輻射國內18個省份75個城市163個鐵路站點,對外通達127個國家和地區581個港口,讓中新交往與産業合作的“廣度”與“密度”不斷增強。
信息領域投用了中新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跨境數據傳輸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賦能我市製造、物流、教育、醫療、文娛等10余個重點行業開展國際合作。
航空領域建成了渝新空中走廊,航線從最初每週5班加密至每週24班。今年1—10月,渝新航班起降架次超1900架次、旅客吞吐量超2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超1400噸,同比分別增長20.2%、13.6%和2.5%。
金融領域共同打造中新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創新NRA賬戶(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模式,服務西部企業跨境結算超4億元。
市中新項目管理局副局長孫熙勇表示,除了四大重點領域外,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還把合作拓展到更多領域。
科技教育合作方面,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兩江新區設立重慶研究院,通過引入新加坡科研資源及體系,孵化科創企業45家、培養博士103人。重慶與新方高等院校共同搭建人才培養通道,渝新兩地師生每年交流規模達500人次以上。
文化旅遊合作方面,重慶與新加坡彼此成為重要的遊客來源地和出遊目的地。10年來,渝新往來人次較2015年增長5倍、新加坡來渝入境過夜遊客增長7倍。2024年渝新航線客運量達25.24萬人次、同比增長237.3%,渝新航線出入境人數佔重慶出入境人數的20%,成為渝新深化文旅合作的生動例證。
未來聚焦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
打造國際合作新示範
走過10年,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將開啟新的發展篇章。
對此,章勇武介紹,在“十五五”開局與中新關係升級的背景下,下一步,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將重點圍繞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兩大領域挖掘新增長點,充分發揮重慶應用場景豐富和新加坡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優勢,通過協同創新,推動合作從“通道共建”向“産業共興”“民生共享”深化,助力西部地區産業轉型發展,讓紅利更多惠及企業與市民。
數字經濟方面,重點解決企業“跨境數據流通難”、市民“數字化服務體驗升級”的需求。比如,在數字陸海新通道建設上,將推動擴大重慶口岸與新加坡港集裝箱數據的共享範圍,拓展至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市及國際中轉段,實現“一單到底”,進一步助力企業簡化報關流程,提升報關效率;開展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在跨境貿易等場景擴大應用。
綠色發展方面,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將圍繞探索推進陸海新通道綠色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服務、航空領域綠色可持續發展、物流樞紐低碳化佈局、綠色低碳産業園區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
比如綠色低碳産業園區合作,重慶將引入新加坡“虛擬電廠+微電網”技術,探索與新加坡企業共建綠色低碳産業園,進一步實現清潔能源高效利用與碳排放精準管控,提升重慶的産業“含綠量”,助力重慶製造業企業更順暢對接國際客戶綠色採購標準。
“我們力爭到2030年,將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打造成國際數字規則開放合作和綠色發展國際合作新示範。”章勇武説,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將努力在數字貿易、跨境算力、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領域形成雙向賦能、辨識度高、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互聯互通項目,為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活力,為多邊合作提供新支撐。(記者 楊駿 實習生 李俊曉)
數讀中新互聯互通項目10年成果>>>
●累計簽約政府和商業合作項目347個、金額260億美元
●累計跨境融資金額217億美元
●雙方探索形成33項具有首創性、高辨識度的制度型開放成果
●陸海新通道已輻射國內18個省份75個城市163個鐵路站點,對外通達127個國家和地區581個港口
●中新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跨境數據傳輸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賦能我市製造、物流、教育等10余個重點行業開展國際合作
●共同搭建人才培養通道,渝新兩地師生每年交流規模達500人次以上
●2024年渝新航線客運量達25.24萬人次、同比增長237.3%,渝新航線出入境人數佔重慶出入境人數的20%
資料來源:市中新項目管理局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