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招進行時【專業面對面】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郭嘉
2024-05-21 17:44:50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郭嘉做客《專業面對面》,為廣大考生深度解讀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6

  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郭嘉

  歷史背景

  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基於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融通管理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學科資源,服務國家和首都社會文化發展戰略。

  文化産業係創建於2005年,2007年招收文化産業專業方向碩士研究生,2012年建設了“文化創意産業與媒介素養教育”交叉學科博士點,專業與學位點建設較為完備。2015年,成立了首師大創意産業與傳媒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産業係科的産學研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獲批2021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

  專業特色

  一流學科支撐:以首師大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A-學科)作為支撐,發展成以文化傳承創新為特色的新專業。 

  “産政學研用”協同發展:以《燕京創意文化産業學刊》和首師大創意産業與傳媒文化研究中心為依託,建立産學研合作基地、文化産業實驗室,舉行創意大賽。科研和實踐教學並重,做好社會服務工作,成果獲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著力提高高校對産業轉型升級的貢獻率。

  學科建設突出跨界融合,強化實踐導向。首先,邀請北大、清華、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學科領軍人物作為特邀專家,帶領中青年教師打造創新團隊,深化青年教師“幫扶計劃”。把業界專家請進來,加強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其次,加強“三大平臺”體系建設。“三大平臺”包括實驗室教學平臺、專業實踐平臺和産學研合作平臺。實驗室教學平臺主要為滿足專業實踐課程教學需要,包括多媒體實驗室、視頻製作與影像拍攝實驗室、沙盤模擬實驗室等,以完成專業課程的實驗實訓任務。專業實踐平臺指與相關政府部門及文化企業合作開發的實踐教學基地,將真實的文化産業項目作為教學實踐內容,讓學生在參與真實項目的情境中,深入了解文化産業項目的管理運營,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産學研合作平臺即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及文化産業企業共建産學研合作平臺,積極鼓勵高校教師“走出去”,用學校豐富的智力資源服務文化産業發展,積極承接文化産業規劃、文化産業項目開發、策劃、運營管理等研究項目,促進研究成果轉化,達到“以産促研、以研促産、以研促教、以教促學”,形成“産、研、教、學”互促互長、共贏發展的格局。

  人才培養計劃

  培養目標:致力於培養具有“文史基礎、創意思維、傳播技能、管理智慧”的綜合型文化創意人才,且具有良好的國際化視野與自我發展能力,能夠在新聞、出版、教育、互聯網、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化、宣傳、管理、教育、學術研究等實際工作的複合型高端人才。

  具體措施:首先,強化通識課程,真正實現“課程育人”,大力推出“金課”、強化“硬核” 能力,是文化産業學科重要的發力點之一。其次,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專業實踐課+專業特色課”的課程體系,創新培養理念、改革教學內容。第三,引導學生“求真”“向善”“尋美”,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確立正確的生態觀、社會觀、歷史觀、國家觀、 全球觀、未來觀,以積極的獨立思考和獨特的思想發現構建立身處世之本及貢獻社會之基。

  發展意義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建設高水準本科教育。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提高高等教育品質,堅持立德樹人,進一步鞏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結合本校和本院實際,完善高水準本科教育實施方案,明確下一步的建設目標和保障措施,並結合文化産業專業的文化屬性,加強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

  深化推進“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從戰略層面來説,是黨和國家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新時代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對教育領域提出的新思路和新要求。教育部啟動“新文科”建設,必將有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文化産業管理是關於文化價值、認知和模式的集成性學科,天然具備“新文科”屬性。新文科背景下文化産業交叉學科提升路徑是文化産業學科管理體制的全面改革,抓住“新文科”與“交叉學科”發展的機遇,找準“新定位”,産生“新作為”,積極承擔供給思想、輸出對策、資政育人的新使命。

  探索協同育人和交叉學科新模式。文化和創意設計、文化和旅遊、文化和科技等一系列的融合是文化産業學科建設的重要特徵。文化産業管理專業的協同一方面可以進行企業和高校聯合培養等新型培養方式,另一方面亦可加強首都師範大學專業與專業之間的貫通,如文化産業管理專業與甲骨文研究中心實現橫向協同,將傳統文化創新傳播與文化産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在專業建制上實現突破,通過相關專業集聚式發展,實現多方面的融合。

  發展現狀

  培養眾多複合型人才。以學生為中心,依託“産學研合作基地”、“文化産業實驗室”、“創意大賽”提升育人品質。畢業生不僅具有學術研究能力,同時具備創意策劃、視頻拍攝、大型活動組織及傳播等能力。本科生多次在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國家級比賽中獲獎。

  以北京市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 《傳統文化創新傳播教育模式初探》和“童年遇上童年——甲骨文創新傳播大賽”為依託,積極孵化學生項目,收穫頗豐。甲骨文兒童舞臺劇 《玄鳥》已在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朗園 Park、美後肆時等劇場完成了多次演出,獲得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該劇入選為天橋藝術中心“傳統煥新”計劃優秀劇目,以該劇為基礎改編的劇本《玄鶴之鳴》被評為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首都 高校文藝創作項目孵化作品。

  教師團隊成果豐碩。多人獲得優秀主講教師、教師技能大賽、基本功大賽等獎項。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學術論文、學術專著推優獎。老師們教學內容特色明顯、主題鮮明,出版4部教材,5門在線課程,其中2門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在線課程。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成果二等獎1次,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次,優秀主講教師1人,優秀班主任3人,優秀就業指導教師1人。

  2023 年我專業承辦了北京市文化消費季“專家論壇(6個)”, 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 6 個平臺直播總觀看量達 36 萬人次,除了線上直播,本屆論壇還在社交媒體、門戶網站、權威資訊類網絡媒 體進行了立體化、多方位的宣傳報道,觸達人次約 73 萬。

  教學經驗獲得肯定和借鑒。專業教學經驗在校內外的教學工作、學科論證、專業建設等會議上進行展示,獲得學院、學校的高度肯定:既依託優勢背景,又保持特色,走出了自己的培養方案制訂道路。在與兄第院校的文化産業、藝術管理、文化遺産、歷史文化旅遊等專業的交流中,首師文産專業建設特色發揮了重要的啟發和借鑒價值。

  立足北京、服務社會。教學團隊發揮專業優勢,做好社會服務工作,咨政發表獲得部級以上領導批示,科研成果分別轉化為十三屆政協兩會提案、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中會議的黨派提案等。主持並帶領學生完成國家廣電總局、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北京市東城區宣傳部、北京市東城區景山街道等部門委託課題多項。

  畢業生就業方向

  通過建立畢業生追蹤培養長效機制,加強與政府、行業、企業的溝通與聯繫,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從2005年創辦至今,文化産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學生共15屆,400余人,在就業及升學方面表現較為優秀。

  多名學生繼續深造。25%左右畢業生進入紐約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德國EBS商學院、中央黨校、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國內外名校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

  就業與專業匹配度較高。20%人進入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央電視臺、社科文獻出版社、保利文化集團、中信出版集團、商務印書館等國企、事業單位;25%人進入騰訊、阿裏、字節跳動、京東等互聯網公司;20%人進入光線傳媒、接力出版社等影視、出版公司;10%人從事公務員和教師工作。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政治思想表現和專業技術能力予以充分肯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