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春招進行時 畢業生如何擁抱新趨勢新機遇
2025-04-08 17:18:37來源: 光明日報

校園春招進行時 畢業生如何擁抱新趨勢新機遇

重慶大學舉行2025屆畢業生春季大型雙選活動,併為求職者提供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專項招錄政策諮詢服務。趙傑昌攝/光明圖片

校園春招進行時 畢業生如何擁抱新趨勢新機遇

安徽省淮北師範大學舉行2025屆畢業生校園招聘會,圖為學生現場求職。萬善朝攝/光明圖片

校園春招進行時 畢業生如何擁抱新趨勢新機遇

山東科技大學2025年春季校園雙選會現場,大學生在VR職業體驗區參與互動。張進剛攝/光明圖片

  【2025高校畢業生就業新觀察】

  又一度春風送暖,1222萬名高校畢業生奔赴春招現場,準備告別學生生涯,踏上工作崗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3月底,本版曾向應屆高校畢業生發放問卷,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數據顯示,“拓寬渠道”“有針對性地上一些就業課程”等正是他們此刻的就業“剛需”。

  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怎樣的新趨勢?為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還要破解哪些難題,又有哪些途徑可以開拓、哪些舉措應該強化?為深度剖析這些問題,本版推出“2025高校畢業生就業新觀察”系列報道,通過記者的調研採訪,分別從新趨勢、新課程、新願望等方面入手,探索大學生高品質就業之策,並邀請專家學者與一線工作者積極建言、共同助力。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2025年的春季校園招聘也在各地各校如火如荼地拉開帷幕。據教育部數據,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

  當以00後為主體的2025屆高校畢業生懷揣自信奔赴一場場見面會、雙選會、筆試、面試,他們的“求職畫像”有何特點?

  天津財經大學黨委學工部部長楊磊的答案是:

  他們更了解自己——求職意願明顯活躍,更傾向於選擇與個人價值觀契合的企業,更青睞穩定性高的行業;

  他們學習更主動——對新興技術(如AIGC工具、數據分析)會通過修讀微專業等方式主動了解掌握,增加技能強項;

  他們適應性更強——通過學校就業觀教育引導,對薪資和職位的預期更理性,更能靈活動態調整。

  面對這樣的畢業生群體,今年的校招呈現什麼新特點新趨勢?各地各校的就業服務如何提升精準度、匹配度?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工具的應用又可以為求職之路提供哪些助力?

       看點1:高端製造業、綠色與數字經濟領域招聘熱度持續走高

  3月21日,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裏人頭攢動——該校2025屆畢業生春季大型綜合雙選會吸引了眾多校內外畢業生。小蔡是一位軟體工程專業方向留學歸國碩士生,這天他趕早來到會場,忙著跟心儀的用人單位交流崗位要求、薪資待遇情況。

  “我的求職目標是國企央企的後端軟體開發、工程開發崗位。我早早就在社交媒體上關注這場招聘會了,規模大、符合我崗位期待的單位挺多的,HR(人力資源工作人員)也很熱情!”小蔡透露。

  “高端製造業和綠色經濟、數字經濟領域成為招聘熱點,”西安交通大學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鄭旭紅以學校近期舉行的2025屆春季大型招聘會為例,談及自己的體會:“新能源車企、光伏企業、儲能技術公司等綠色經濟相關企業帶來大量崗位,中車集團、中興通訊、京東方、美的等企業在高端製造業轉型過程中也急需更多高科技複合型人才。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經濟領域企業還在持續擴招。”

  楊磊的觀察印證了這一點。“天津財大春季招聘會中,製造業企業佔比提升12%,首次躋身行業參會規模前三。相關企業開設了供應鏈管理等崗位,凸顯了財經學科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多樣化潛力。此外,區域經濟同人才資源深度融合的特點也很明顯,通過搭建‘京津冀一體化’人才對接平臺,聯動參與的北京、河北優質企業超過了20%,精準匹配區域産業升級需求,助力畢業生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拓寬職業發展空間。”

  鄭旭紅分析了今年春招的招聘崗位行業類型、地域特點。她表示,包括國防軍工科研院所在內的事業單位、央國企等挑起了“穩就業”的重擔——雙選會有521家國企參與,佔比約為45%,相比去年增加近100家;東部沿海地區單位數量依然較多,佔比超過50%,杭州、成都、武漢、西安等城市的招聘需求也呈增長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江西、海南、甘肅、天津等地都由政府主管部門帶隊,進校宣傳當地高層次人才引進利好政策,政企聯合引進高端人才。人工智能、新能源、積體電路、醫工交叉等新質生産力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招聘需求較以往有所增加。這些崗位需求的動向都表明,整個社會對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在增加。”鄭旭紅分析。

       看點2:學校就業服務由“信息仲介”上升為“生態運營”

  復旦大學江灣校區理工科學生較為集中,2024年9月以來,這裡的學子發現,時常能在該校區中心廣場趕上一場符合自身專業特點的雙選會。

  “我們的目標是充分把握學生就業特點和學科優勢,以精準招聘引導高端人才服務新質生産力。通過在該校區邀請相關企業舉辦國防科工、先導産業、創新企業等專題聯合招聘會,引導理工科碩士、博士生到國防科工、先導産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發揮創新才幹。”復旦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還將針對博士就業特點,于4月邀請相關企業舉辦以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研發崗為主的博士生研發崗專場招聘會,引導博士生以學科特長服務産業創新一線。

