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商學院招生時間|專訪清華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係教授、清華産業創新MBA項目學術主任朱恒源
2023-08-25 17:47:27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全球經濟挑戰之下,人才的培養核心競爭力值得深入探討,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商學院作為培養高層次企業管理人才的搖籃,為市場經濟發展和國內企業管理做出了突出貢獻。繼續推出2023年“商學院招生時間”特別欄目,邀請全國各商學院招生負責人,解讀2024年商學院各教學項目、招生計劃、項目特色,幫助考生選擇適合的商學院提供權威參考。

  近日,清華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係教授、清華産業創新MBA項目學術主任朱恒源做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2023商學院招生時間|專訪清華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係教授、清華産業創新MBA項目學術主任朱恒源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829120305

  清華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係教授、清華産業創新MBA項目學術主任朱恒源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下簡稱“清華經管學院”)成立於1984年。學院以“創造知識,培育領袖,貢獻中國,影響世界”為使命,以“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管理學院”為願望,以“正直誠實、敬業盡責、尊重寬容”為核心價值。現階段,國家特別提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産業與新興産業的創新。清華經管學院推出産業創新MBA項目,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己任,培養具有“産業創新視野、管理創新思維、産品創新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清華産業創新MBA項目注重産教融合,著力打造精通前沿技術、理解未來産業發展趨勢、具備創新思維、掌握組織與管理技能的新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引入清華大學跨學科課程,培育交叉創新的意識與潛力,建立産業創新視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科技創新推動智慧化産業革命

  主持人:當前經濟發展似乎進入了一個階段性的調整期,疊加上國際産業格局中出現的“去全球化”的各種爭拗,作為長期研究産業創新的學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産業發展的前景?在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背景下,您如何看待中國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面臨挑戰?

  朱恒源:現在全球面臨一個重要的挑戰,即第三次産業革命(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已經到達了瓶頸,以至於全球都在尋找産業發展的新動力。只有産業革命為産業發展帶來新動力,才會推動經濟迅速往前發展。

  挑戰是全球的挑戰,同時也是中國的挑戰。過去40-50年之間,中國乘上了全球化的列車,迅速的完成了現代産業體系的構建,使中國經濟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現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在邁進的過程中,全球經濟突然在産業上失去了動力。一方面原來的動力不在,新的動力沒尋找出來;另一方面,在全球産業體系上又出現了一些分離和分化的挑戰,這使得中國經濟的進步和中國産業的發展都會面臨一些新的挑戰。

  二十大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的産業體系,是為解決在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條件下,通過建設現代化的産業體系來解決眼前問題。中國産業發展由過去的依賴於學習和模倣到現在的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來推動。這個過程,對中國是一個全新的事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之間脫節的問題。在未來,即將到來的智慧化産業革命中,僅僅依賴學習不足以滿足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搶先在新産業變革的條件下,率先進入智慧化産業革命的探索是將來面臨的一個最重要的挑戰。

  創新人才在産業變革中起關鍵作用

  主持人:在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過程中,創新人才起著怎樣的作用?創新人才有怎樣的特點?創新人才能“培養”嗎?

  朱恒源:所有的創新都涉及到與原有的技術和社會産業體系的互動與結合,歸根結底都是人做出來的。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高度依賴於社會中極富創新精神的人才。

  中國傳統上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但是缺少拔尖創新型人才。從産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主要依賴兩類的拔尖創新人才:一是科技創新人才,這些人才是極富創造力,敢想別人沒有想的,願意通過不斷的試錯來完成創新;二是産業創新人才,把科技和産業能夠有機的融合。這兩類人才在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創新型人才主要擁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怕失敗願意嘗試新的事物;二是基於興趣和愛好,不斷試錯,具有很強的韌性。但這些人才不是完全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需要為他們創造一個環境,聚集一群有這樣潛質的人,讓他們在具備創新的環境裏通過相互交流,不斷的探索和試驗,相互激發自己成長。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主持人:作為長期在高校從事創新相關研究、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學者,您覺得MBA項目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産業創新人才?

