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顧明遠
教師群體中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新時代教師應有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傳承發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歷代教育家的優秀傳統。教師是知識分子群體,是民族的中堅,教師的風範引領著社會的風尚。我國歷代知識分子不僅創造了中華優秀文化,而且都胸懷天下,抱有報國之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孔子説“有教無類”、“仁者愛人”;陶行知説“愛滿天下”。都是不僅授業,而且傳道,既是經師,更是人師。
韓愈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新時代教師要傳愛黨、愛國、愛人民之道,傳修身養心之道。把學生培養成有家國情懷、真實本領、勇於擔當的時代新人。就像陶行知所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首先要把孩子培養成為真人。
1800萬教師不可能都成教育家,但每一位教師都要有教育家精神,並錘鍊自己成為教育家。
新時代教師需有改革創新的精神
教育家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培養教師的改革創新精神,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當前我國教育遇到多種挑戰:
一是,人類遇到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國際風雲變,世界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全球化遇到一股逆流,保守主義抬頭;西方實行技術封鎖,企圖遏制我國的發展。
二是,人類遇到環境的嚴重惡化。生態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透支和浪費,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生存遇到威脅。大家都感受到了,近年夏天天氣特別炎熱,世界各國天氣都在變化,北冰洋冰塊正在消融。
三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産和生活。人工智能、生成技術使得許多職業消失,同時又産生許多新的職業。青年就業遇到許多困難。世界各國大學生都面臨著就業的困難。
教育怎麼辦?出路在於改革。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公報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教育要為全面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就要培養兩類人才:一類是通過自立自強掌握高科技的傑出人才,傑出人才需要好的教育,也需要自己的努力,清華大學的錢學森班,經過幾年的追蹤,提出和總結有發展前途的五大因素:第一是驅動力,我經常講沒有興趣就沒有教育,科學史上很多科學家都是因為癡迷于他自己的專業;第二個是毅力,屢敗屢戰,要禁得起挫折;第三要開放,要吸收別人的經驗,要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第四要智慧,提倡教育人要有智慧;第五要有領導力,不是領導他人,是領導自己,能夠和他人溝通。我覺得傑出人才是少數,但是創新能力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我們既要培養傑出人才,也要培養大眾創新人才,我們是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及早發現並且及早培養,使我們的傑出人才脫穎而出。二類是為了實現全體共同富裕的普通勞動者,他們都是創新人才。教育在培養普遍創新人才過程中因材施教,讓有天賦的傑出人才脫穎而出。
教育必須因時而變
今天教育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産力不斷提升,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人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科技、高速度、高品質、創新性、人文性、不確定性,是新時代的特徵。
教育必須因時而變,適應時代的需要。新時代的教育特徵是高品質、高效率、個性化、國際性、終身性、數字化;新時代的教學特徵有主體性、個性性、綜合性、研究性、互動性。現在,為什麼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我們經常看到,越是好的學生,心理健康越有問題。我一直提倡教育是沒有競爭的,我們不提倡公佈學生的成績排名,希望教育局長不用分數評價學校,更不能用分數評價學生。昨天我看到一個短視頻,一位家長説,“我的孩子成績沒考好,我覺得對不起學校和班級,拖了大家的後腿,但是我的孩子還能吃得好睡得好,我也很慶倖。”
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式。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學生觀、品質觀。當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59.6%,到2035年可達75%。因此高中階段教育必須改革,實行多樣化,給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培養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如果都想學清華北大,教育就沒有出路。
其次,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由標準化改為個性化;由重記憶、輕能力轉變為重能力、重發展,由定式思維轉變為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實踐性思維;由重結果、重分數轉變為重過程、重形成。
新時代教師要合理運用數字化提高教育品質
2019年公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品質的意見》指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改變著教育的生態、教育的環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認識“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戰。
歷史上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都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如造紙術、印刷術擴大了知識的傳播,有了紙就有了課本;工業革命帶來了教育的普及、集體學習、班級授課制;信息技術推動了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我們現在的班級授課制就是工業革命的産物;ChatGPT人工智能給未來教育帶來遐想、疑慮。
數字技術在教育上怎麼應用?當前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比較滯後,源於教育是塑造人的心靈的活動,同時還存在幾個問題。一是認識問題。教育工作者對智慧技術的優勢和風險認識都不足,我覺得我自己也沒有認識到位。智慧技術的優勢在於開放性、個性性、互聯性、資源互享。新冠疫情期間我們搞了一些開放課程,但是我們如何真正做到資源共享還需要加強。其風險是隱私洩露、不實信息傳播、迷戀遊戲等,現在我們網上對教師存在一些負面不良信息,不是師德問題,但是在網上不實信息傳播,影響教師隊伍形象。
首先,要對數字化對教育的影響有所認識。教育的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育的環境擴大了、學習的渠道拓寬了。以往的學習主要在學校裏進行,現在可以在網上學習,在虛擬世界學習。學習已經不限于學校,也不限于年齡,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相結合,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
其次,要認識到教育培養的目標轉變了。以往教育只是傳授書本知識,而且只重記憶不重能力、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現在是創新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因此培養的目標要改變,需要培養學生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二是技術問題。教育工作者對智慧技術的利用存在技術問題,表現在硬體軟體供應不足、教師專業水準有待提高、對教師的技術培訓還不到位等,特別是邊疆、鄉村地區教師的技術素養和能力有待提高。如果説工業革命使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體力,信息革命使電腦代替了個人的部分腦力,而互聯網則把個人的腦力聯繫起來,擴大了人類的大腦,變成了人類共有的大腦,知識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取各種知識,討論各種問題,人類的智慧可以共享。互聯網為個性化學習、個別化學習提供了條件。以往的教育以集體學習為主,班級授課制只能照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準,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個別需要。互聯網改變了師生關係。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知識的權威。學生已經不是只依靠課堂上教師的知識傳授,而是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得信息和知識。教師主要是要為學生的學習營造適合的環境;指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
教師是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是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人工智能、大數據,可以作為教師的有力助手。大數據可以幫助老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人工智能、大數據還可以幫助教師批改作業,替代教師一些機械式的勞動,減輕教師的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接觸溝通。
教師運用數字化技術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教師運用數字化技術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處理好技術手段與教育目的的關係。技術是手段,教育的生態、教育的方式、學習的方式、師生關係的變化,促進人的個性而全面的發展。但是育人是目的,立德樹人的目的不會變。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塑造人的心靈需要教師心靈的關照。
二是處理好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係。現代教育並不排斥傳統,現代教育是在傳統教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教師仍然要把課講好。講解、練習、記憶仍然是需要的。我們不是反對一切的記憶,古詩詞、外語這些都需要記憶。我認為,需要留一塊黑板,我們不能被PPT綁架了,一個概念在黑板上一邊寫,一邊講,比起在PPT上一晃而過,會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2023年5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2023《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技術運用於教育:誰來作主》,呼籲教育系統應始終確保以學習者的利益為中心,合理利用數字技術來支持基於人際互動的教育,而不是取代人際互動。所以我們的數字化和信息技術不是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是要發揮促進的作用。
三是處理好虛擬與現實的關係。虛擬有利於學生感知外部世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現實是複雜的,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親身體驗,擴大視野,增長智慧。總之,新時代教師要積極、科學、合理地運用數字化,促進教育品質的提高。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