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進行時》是國際在線教育頻道2023高招專題報道推出的視頻訪談特別節目,節目邀請全國百餘所高校校長、招辦主任權威解讀招生政策,錄取規則等,詳細介紹高校辦學特色、通過“零距離接觸高校招辦領導”,為考生提供最新招辦資訊。指導考生填報志願、選擇專業以及未來職業選擇,及時了解高校熱門專業及最新信息。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熊俐嘉為廣大考生學子介紹中國人民大學2023年招生信息。
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熊俐嘉
走新路、開新局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國際在線教育頻道2023《高招進行時》訪談節目,今天做客我們節目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熊俐嘉,首先請熊主任就中國人民大學做簡要介紹。
熊俐嘉: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産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從1950年至今,國家歷次確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均位居其中。學校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17年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當前,中國人民大學正在積極構建“引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卓越的基礎學科、頂尖的社科學科、創新的交叉學科”學科佈局,走新路、開新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2023年,中國人民大學進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改革。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數字時代發展需求,建優41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構建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充分賦予學生自主學習、選擇發展的個性化成長空間;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拓展全球化視野;在學術領域和就業市場,人大畢業生受到廣泛讚譽。
高招錄取在即,中國人民大學將積極開展陽光招生諮詢活動,寓教于招、因材施招,為廣大考生提供熱情、專業、優質的招生諮詢服務,引導青年學子從人生規劃和興趣特長出發,將個人志趣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努力成長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開路先鋒”和“事業闖將”!
學科實力超群 領軍學科招生專業全覆蓋
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的優勢學科專業有哪些?
熊俐嘉:中國人民大學學科實力雄厚、整體發展均衡,領軍學科100%覆蓋普通批次本科招生專業。報考中國人民大學的考生,本科就讀專業均為國內頂尖,在教育部各類評價體系中穩居最前列。
在教育部公佈的最新一輪學科評估結果中,中國人民大學A+學科比例遙遙領先,排名全國高校前三。在教育部歷次學科評估中,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統計學、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哲學、政治學、中國史、信息資源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外國語言文學等17個一級學科處於領軍地位。在教育部2022年公佈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中國人民大學14個學科入圍,其中哲學社會科學入選學科數為高校之最。
聚焦數字時代需求 培養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主持人:貴校針對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舉措?
熊俐嘉:中國人民大學堅持深化本科人才培養改革,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人才培養走在全國高校最前沿。目前為本科生提供涵蓋雙學士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21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項目(13個)、跨學科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4個)、跨校(國)國際性人才培養項目(3個)、榮譽輔修項目(15個)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致力於培養素質頂尖、學術紮實、視野開闊的拔尖人才,更好地響應國家及社會對複合型、研究型高端人才的需求。
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中國人民大學致力於構建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抓住先機、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一方面激發理科生在社會科學領域乃至人文學科學習研究中的獨特優勢,另一方面重點強化學生在社會調研、數據處理、閱讀寫作等方面的能力訓練。與此同時,跨國界、跨學校、跨學院、跨專業設立人才培養項目,促進跨文化、跨學科、跨文理的對話交流、交叉融合,實現複合型人才培養、個性化教學引導、綜合性能力塑造,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無限可能。
專業選擇自主多元 提供個性化發展空間
主持人:學校轉專業政策是怎樣的?
熊俐嘉:近年來,學校年度轉專業接收計劃總數大於實際申請人數。在校全日制學習的本科一、二年級學生,均可提出轉專業申請(有特殊招生政策的學生除外),並根據學校轉專業流程安排和要求調整原專業,轉入新專業學習。
學校推行無時點專業選擇,超50%學生本科階段在本學院內自主選擇畢業專業。哲學院(不含PPE實驗班)、文學院、勞動人事學院、經濟學院、應用經濟學院、新聞學院、社會與人口學院、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學院、農業農村發展學院、信息學院、數學學院等12個學院本科階段不分專業。學生在學習共同基礎課的前提下,根據個人興趣和發展規劃,在學院內自主選擇課程。學校最終根據學生完成培養方案的實際情況認定本科專業。
雙選認證制度,學生100%自主選擇輔修,1/5本科畢業生獲輔修學位或專業證書。學校各專業“專業教育”模組課程按照一定規則和程式,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學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課程,畢業前達到相關專業輔修培養方案要求,即可申請認證輔修第二學士學位或輔修第二專業。
國際交流項目豐富 打造全球化學科視野
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交流合作情況是怎樣的,會為學生提供哪些幫助?
