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招進行時【專業雲講堂】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
2022-06-17 17:26:15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做客《專業雲講堂》,為廣大考生深度解讀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主題:深度解讀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

  嘉賓:喬愛玲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2022高招進行時【專業雲講堂】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_fororder_1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

  學校背景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科創始於1954年,著名教育家傅任敢先生是教育學科的奠基人。目前,教育學院設有首都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所、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所、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教育技術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若干研究中心,如教育部的數學教育技術應用與創新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與教育部共建的中國教育政策評估與研究中心、中國基礎教育教科書研究與評價中心;北京市的基礎教育研究基地、基礎教育信息化實驗教學中心、首都教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2022高招進行時【專業雲講堂】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_fororder_2

首都師範大學校園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學科實力雄厚,教育學一級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第六,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等級(即處於全國5%-10%的位次),目前,在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科共建世界一流教育學科。學院設有教育學(非師範)、教育技術學(師範)和教育技術學三個本科專業;擁有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比較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技術學六個碩士授權點;擁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教育學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點;同時,教育學科為北京市一級學科重點學科,設有教育學博士後流動站。

  教育技術學系創立於2002年,招收教育技術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2010年獲批教育學一級學科和教育技術學專業博士授權點,2018年增設教育技術學(師範)本科專業。2021年教育技術學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該專業是北京信息技術人才和中小學教師培養的重要基地。教育技術學專業堅持立足北京,以服務國家、京津冀重大教育發展戰略需求和北京市四個中心功能定位為目標,以優質學術研究帶動專業發展,以前沿的成果支持專業建設。

2022高招進行時【專業雲講堂】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_fororder_3

教育技術學專業暑假小學期活動

  教育學院現有教授26人,副教授36人,講師1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6人,博士生導師17人。其中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級教學名師1人,多位教師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萬人計劃等各項人才計劃。2017年11月,教育學院勞凱聲教授入選“當代教育名家”榜單。

  專業特色

  教育技術學專業分為教育技術學(師範)和教育技術學兩個招生方向。教育技術學屬於文、理交叉學科,培養的學生口徑寬,素質全面,發展空間大。本專業具有較強的學科優勢和高水準的師資隊伍,構建以“學科融合、時空開放、協同創新”為特色的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學習環境智慧化、課程組織活動化、學習方式合作化、學習任務情境化和認知工具多樣化的實驗教學環境與豐富的支持服務。

2022高招進行時【專業雲講堂】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_fororder_4

教育學院計算機實驗室

  教育技術學是培養能夠從事教學媒體和教學系統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教育技術學科高級專門人才,以培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建設者和管理者的專業。本專業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和應用的優勢,在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評價與決策、教育大數據分析、教育技術學理論研究、教育裝備技術、教育影視資源製作和遠程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特色。

2022高招進行時【專業雲講堂】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_fororder_5

教育學院犀牛創客實驗室

  本專業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創新教學方法,擁有“教育部數學教育技術應用與創新研究中心”、“北京市基礎教育信息化實驗教學中心”等實驗和研究平臺,為全校師範生開設現代教育技術等公共必修和選修課程,注重創新實踐和師範技能訓練,夯實專業基礎,在“強基礎、重實踐、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支持下,通過産學研結合創新教學方法,已培養一批技能完備、創新能力突出的卓越教師和信息技術人才。

  專業培養計劃

  教育技術學學制四年,共146學分,核心課程主要包括 “人工智能技術基礎”、“遠程教育與網絡教育”、 “教育大數據思維與分析技術” 、“學習科學與技術” 、“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數字資源的設計與製作”、“智慧課堂交互設計” 、 “軟體編程思維”、“資料結構”、“計算機網絡”等。

  教育技術學(師範)學制四年,共159學分,核心必修課程主要包括“教學設計”、“C語言程式設計”、“信息技術教育”、“學習科學與技術”、“教學媒體與應用”、“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網絡教育與遠程教育”等。

  專業發展現狀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現擁有專業教師2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8人,教授6人(博士生導師2人),副教授13人,高級實驗師3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學緣結構豐富、梯隊結構合理的優質教師隊伍,形成了全日制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在內的較完整的培養體系。

  學院擁有設備先進的教育部數學教育技術應用與創新研究中心、北京市基礎教育信息化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並配有“媒體技術實驗室”、“犀牛—LATINA創客空間”、“非編與列印實驗室”、“多媒體計算機實驗室”、“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實驗室”、“智慧教學設計與實踐實驗室”、“STEAM教育實驗室”等14個實驗室,為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實踐鍛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2022高招進行時【專業雲講堂】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_fororder_6

教育學院小學期活動學生作品彙報

  就業方向

  教育技術學畢業生可成為互聯網教育及人工智能教育企事業單位研究、設計與應用人員;教育信息科學與技術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資源設計與製作、策劃、教學支持與管理人員;物聯網相關技術人員以及企業培訓教學設計師等,就業率和就業品質良好。

  近三年,本專業畢業生有超50%的學生出國留學或考研深造,如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繼續學習;出國的去向為:美國邁阿密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

  本科畢業生多數前往北京市或其他省市各級各類中小學、幼兒園工作,也有前往各類企事業單位、網絡信息化相關公司,以及北京市或其他省市中小學校工作。如: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寰宇天碼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文在線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通州區北關中學、北京史家小學、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實驗學校等。部分學生深造後到中國科學技術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開放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第四中學、北京一零一學校、北京第十二中學等單位工作。

2022高招進行時【專業雲講堂】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_fororder_7

教育學院學生籃球賽

  教育技術學(師範)畢業生主要去向為北京市中小學,畢業生可在中小學從事信息技術相關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如信息技術教師、通用技術教師、人工智能教師、STEAM教師以及從事信息化管理的電教人員、教師教育技術的培訓師、教學設計師和媒體技術的推廣使用等管理型人才。本專業與北京市多所中小學和機構建立長期的合作,支持學生實踐,如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北京第十二中學、中關村中學、北師大實驗中學、北京第八十中學、西城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中心等,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獲得良好成效。畢業生赴基礎教育中小學一線進行教學,如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從事信息技術教師或勞動技術教師,教育技術學(師範)升學率達到40%。

2022高招進行時【專業雲講堂】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喬愛玲教授_fororder_8

教育學院學生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城市誌願者參與服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