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科普點亮科學之光
圖為小朋友正在體驗登月工程月面模擬器。本報記者周維海攝
9月17日,在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展區,小朋友使用虛擬現實設備感受天和核心艙內的生活。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9月16日,我國第20個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在北京首鋼園開幕。20年來,全國科普日活動不斷創新發展,成為科普事業進步的重要體現。為此,本版推出特別策劃,聚焦我國科普事業取得的成就,探討怎樣進一步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以及如何以高品質科普助推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火星著陸平臺實物、嫦娥五號返回器實物……9月16日,2023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在北京首鋼園開幕,來自全國104個單位的360項展品匯聚於此。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科普盛宴也如約開席。
今年是全國第20個科普日。2002年6月29日,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科普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正式頒布實施,為我國科普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為了推動和助力科普法的實施,在2003年6月29日科普法頒布一週年之際,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舉辦了大規模科普活動。中國科協從2004年起每年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並於2005年起將活動開始時間調到每年9月的第3個公休日,並持續一週。
20年來,全國科普日活動已成為知名品牌活動,僅2022年活動期間,就組織各類重點科普活動7.4萬餘項,線上線下參與人次約3.2億。
全國科普日活動的創新發展也折射出我國科普事業的不斷進步。《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22)》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普能力發展指數穩步提升,2020年達到2.84,相較2015年增長約40%。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上升到12.93%,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家科普能力大幅度提升
近日,靠短視頻科普弦論知識吸粉百萬的抖音創作者周思益被重慶大學聘為副教授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據報道,其科普事業獲得國家專項基金支持。
周思益坦承,此前兩年在抖音上科普弦論物理知識的經歷,為她在找工作時提供了極大助力。“面試時,考官直接告訴我,重慶大學就想要這方面(做物理科普)的人才。”
從八旬院士汪品先在互聯網平臺上成為擁有百萬粉絲的“科普大V”,到歐陽自遠、譚天偉、張福鎖、高福、歐陽鐘燦等5位院士參與的《院士科普》節目獲全網超過10億次點擊;從不久前陳孝平、桂建芳等7名院士在武漢聯名倡議將科普工作放在心上、落在行動上,到日前“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掀起科普高潮,受到公眾歡迎……近年來,一批科學家正從容自信地走進網絡,走進演播廳,成為“科普達人”,引領科學走向大眾。
我國科普人員隊伍建設穩步向前,人員構成進一步優化。據全國科普統計,2021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為182.75萬人,比2020年增長0.80%。中級職稱及以上或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科普人員共計111.55萬人,比2020年增加9.47%,佔當年科普人員總數的61.04%。專職科普創作(研發)人員達到2.24萬人,比2020年增長20.79%。專職科普講解(輔導)人員4.92萬人;兼職科普講解(輔導)人員31.03萬人。
科普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得益於國家對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頂層設計的加強。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王挺研究員介紹道,我國已形成相對完整的“國家—部門—地方”科普法規政策體系。“以‘一法一綱一意見’(即科普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和《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為政策保障,國家科普工作頂層設計不斷優化,科普配套政策逐漸完善。”
截至2022年,全國共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6個副省級城市制定了科普條例或實施科普法辦法。
在不斷完善的頂層設計之下,我國已形成有效的多部門協作的科普組織實施機制。科技部牽頭成立了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目前共有41個參與部門,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的成員單位目前共有35個部門。
同時,據《中國科普統計》(2022年版),全國科普經費增長顯著,公共財政投入繼續發揮引領作用。2021年全國科普工作經費籌集規模為189.07億元,比2020年增長10.10%,為實現“十四五”時期科普工作良好開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普基礎設施也迎來大發展。《中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科技館、科技類博物館和基層科普設施發展迅速。2021年全國共有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1677個,比2020年增加152個,展廳面積增長13.03%。城市社區科普(技)專用活動室、農村科普(技)活動場地等基層科普設施數量均有大幅增長。
中國科協2012年啟動建設現代科技館體系。經過10餘年發展,已構建起涵蓋446座達標實體科技館、657套流動科技館、1764輛科普大篷車、1124所農村中學科技館和中國數字科技館在內的“五位一體”、覆蓋全國的科普基礎設施體系。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兼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介紹,面對不斷增長的觀眾量和公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各地科技館銳意創新,探索多種形式的辦館及運行模式。福建省泉州市科技館首次以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建館,並開放運行;阿拉善盟科技館、慈溪市科技館、固始縣科技館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社會化運行,取得良好效益;四川省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運行流動科技館,解決人力和技術服務不足的問題。
社會化科普大格局加快形成
今年的全國科普日活動中,21家主辦單位動員各地各級單位圍繞科技創新、科學教育、數字素養、生態文明、衛生健康、農業科技、應急科普、核科普、水利科普、科普創作等行業領域,開展系列科普活動。