  記者注意到,為迎接就業形勢新變化,各地各校主動而為,在提升供需匹配精準性上下功夫,滿足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就業意向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鄭旭紅表示,圍繞“精準匹配”,西安交大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搭建了就業大數據分析與服務平臺,學生入學起便開始收集其學習成績、選修課程、參與社團活動、實習經歷等多維度數據。臨近畢業季,結合學生的求職意向調研以及在校綜合表現,描繪出學生就業的精準畫像供其參考。學校要求用人單位發佈招聘信息時詳細填寫崗位所屬行業細分領域、崗位技能要求、學科專業需求等,便於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精準選擇、瀏覽相應招聘信息。學校還長期開展社會供需情況分析和用人單位滿意度調研,圍繞智慧演算法、智慧機器人等拓展新興學科方向,重點佈局社會需求強、就業前景廣、人才缺口大,適應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就業指導。

  “此外,為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學校大力開展‘訪企拓崗’和‘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重點加強校企協同育人,落實‘雙導師’制度,邀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優化、實踐教學指導等環節;聯合重點用人單位成立‘校企合作菁英班’,每學期邀請50余名企業導師授課;組織學生通過‘名企行’‘攀登計劃’等就業實習實踐活動深入‘專精特新’行業企業一線。”鄭旭紅表示,“這樣,學生在學習和實習過程中對企業用人標準和崗位技能要求‘心中有數’,求職時更易實現自身專業素質與企業招聘需求的無縫對接。”

  楊磊表示,提升就業服務精準性,打破“信息不對稱”是關鍵。天津財大近年來除積極推動訪企拓崗縱深發展,以“定制化人才培養”為學生搭建更多實踐平臺外,還通過“前置化企業互動”形式邀請企業導師進課堂,及時傳遞行業用人標準;以“企業開放日”形式組織學生實地參訪;激活校友資源,建立校友企業聯盟,增加學生就業機會。學校還針對不同就業路徑提供個性化資源,如“鯤鵬計劃”公招類考試研修營、“墩苗計劃”基層項目研修營、“扶搖計劃”就業力提升實訓營等。

  “通過積極統籌各類資源,技術、數據和資源的深度融合,學校角色從‘信息仲介’升級為‘生態運營者’,應屆生與用人單位不再是‘單向選擇’,而是基於共同成長的‘雙向奔赴’。”楊磊總結。

       看點3:AI工具在校招多環節、多場景“大顯身手”

  在北京科技大學等校雙選會現場採訪時,記者發現,不少應屆畢業生曾用AI工具優化自己的簡歷。小蔡向記者坦言:“感覺AI給的一些建議還不錯,挺有參考價值,但不是每一條都適用,還有提升空間。”

  伴隨著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火起來”,“AI風”也刮到了校招領域。鄭旭紅表示,AI等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極大提升了校招各個環節的效率,也為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和便利。

  “例如,面向求職學生,除了上面提到的就業大數據平臺,學校去年還引入了AI簡歷生成及修改系統、AI模擬面試系統,同學們可以精準對接崗位需求生成簡歷,通過AI面試官精細打磨提升面試技能。此外,AI就業助手也將於近期上線,它集問答、崗位推薦、簡歷修改、模擬面試為一體,將大幅提升同學們求職的精準度。再如,面向用人單位,在我校就業大數據平臺上,企業可設置崗位需求,通過數據系統畫像獲得學生簡歷推薦,提升招聘效率。此外,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學校對歷年招聘數據和學生就業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分析未來就業市場的變化趨勢和需求,通過就業風向標的反饋及時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課程內容以及就業指導策略,使之更加符合當前和未來就業市場的需求。”鄭旭紅分析。

  楊磊表示,對於求職學生來説,AI工具可以作為“隱形助手”,學生通過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平臺的演算法推薦,獲得與個人技能、興趣匹配的職位信息,也可以利用工具查詢目標行業的薪資分佈、崗位需求變化,輔助職業決策。對於用人單位來説,借助AI工具可以實現從“經驗篩選”到“數據決策”的進階,如通過人才測評平臺考察候選人性格,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利用AI技術進行簡歷篩選、筆試監考、面試分析等供企業方參考,降低海選階段的人工篩選成本。

  “對高校就業服務而言,AI工具也提供了從‘粗放指導’向‘高效服務’轉變的契機”,楊磊表示,“例如,天津財大的學生在一站式自助服務區,可通過AI專屬就業服務進行簡歷智寫、模擬面試訓練;可通過‘雲就業系統’實現線上逛展位、與HR實時聊天等,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極大提高求職準備效率。”

  復旦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除求職環節引導學生在“用AI”中增強就業能力外,還應引導學生直面AI職場應用,“例如,通過舉辦人工智能領域行業課,邀請諮詢行業人工智能專家講述AI賦能千行百業的真實應用場景,幫助學生找準學習AI的切入點;邀請人力資源專家講述AI背景下的人才需求變化趨勢,幫助學生塑造獨特優勢,在職場與AI融合互補,切實提升職場勝任力。”(記者 周世祥)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