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招進行時【專業面對面】專訪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專業負責人戴湘毅
2024-06-06 18:05:19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專業負責人戴湘毅做客《專業面對面》,為廣大考生深度解讀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專業

2024高招進行時【專業面對面】專訪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專業負責人戴湘毅_fororder_987

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專業負責人戴湘毅

  旅遊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首都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專業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卓越的教學成就,是北京地區最早培養旅遊管理專業人才的高校之一。該專業發源於始建於1954年的地理專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雄厚的師資力量。

  早在地理系時期,專業教師就將旅遊課程納入教學體系,對北京地區的旅遊資源、旅遊物候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例如,1987年,許煥林教授在北京山區治理的研究中,就強調了山區觀賞植物資源的重要作用;隨後,奚為民教授于1994年對北京山區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進行系統調查,並基於形態特徵和美化作用,擬定了野生觀賞植物的分類系統。

  地理系的教師不僅在教學研究中關注了旅遊問題,也較早介入到北京地區的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的發展實踐中。1993年,畢維銘教授提出了上天入地、下水鑽洞的昌平縣“立體旅遊”發展模式,為北京鄉村旅遊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基於地方政府委託,地理系的教師于1998年對北京郊區資源環境與生態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規劃研究,將北京山區分為西部太行山、北部燕山和東部燕山三大生態經濟區,基於中心鎮劃定了18個亞區,其中7個區明確需要把旅遊業作為主導産業。從現在這些區域産業發展狀況來看,當時的方案具有良好的前瞻性。

  地理系專業教師的這些工作為旅遊管理專業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9年,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地理系順勢開設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旅遊方向)”,正式開啟了旅遊管理人才的培養。2003年,專業更名為“旅遊管理”,2006年取得了碩士學位點,並於2008年入選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017年獲批旅遊管理專業(MTA)學位點,2021年,又入選了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歷經多年發展,首都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已成為一門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專業,為社會輸送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旅遊管理人才,為北京乃至全國的旅遊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旅遊管理專業特色

  首都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專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專業特色,總體上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闡述。

  第一方面,鮮明的地理特色。得益於地理科學這一母學科的優勢,旅遊管理專業將地理知識與旅遊實踐深度融合,打造了獨具特色的“三位一體”交叉融合課程體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空間思維、地理技術和區位特點等專業知識,具備敏銳的地理思維和空間格局,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比如,依託學院在“教育部三維信息獲取與應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空間信息技術應用工程研究中心”等9個地學類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借助學院師資,開設了《地理學基礎》《旅遊物候學》《旅遊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與智慧旅遊》等相關課程。這些特色課程的設立有助於體現首都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專業在地理學方面的優勢特色,也有助於我們培養基礎紮實、文理融通和技能全面的複合型本科生。

  第二方面,實踐導向的教學。旅遊管理專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依託學院的實習基地和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實習實踐機會。學生在校期間,秉承地理學野外考察的優良傳統,每學期安排學生定期進行戶外實習考察課程,涉及旅遊業認知、旅遊地學、旅遊景觀學、區域旅遊規劃、旅遊企業管理等內容。通過這些實習,學生能深入旅遊目的地進行實地考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也可以前往國內外知名旅遊企業、景區、政府機構等單位進行頂崗實習,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工作中,從而為入職這些行業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升自身競爭力。

  第三方面,卓越的師資團隊。旅遊管理專業擁有一支高水準的師資隊伍,所有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其中大部分教師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基於教師的學科基礎和教學研究興趣,已經形成了“旅遊規劃與目的地發展”“文化遺産旅遊”和“旅遊信息化”等三個特色教學團隊和教研室。總體來看,本專業教師團隊的學術功底紮實,科研能力突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憑藉著三大特色,首都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為社會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旅遊管理專業結合學院辦學傳統和首都區位優勢,一直堅持“培養具有地理學特色的旅遊人才”這一定位,持續完善“三位一體,四輪驅動”的交叉融合課程體系和全人培育人才機制。近些年,我們根據學科和旅遊業的發展形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工作做法。在此,我主要強調三個方面:

  第一是,繼續完善本科生導師制。首都師範大學近些年一直把“高水準本科人才培養”作為工作重點,形成了許多方法和措施。旅遊管理專業則主要將“本科生導師制”作為抓手。我們最早從2017年全面實施該制度,並在後續持續完善。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學生與研究生一樣,參與導師的課題,進行定期的組會彙報。這種導師制的實施,使得學生較早介入科研工作,融入科研團隊,加強交流與合作,培養了協作能力、團隊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成果在國內各大賽事屢屢獲獎,相關科研成果也發表在高水準學術期刊上。

  第二是,為了適應旅遊行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我們調整了培養方案,重新凝練了旅遊規劃、旅遊企業管理和研學旅行三個人才培養方向。旅遊規劃方向就是立足學院地理學在空間規劃上的傳統和技術優勢,培養掌握旅遊規劃理論和方法,能夠從事旅遊規劃、設計、評估等工作的高素質人才。旅遊企業管理主要培養掌握旅遊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技能,能夠從事旅遊企業經營、管理、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人才。研學旅行是在疫情後新加的培養方向,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旅遊業態,具有教育性、體驗性和互動性等特點。隨著國家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研學旅行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研學旅行方向的設立,旨在培養符合研學旅行行業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學生通過學習,將掌握研學旅行理論和實踐技能,能夠獨立從事研學課程開發、旅行策劃、組織和實施等工作。在課程設置上,我們全面梳理課程體系,整合全校的課程資源,輔以網絡課程資源,滿足這三個方向的人才素養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培養方向,實現個性化發展。

  第三是,持續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化視野對於旅遊管理專業學生來説尤為重要。我們通過開設了雙語課程、暑期全英文課程等方式,不斷強化學生的國際化能力。同時,也通過短期海外遊學等方式,組織優秀本科生前往海外知名高校進行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旅遊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在畢業生去向方面,我們總體始終秉承多元發展、多管齊下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升學和就業平臺。

  首先,考研深造是首都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重要去向。近年來,該專業畢業生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為學術研究輸送了優秀人才。這些畢業生在學術研究領域開始嶄露頭角,為推動旅遊管理學科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其次,留學深造也是我們畢業生重要的發展方向。疫情前,該專業留學比例一直呈現增長態勢。受疫情影響,2021年和2022年出國留學的本科生減少。目前,留學形勢逐漸復蘇。通過留學深造,畢業生不僅能夠提升自身學術水準,拓寬國際視野,還能積累寶貴的海外工作經驗,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從綜合升學率來看,2017年為24%,2018年為39%,2019年為40%,2020年高達62.5%。今年畢業生的綜合升學率為42.9%。

  另外,隨著旅遊業的快速復蘇,我們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也日趨活躍。除傳統旅遊企業外,營地教育、研學旅行、鄉村民宿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也為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近年來,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大型旅遊會展企業、旅遊景區、酒店、旅行社等單位就業,部分畢業生已經成為旅遊行業中高級管理者。這些畢業生憑藉著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實踐能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了優異成績,為旅遊業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高考祝福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轉捩點,也是你們邁向夢想的大門。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考入心儀的大學。

  疫情後,旅遊業展現出強勁的韌性,這充分説明瞭旅遊不僅是一種産業活動和消費行為,更是一種追尋詩和遠方的人生追求。人生如旅途,相信你們擁有追尋詩和遠方的勇氣和力量。祝願大家高考順利,金榜題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