在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學會、企業、科技館、科普基地等各類科普主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整合資源,創新形式,開展系列聯合行動。
例如,各級學會積極為科技工作者搭建平臺,組織開展“智惠行動·百會百縣鄉村行”“大學生在行動”“食品安全進萬家”等系列科普活動,打造學會科普品牌。各類企業,特別是成立了企業科協的企業,立足自身科技創新資源,發揮科技人才優勢,組織企業雲課堂、企業公眾開放日、專家報告等系列科普活動,讓創新成果走向公眾,推動科研、科技成果科普化。
這充分表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科普時代正加速到來,多方協同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也在加快形成。
2022年發佈的《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指出,企業要積極開展科普活動,加大科普投入,促進科普工作與科技研發、産品推廣、創新創業、技能培訓等有機結合。
不少企業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下,逐漸形成科普“品牌聯盟”,集中力量做科普。例如,騰訊推出《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邀請數十位頂尖科學家為青少年講科學,累計播放量超1億,並將推出“AI編程第一課”,為編程零基礎青少年提供啟蒙實踐的平臺。9月13日,數字版的上海天文館在“雲端”開館,這是騰訊《和平精英》研發團隊歷時6個月,搭建出的“天文漫遊”版本。在這個版本中,他們將全球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搬”進了數字場景裏。
此外,科大訊飛在全國30多個城市建設了人工智能體驗中心、人工智能科技館,面向中小學生開放;聯想開設“聯想未來雲課堂”,向社會大眾普及人工智能、智慧製造等面向未來的新興技術……科技企業們紛紛行動起來。
與此同時,科普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去年底,在形式多樣的跨年活動中,科普活動獨樹一幟,精彩紛呈。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導的“2023科學跨年之夜”專場,力邀多位院士和中外科普達人共同奉獻了2小時的科學盛宴;中國科學院2023跨年科學演講活動上,多位科學家接力在微信視頻號和抖音的直播長達15個小時;知名泛科技網站果殼網,邀請多位知名科學家深情致信未來……
此次全國科普日活動則通過直播、短視頻、話題互動、VR等方式,廣泛開展雲講堂、雲看展、雲發佈等線上活動,打造“一省一品一直播”線上活動矩陣,形成天天有熱點、精彩不間斷的線上科普熱潮。
公民科學素質進入快速發展期
公民科學素質水準的提升是我國科普事業進步最直觀的反映。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公民科學素質超過10%就意味著這個國傢具備了跨入創新型國家門檻的人力資源基礎。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12.93%,比2020年的10.56%提高了2.37個百分點,比2018年的8.47%提高了4.46個百分點。200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1.6%。
“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水準,經歷了從1992年到2005年的長期徘徊,從2005年到2022年持續快速提高,已進入公民科學素質快速發展期。”王挺説。
“從區域來看,我國超2/3省份公民科學素質水準超過10%的門檻值,標誌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整體躍升,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基礎進一步夯實擴大。”王挺説,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區域科學素質水準呈現領跑態勢,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已接近發達國家水準;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公民科學素質水準呈梯次遞減,但中西部地區公民科學素質發展不平衡情況有所緩解。
“總體上看,我國公民崇尚科學、理性求實、支持創新,理性思維和科學意識進一步提升。”王挺表示。
《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專家們強調,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科普工作要補齊短板和不足。
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看來,大科普格局的形成,是實現目標的前提和基礎。
202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中,政府撥款約佔80%。《“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多元化科普投入機制基本形成,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時,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加大科普投入。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龐曉東表示,中國科協將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科普工作,發揮好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中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中國企業公益科普聯合倡議等機製作用,探索科普基金、科普獎項、聯合公益行動等新措施,組織各級科協、學會積極打造地方行業社會化科普平臺,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
專家稱,未來或有更多的激勵政策出臺,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入科普陣營。正在修改的科普法,也將為全民科學素質提高、促進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撐。
此外,我國科普事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以東西部為例,我國東西部科普資源還存在“硬體上東多西少、軟體上東高西低”的現象。東部地區科技館的建築面積比中部和西部地區大,西部地區尤其缺乏科普教育人員、科普創作人員和優質的科普內容。
王挺認為,應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尤其是以數字化手段破解科普資源配置不均的難題。“比如,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快建設科普中國等權威、科學的國家級線上科普資源庫。”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徐延豪則建議,加大對中西部及脫貧地區的科普投入和優質科普資源供給,為公眾走近科學提供普惠條件。
直面問題,迎接挑戰。20年來,全國科普日活動在發展中不斷求新求變,中國科普事業在探索中不斷前行。未來,在以全國科普日等一批高品質科普活動的引領下,在高水準科普人才隊伍推動下,“科普之翼”必將更加強健有力,助力科技強國建設行穩致遠。(記者操秀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