  朱恒源:清華經管學院開設産業創新MBA項目的初衷和使命是適應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時代要求,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做好人才的培育工作。

  在商學院培養産業創新人才方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教學壓力的挑戰。中國早期的MBA與美國和歐洲的學校合作,學習國外的模式,然後再結合中國的發展進行改進。未來我們還必須要結合産業創新的實際,向業界的老師學習,找到自己未來的創新模式。

  二是重新學習、經驗總結的挑戰。我們要從中國豐富的管理創新實踐中去吸取和提煉經驗,把它變成知識,應用於我們創新人才的培養。最近20年,創新的中心逐漸在向亞洲、向中國轉移,中國的創新實踐也越來越豐富,我們需要將本土化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到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

  三是創新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在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創新活動,本質是另一次的産業革命,意味著要在這裡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新的産品和新的産業形態。創新前面沒有目標,沒有模式可循。在這種情況下,培養一批人去創造,因為沒有模式可循,所以創新的難度在增加。

  應對前面的三個挑戰,我們經過多年的發展,圍繞著中國産業創新聚集了一大批的學術界、業界和培養的校友、以及未來産業界的領袖,這些合作夥伴,他們能與我們一起認同這個前所未有的事業,願意與我們共同合作創造、共同來努力。

  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 來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主持人:作為産業創新MBA的學術主任,請您談談産業創新MBA的培養體系,這個體系希望給學生帶來怎樣的學習體驗?

  朱恒源: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是清華經管學院産業創新MBA項目培養原則。中國的MBA經過近40年的發展,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這些好的經驗會以好的教學方式和好的基礎核心課程保留下來,這是我們需要繼承的。然而,為了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我們也需要做相當程度的創新。

  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方面的創新。學院會設計與産業創新關聯的一些專業課組,比如産業創新分析、産品創新、創新型組織等。二是培養方式上的創新。希望學生和學院的合作夥伴面向産業界的現實問題,把共創活動作為一種體驗式學習的方式,植入到培養環節中,讓學生能夠直面業界創新的挑戰,鍛鍊自己的産業創新能力。

  兩個結合,幫助學生適應未來挑戰

  朱恒源:清華産業創新MBA項目特別注重在培養體系的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做好兩個結合。

  第一個結合是經典理論和最新實踐的內容的結合。學院要把過去的跟工商管理相關的學術建設經典理論引入到教學體系中,它不僅體現在學習的核心課上,而且還體現在將來的創新專業課上;同時,學院也會總結全球,包括中國在過去20年中在業界出現的創新成果,把它也帶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

  第二個結合是學術大師和創新實踐者的結合。學院有很多的在學術上特別有專長的老師,會請他們來參與到學生培養過程中;同時,學院也積累了很多業界非常資深的創新實干家,也要把他們引入到課程。

  通過過去的經典理論和最新實踐的結合,學術大師和創新實踐者的結合,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未來的挑戰。

  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育和培養環節

  朱恒源:清華産業創新MBA項目是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育和培養環節。朱恒源教授講到,他希望能夠找到那些真正對創新有想法、有激情、有動力和有自驅力的人,學校按照他們的需要,根據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的特點,來重組和重構他們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院不僅是在教學安排上適應他們的需要,同時在課外活動、實習和實踐上也要適應他們職業發展階段以及未來的發展。學院希望給他們創造既團結緊張又嚴肅活潑的一個學習旅程,而學習的旅程還有很多未知和創造的空間。

  期望學員懷揣使命勇於創新

  主持人:您希望來報考的學生是怎樣的?您期待他們對産業創新MBA有怎樣的期待?

  朱恒源:清華産業創新MBA項目是一個時代的産物,是為了適應中國在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條件下,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需要而創立的。

  希望報考産業創新MBA的學生,第一,要意識到自己其實從事工作的歷史使命感,有使命感才能走得遠;第二,希望學生在産業創新的一線從事過創新工作,並且在工作中有一些問題和困惑,因為只要前面有了使命感,然後又有了困惑,那麼學習的動力就會更足;第三,如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志於培養自己的組織和協調能力,並且願意在一個産業體系中創造新東西,讓自己創造的東西被社會接受。

  希望學生在進入産業創新MBA項目以後,能夠去享受一個特別有前景,特別令人激動,但是又不是一個完全由別人規劃好了的學習進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一步一步地得到自己在學習、生活以及創造中的快樂和提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