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由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原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發起並聯合新視界設計産業學院、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數字視覺設計與呈現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25第一屆創意/科技/産業大運河論壇》學術季活動——“人工智能時代創意設計峰會”在北京金融科技學院明德樓M-205舉行。
論壇以“創意引領、科技賦能、産學互鑒、城市煥新”為宗旨,匯聚國內知名院校學者,圍繞人工智能與設計教育深度融合、文化遺産數字化煥新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注入創新動能。
共啟AI時代設計教育新篇章
峰會由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副校長蒲嘉陵主持開幕。蒲嘉陵指出,AIGC技術正推動設計流程從“人力驅動”轉向“智慧協同”,高校亟需構建“人工智能+設計教育”新生態。”
北京金融科技學院校長呂憲棟在致辭中強調,學校始終以“商藝融合”為特色,這次發起舉辦“創意/科技/産業大運河論壇”,旨在聚焦創意設計、科技與産業發展,致力於推動文化傳承與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發展培養兼具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創意人才,為區域文化繁榮與數字經濟轉型注入動力。
AI賦能設計 智啟未來
論壇為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創意藝術學院300位多位師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盛宴,激發了學子對AI與設計融合的深度思考。
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創意藝術學院院長、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數字視覺設計與呈現專業委員會主任張歌東作為學術主持人,主持主旨演講環節,多位專家發表前沿觀點:
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賈雲鵬教授,以《AI時代的雲設計創新》為題,提出“雲網融合技術重構設計鏈條”,並分享了BBC、湖南衛視等機構在AI技術製作中的實踐案例,強調“數據、演算法、算力”三位一體的設計新範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知名新媒體藝術家,北京2022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多媒體設計王之綱教授,以《AIGC應用於科幻主題的創意製作》為題,結合《圖恩格爾》等作品的創意生成和製作過程,解析了AIGC在動態影像創作中的突破,為聽眾全方位闡釋了人工智能與數字影像設計在科幻、文旅、城市公共藝術領域的發展前景。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甄巍教授呼籲關注學習過程,反思AI與藝術教育的關係,強調深入探討人工智能與藝術教育的結合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胡勇教授在《智慧空間媒介交互設計》中提出“從AI for Design到Design for AI”的轉型路徑,探索虛實融合的交互新場景。
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新媒體與動畫專業主任丁肇辰教授以“設計馬拉松”賽事為例,倡導“跨文化、跨學科”青年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數智技術與時尚設計的深度融合。
産學協同:探索人才培養新範式 論壇聚焦産教融合實踐
北京城市學院藝術學部主任王利民教授分享了在服務首都功能建設過程中,“人機協同”設計人才培養經驗。
河北傳媒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院長高賀勝教授在《AI影像:新質創作力的探索》中,展示AI生成技術在影視創作中的産業化應用。
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係史綱教授解析影像藝術“從現實向虛擬跨越”的趨勢,並推介《中國創新影像大賽》,鼓勵青年創作者突破媒介邊界。
中國好創意暨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創始人及組委會秘書長謝清風先生以“文化信仰下的創造力”為題,揭示賽事如何通過AIGC技術孵化兼具文化深度與商業價值的創新作品。
作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創新平臺,大運河論壇將持續推動學術研究、産業實踐與文化煥新的深度融合,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儲備。
“人工智能時代創意設計峰會”的下半場在創意嘉年華舉行,會議由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創意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帶頭人劉秀偉教授,創意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慶梅分別主持。
會議結束後,與會專家、教師們一同乘車前往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城市圖書館藝術考察,北京印刷學院設計學教師黨支部&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創意藝術學院教師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同步進行。
未來,論壇將繼續通過學術峰會、産業盛典、AIGC賽事等多元化活動,構建“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産業落地”的全鏈條生態,推動傳統文化遺産的數字化煥新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全球設計教育創新的風向標,助力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搶佔文化創造力與科技競爭力的制高點,為城市煥新與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可持續動能。(消息來源:北京金融科技學院)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