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黨建引領特色文化 共築積極教育生態——以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為例
2024-10-10 14:22:41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是引領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不斷前進的最大政治優勢。本文以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為例,論述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如何通過黨建引領明德文化育人建設,激發廣大師生的愛黨愛國熱情,營造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用黨的先進思想、先進理論、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共築積極教育生態。

  一、黨建引領,夯實文化育人根基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涵養,凝練培育明德文化育人特色,豐富明德人精神特質的內涵,塑造體現時代特徵和學校特色的明德文化,充分發揮大學文化的導向規範、審美陶冶、傳播輻射等功能,進一步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師生頭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紮實落實學校“三全育人”“五育並舉”“十育人”“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等實施方案,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師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體系建設,使之成為全體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課程體系,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師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于行,成為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加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教育,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提升師生道德素養。開展師德標兵、教學名師、文明單位等評選活動,發揮榜樣群體的示範引領作用。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在校園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濃厚氛圍。

  (三)深入開展愛國愛校教育

  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場館、紅色文化、儀式禮儀、重大紀念活動、傳統和現代節日、校園傳媒、先進典型和優秀文藝作品等功能作用,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教育全過程,用愛國奮鬥精神激勵鼓舞全校師生。廣泛開展“四史”教育、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著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引導師生正確認識中國國情,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師生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二、傳承紅色基因,凝聚文化育人力量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內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堅強自立、堅持夢想、勇往直前。學校黨委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育人資源,豐富紅色文化育人形式,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學校黨委以慶祝建黨百年為契機,通過舉辦黨史學習教育專題講座、黨史學習教育讀書班、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培訓班、黨史學習教育知識競賽、“黨史宣講團”宣講活動、紅色經典誦讀比賽、“學黨史 強信念 跟黨走”主題團日活動、“追尋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基因”紅色觀影活動、“追尋紅色足跡 傳承紅色基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引導廣大師生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依託陜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廣大師生前往照金革命紀念館、馬欄革命紀念館、梁家河、延安革命紀念館、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南泥灣革命舊址、洛川會議紀念館、志丹縣保安革命舊址、吳起縣革命舊址等地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追尋紅色記憶,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同時充分利用主題黨日活動、黨課培訓、第二課堂等方式,組織廣大師生走進陜西省委黨校、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西安市檔案館等地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師生從黨的非凡歷程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切實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學校黨委高度重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思政課主陣地作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引導廣大師生從黨的百年奮鬥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定歷史自信,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切實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不斷提高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水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三、打造特色品牌,豐富文化育人內涵

  “明德”二字,源自《禮記·大學》中的經典表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秉承這一理念,將“明德、親民、至善”定為校訓,它不僅為學校樹立了恒久不變的價值導向和精神燈塔,還深深融入了學校獨特的人文情懷與大學精神內核。這一校訓不僅界定了學校的核心價值與精神定位,還賦予了我們一項歷史使命——構建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和形象文化為核心的明德文化育人體系。

  學校黨委依託校史館,打造明德文化育人平臺,充分發揮校史館“存史、資政、育人”功能,把校史館作為新生入學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團幹部培訓、學生幹部培訓等的重要陣地,通過參觀校史館,引導廣大師生了解學校辦學歷史、辦學成就、辦學特色,感受明德精神,傳承明德文化,激發愛校榮校情懷。

  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明德文化育人深度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創造性地策劃並持續開展了一系列彰顯明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明德大講堂、親青大講堂、明德青年信仰公開課、明德文化讀書班以及“愛我中華”青年大匯聚火車團等。在學校層面,我們已將明德文化育人理念全面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之中,使之貫穿于課程教學、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創新創業及志願服務等多個方面,旨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格魅力以及社會責任感。

  實施“一院一品、一院一特”的校園文化品牌戰略,鼓勵並支持各學院根據自身特色,打造與學校文化相契合的學院文化品牌和形象,共同豐富和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與外延。通過舉辦文藝晚會、文化講座、運動會、書畫攝影展、讀書分享會、校園歌手大賽等系列活動,為廣大師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的平臺,營造了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展現了明德學子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綜合素質。

  強化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題性,多樣化校園文化的內容與展現形式,創新性地策劃並推行具有明德獨特魅力的校園文化活動。持續推進“中華經典誦讀”“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並著力打造科技文化節、大學生藝術節、體育文化節、志願服務行動以及大學生社會實踐等校園文化精品項目。

