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核算人口結構、整體規劃學校佈局、統一調配優質教育資源……西安市委、市政府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市作為“頭號民生工程”,紮實推進《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增學位、強隊伍、促改革、提品質、優服務,西安從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邁入優質均衡發展階段。西安市教育局局長賈軼昊説:“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公辦學位,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優質的公辦教育資源。”
打造一流品質學校新集群
長安一中實驗學校位於西安市長安大學城,今年9月剛剛投入使用。這所新建公辦校佔地44668平方米,總投資3.27億元,可容納學生1950人。作為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市級重點項目,今年共有29所新建學校在長安區落成。
為了擴充學位,西安教育與時間賽跑。三年行動計劃,西安市在前兩年就完成了建設任務的78.6%,累計投入370億元。今年秋季開學時,143所新建學校投入使用,共新增學位13.04萬個。
如此大的建設規模,如此快的建設速度,對於西安的教育人來説,並非易事。
責任聯包,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挂帥、親自部署、親自督戰;軍令上墻,列出“作戰圖”和時間表,各單位、部門立軍令狀,正排工序,倒排工期;規範運行,曬進度、比做法、亮成績;高位推進,打造硬體強、軟體優、環境美的一流品質學校新集群……
“教育面前無難事。我們要用心、用情,把教育工作做好。”賈軼昊説,西安市委、市政府堅持將建設教育強市納入“十項重點工作”。每月專項調度推進,要求選最好的位置、配最好的硬體、聘最好的校長、招最好的老師、辦最好的教育,全市形成了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合力。
一年新建50所學校的“教育奇跡”,就發生在西安市高新區。
在2018年9月之前,高新區只有24所中小學和幼兒園。此後,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的規劃,高新區託管了西安市三區一縣12個鎮街,共有中小學和幼兒園258所。為了提升區內基礎教育的整體水準,高新區進行整體佈局,規劃三年內新建50所學校。
“但是,三年的建設週期太長,老百姓等不及,孩子們更等不起。我們決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步到位,把三年的建設任務一年完成。”如今,西安市高新區教育局局長饒小華站在自己走過無數遍的高新一中實驗中學的操場上,環顧四週,一年來學校開工、建設的場面歷歷在目,回想起校長們的付出與汗水,她難掩激動。
饒小華説,校長們接手剛建成的學校後,都要親自做最後的調整和佈置,他們起早貪黑,每天在工地上跟工人們一起吃盒飯、睡紙板。他們如此投入,就是為了讓學校的硬體更加符合教育需要,更加符合孩子們成長需要。
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西安市委、市政府堅持問題導向,打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發展組合拳,大投入建設學校、大規模招聘教師、大力度深化改革、大範圍擴優促均。賈軼昊説:“西安教育從過去的補短板,進入了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
多措並舉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中午1點30分,小學生們穿著校服、背著水壺,三三兩兩快步走進西安市宏景小學。這所嶄新的公辦小學是西安北郊家長們口中的“家門口的優質小學”,學生們可以選擇中午回家吃飯、午休。
長安區位於西安南郊,集中了30多所高校與20多個科研院所。如今,長安區正在打造“大學城+公園城市+教育集群”的全過程教育園區。長安區教育局局長李鵬程説:“我們要讓基礎教育成為大學城校地融合、共榮共生的新動力和新紐帶。”
“下力氣補短板、還欠賬。”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長程軍安介紹,近年來,西安市政府從“根”上尋找問題,將學校佈局不優、學位總量不足、管理體制不順、優質資源不多、公辦學校活力不足等阻礙教育優質發展的根源性問題逐個破解。
與此同時,西安市的教師招聘和培養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2020年西安市招聘教師7833名,2021年招聘教師8019名。兩年累計1.5萬餘名教師的加入,為保障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打牢了基礎。
“我們的教師100%是本科師範類畢業生,50%以上是碩士研究生,80%以上有過支教經驗……”作為一所新建校的校長,西安高新區第十七小學校長金梅經過層層篩選,選取了一批優秀教師成為十七小的新生力量。
強師德、重培訓、提能力,西安市教育局發揮“名師+”“名校長+”的引領作用,建立“骨幹、卓越、教育家”型教師梯隊,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長安區第三小學,校長何鴿介紹,這是她在這所新建學校立的第一個“規矩”——抓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教師要先寫好“三筆字”。學校為每個班級準備了3塊小黑板,教師每天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曬板書”。
與此同時,師德建設貫穿于教師管理全過程,是教師培訓的必修課。
“我們學校的第一次教職工大會就是在工棚中召開的。我們要讓每一滴汗水‘落地生花’。”高新第四初級中學校長萬江説,新學校建設中,教師團隊一起奮鬥,新入職的教師跟他一起堅守在學校工地。
師資建設是教育改革發展中的“軟體”工程。在西安,教育“軟體”比“硬體”更硬。
近年來,西安市教育局通過簡政放權,推進教師區管校聘、職稱評審權下放等12項人事制度改革,公辦教師、校長園長“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氛圍日益濃厚,公辦學校的精氣神不斷提振。
“名校+”做大優質教育規模
到高新第四初級中學擔任校長之前,萬江在高新第一中學做學生管理工作。他的“導師”正是高新第一中學校長、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特級教師王淑芳。
“新建校的校長,都有‘名校’基因,在老校長的引導下,他們幹勁十足,你追我趕,一群人一起在奔跑。”饒小華邊説邊走向另一位校長郭戈,向記者介紹這位從高新第一中學初中部走出的新建初中校長,“他當過21年的班主任,做過8年的年級組長,還做過教研組長和教務主任,教學管理經驗豐富。”
真教、真幫、真落地、真創新,“名校+”工程,讓優質教育資源向更多學校輻射。正如王淑芳所説:“真正的名校,不是將自己的圍墻越築越高,而是為更多的孩子開路架橋。”
“贏得的是榮譽,承擔的是責任。鐵一中‘名校+’教育聯合體跨區域覆蓋全市7所公辦學校、3所民辦學校,我們希望把鐵一中的優質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輻射到全市,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鐵一中校長慶群説。
碑林區創新實施優質輻射、優質發展、優質特色、優質提升“四優”工程,對內做大優質教育規模,構建了“三縱兩橫”網格化多片均衡分佈的優質教育格局。
“碑林區是教育大區,名校眾多,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擔當輻射帶動更多的學校成長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碑林區教育局局長馮潔説。
西安高新一小教育集團由12所學校組成,其中民辦學校3所、公辦學校9所,共有296個教學班、12000多名學生、800余名教職工。作為集團校長,劉英明讓自己培養多年的教育管理者們成為星火,點燃更多人的教育夢。
“我們賦予各校的校級領導兩種身份,一是學校人,二是集團人。”劉英明説,“我們的目標是,讓新教師會教學,讓新幹部會管理,讓新學校會發展。”
近年來,長安區也採取“一長多校”“委託管理”“兼併融合”“集團化辦學”等模式,組建“名校+”100余個,實現對公辦學校全覆蓋。作為一名從“名校”轉入新崗位的管理者,長安一中實驗學校校長強軍也在延續著長安一中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與團隊探索適合新學校的發展機制。
“+校”一年變“名校”,這句話在西安的家長圈傳開。如今,鄉村學校變強、城區學校更優、城鄉教育聯動融合發展,在西安形成了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我們把教育公平作為高品質發展的努力方向。”賈軼昊説,隨著市委、市政府對群眾的各項教育承諾逐步實現,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黨委、政府抓教育的決心和力度,享受到了教育強市建設的階段性成果,滿意度不斷提升。(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東 董魯皖龍 馮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