熊俐嘉:中國人民大學是國內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與34個國家和地區的108所高校簽署了校級學生交換、學生派出等項目協議。學校每年有11類國家公派項目、95個校際交換項目、300個院際學生交流項目、約40個寒暑期項目、海外實習項目以及短期文化交流項目。
開放的國際平臺。國際交流交換項目100%覆蓋本科生招生學院,每名學生均有機會申報校院兩級國際交流項目。每年7月的國際小學期,由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獲得者等國內外一流師資授課,全校本科生均可修讀。開設80余門全英文通識類課程,聚焦學科前沿,拓展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高端人才培養特區。學校眾多領軍學科開設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打造交叉學科背景、國際文化視野的高端人才培養特區。與意大利路易斯大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合作推出全球首個管理學三學士國際項目——中意美三學位管理學本科項目。學生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兩年,在羅馬、華盛頓各學習一年,本科畢業可獲得國際三學位: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學士學位、意大利路易斯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學位、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商業(或國際商務)學士學位。開設有涉外法治雙學士學位項目、國際新聞全英文實驗班等特色項目,旨在培養基礎紮實、理論深厚、兼具全球視野與家國情懷的高端國際化人才。
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中國人民大學與法國索邦大學、蒙彼利埃保羅—瓦萊裏大學、KEDGE商學院共建的中法學院,是中國最重要的跨東西方文化法語高端人才培養基地,中西方高等教育體制高度融合的典範。中法學院與學校其他招收本科生的學院性質相同,按照單獨學校代碼(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19002)招生,屬中國人民大學正式統招計劃,學生具有人大正式學籍。學生第一、第二和第四學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學習,第三學年赴法國院校學習。四年學業順利結束後,將同時獲得中法兩國名校學位,如果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可選擇本碩連讀,法國合作學校將優先錄取。完成碩士階段學習後,獲得法國碩士學位。中法學院在校期間綜合測評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還有機會獲得推薦免試攻讀國內高校碩士研究生的資格。
培養輸送棟樑之才 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主持人: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是怎樣的?
熊俐嘉:中國人民大學致力於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治國理政人才、學術領軍人才、經世濟民人才、全球治理人才。學校本科畢業生整體呈現就業競爭力強、就業層次高、就業品質高的特點。選擇就業的畢業生中,超過60%的學生獲得6家以上單位筆面試機會。就業畢業生在國家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央企國企的就業比例達70%,在公共管理、金融業、教育科研、信息技術、社會組織等領域就業佔比超80%。
選擇國內升學的本科畢業生中,85%以上在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讀研深造,國內頂尖名校升學率100%;選擇境外留學的本科畢業生中,72%在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名校深造。
自建校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共培養了37余萬名高水準建設者和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中央兩委”校友總數居全國高校前列,先後走出400多位省部級以上高級幹部、數萬名司局級領導幹部,是“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新中國的經濟學、法學、新聞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諸多學科由中國人民大學首先創立並走向全國,學術領軍人才在高等教育界舉足輕重;上市公司高管校友總數位居排行榜榜首;大批校友參與全球治理,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根據招生計劃和生源情況確定調檔比例 不設置分數級差
主持人:在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時,有哪些政策是需要考生特別注意的呢?
熊俐嘉:中國人民大學根據在各省(區、市)的招生計劃和生源情況確定調檔比例,原則上,順序志願投檔的批次不超過120%,平行志願投檔的批次不超過105%。在實際錄取中,對於平行志願批次的已投檔考生,如考生服從專業調劑,檔案合格且符合體檢要求即不退檔。在提檔和專業錄取時,對享受教育部和各省份規定的全國性政策性加分的考生,中國人民大學均認可其中最高一項且分值不超過20分。確定錄取專業時,中國人民大學不設置分數級差,考生分文理科或選考科目組按投檔成績排隊,從高分到低分按照各專業招生計劃錄取。特殊類型招生合格生的投檔、錄取規則,以招生簡章、合格生公示信息為準。
官方聯繫方式
“相聚人大”小程式(優秀生源登記、最新招生政策)
本科生招生辦公室
招辦官網:https://rdzs.ruc.edu.cn/
諮詢熱線:400-0123-517(招生政策解讀)
微信公眾號:人大陽光招生(信息速遞、政策速覽)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