  在塑造師生形象方面,依託優秀共産黨員、優秀教師、優秀畢業生、優秀大學生報告團等,發掘並培育校園內的“明星”人物,樹立正面典型,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形象建設工程向序列化、體系化、標準化發展。

  四、聚焦立德樹人,提升文化育人實效

  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強化思想引領,築牢理想信念之基。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著力構建大思政格局,不斷完善“三全育人”體系,通過舉辦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表彰大會、主題班會、心理健康講座、職業規劃講座等形式,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加強學風建設,營造濃厚學習氛圍。將明德文化育人融入教學(課程)體系,精心打造“學在明德”學風建設品牌,形成“勤學善思、知行合一”的優良學風。學校高度重視大學生學風建設工作,堅持以學風建設為中心,以制度建設為抓手,以隊伍建設為保障,以平臺建設為載體,以活動建設為依託,著力構建學風建設長效機制,打造“學在明德”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在全校範圍內開展“班級學風微電影大賽”“21 天晨讀打卡”“最美學習筆記評選活動”“學在明德”大型主題徵文活動等校級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做“學在明德”的踐行者,以真才實學踐行新時代青年的新使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廣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重視體育教育,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完善校院兩級體育比賽體系,學校重點組織好每年體育文化節,校內體育比賽和全校性專項比賽,各學院組織開展大眾化、特色化、趣味性強、安全性高的體育賽事,形成常態化、規範化的年度體育比賽機制。強化體育運動隊和體育社團建設,組建校級體育運動隊參加教育和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競賽,成立學生體育社團,定期開展活動及對外體育交流與合作,以此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校園體育鍛鍊氛圍,激發廣大學生參加體育鍛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進美育工作,提升師生審美素養。學校依託人文與藝術教研室,為全校學生開設了涵蓋音樂、美術、書法、舞蹈、瑜伽、戲劇、戲曲、影視、詩詞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一系列豐富課程。我們深入挖掘並充分利用各專業學科中的美育資源,致力於構建一個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建立常態化美育實踐活動機制,通過組織“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德大講堂”“親青大講堂”等主題活動,以及各類文化藝術節,我們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素養的平臺。此外,還安排了藝術實踐工坊體驗、博物館參觀、非遺展示傳習場所學習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注重勞動教育,培養正確勞動觀念。學校高度重視勞育工作,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圍繞各專業的獨特優勢,開展“專業+勞動實踐”和“創新創業+勞動實踐”等教育模式。日常結合“環境美校”項目,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整治、教室清潔、實驗室維護以及文明寢室建設等勞動活動。此外,結合“三支一扶”“青年紅色築夢之旅”“三下鄉”及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社會實踐活動,依託志願服務平臺,組織學生在學校周邊的蓮湖區第一中心社區、西留堡村等村、社區開展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公益勞動,強化他們的公共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支持實踐教學,培育學生創新能力。通過修訂實踐類課程教學大綱,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充分的實踐鍛鍊機會。實施多元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策略,切實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並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積極與行業部門、企業合作,共同建設實踐教育基地,並加強實習過程的管理與監督,確保實習品質。加快推進現代産業學院的建設,加大對特定領域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支持力度,深化科教融合與産教融合,為學生搭建起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注重加強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以及産業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構建集學習、競賽、創業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此激發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

  五、展望美好未來,共築積極教育生態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將堅守黨的全面領導核心地位,不斷強化黨建工作,引領學校各項事業向高品質發展新階段邁進。學校將充分利用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將教育培養與文化熏陶、創新實踐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及文化育人中融入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持續提升師生的道德、人文和科學素質,致力於將學校打造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平臺。

  秉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宗旨,學校將堅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力推進明德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倡導閱讀經典、學習明德精神,深入研究、探索明德內涵,將明德理念融入課堂教學,廣泛傳播明德文化,積極創建明德品牌,將“明明德”作為學校的核心理念、辦學特色和形象標識,確保這一理念得到切實貫徹和執行。

  此外,學校將把明德文化融入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與校園文化、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緊密結合,共同營造師生員工學習和踐行明德文化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文史哲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在傳承、弘揚和創建明德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同時調動各級各類團學組織的積極性,共同推動明德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深知,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而校園文化則是教育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學校黨委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創新的舉措,推動校園文化與教育生態的深度融合,共同書寫教育事業新篇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正以開放的姿態、進取的精神,力爭打造一個充滿活力、富有創造力、和諧共生的積極教育生態與校園文化環境,讓每一位師生都能在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共同迎接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文/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高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