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在産業一線培養更多大國工匠。”
正在學習階段的職校生,想要觸摸到産業“脈搏”,除了進行實習實訓,還可以做些什麼?當前,高職院校都在因地制宜、因校而異進行探索,創建産業學院,成為多數院校的共同選擇。這一舉措,旨在通過學校與産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做深做實産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品質與適應性,以培養符合現代産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本期,我們繼續關注大國工匠培養,深入探討職業院校如何辦好産業學院,以助推職校學生離産業一線近些、再近些……
這段時間,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智慧製造學院學生衛碩和郭騏瑞,成了該校産業學院實訓車間的“明星”——他們憑藉紮實的技能水準,在江蘇省技能大賽中獲得了獎牌。
從懵懂少年到技能人才,他倆將成績歸功於大二那年參加了産業學院“巧匠班”。衛碩説:“跟以前聽理論課完全不一樣,在巧匠班裏,師傅們帶著真項目來了。大家圍著智慧生産線,一點點學怎麼裝調。有一次調試電機,咋都弄不好,企業師傅手把手指導。我們邊學邊練,一直到淩晨才聯調成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我漸漸明白了‘工匠’的含義。那種成就感是課堂學習沒法比的。”如今,這對“匠心兄弟”已收到蘇州一家企業的研發崗聘書。
何為職業教育産業學院?
“新形態、新模式。”湖南師範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唐智彬多次提及“新”字。他説,産業學院是在政府支持與引導下,由校企深度融合形成的發展聯合體。作為高職院校對接區域産業需求的主動佈局,它以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産業發展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為目標,是職業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模式。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産業學院建設進展如何?辦好建強産業學院,發展之鑰是什麼?記者就此展開了採訪。
建在“專業”上,更建在“産業”上
建設産業學院,是為了什麼?
“總體而言,建設産業學院是響應《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提出的‘塑造多元辦學、産教融合新形態’的重要舉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宗誠説,産業學院能讓職業院校直接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技術經驗,實現教學內容與産業需求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彭穎暉認為,産業學院是以産業行業為基本單元組建的、以産業需求為核心原則建設的學院。“它不僅建在‘專業’上,更建在‘産業’上,同時兼具産業和教育雙重基因,是建成‘産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撐力量。”
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內某知名汽車企業共建了産業學院。該校黨委委員、智慧製造與汽車學院院長丁天霞告訴記者:“學院聯合企業打造‘工位點、生産線、職場域’三位一體的實訓體系,引入企業數字化産線改造項目,建成四川省首條新能源汽車售後檢測線,並與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共建新能源汽車全生命週期測試技術實驗室。在‘廠中校’模式下,學生從大一開始即進入企業輪崗實踐,通過‘基礎技能—專項技能—綜合能力’三階段培養,成長為複合型技術人才。”
在宗誠看來,校企雙方共建産業學院,受益的不只是學校。“産業學院為企業提供了人才定制化培養的平臺,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確保輸出的人才符合産業發展的最新需求。”
丁天霞用實踐佐證了這一觀點——學校産業學院與企業聯合技術攻關,近年解決企業生産線智慧化改造難題1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70項。其中“交通事故中新能源車輛安全性深度評價方法及分析系統”開發,為企業創造産值800余萬元。
加強制度供給,協調各主體訴求
在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增材製造學院實訓車間,學生任強正埋頭于操作臺前。他的任務是研究並應用眼前的一塊塊金屬材料——從裁剪、鋪貼到固化成形,再到裝配、機加工,每一步都關乎航空零部件的可靠性。
去年,他通過選拔進入學校創建的華瑞航空産業學院。課程表上“企業定制”的標簽格外醒目:常常是上午學習《航空材料學》,下午進入車間學習專業技能。素質拓展中,他們要扮演“企業主管”,學習公司發展、管理基礎等理論知識,提升領導力與團隊合作能力。“這種‘真設備真項目真要求’的學習,讓我們提前適應了行業標準。”他翻著厚厚的學習筆記,裏面記滿了實操要點。
經過近些年的實踐探索,各高職院校産業學院建設已形成三種發展模式。彭穎暉介紹,一是支柱産業驅動型,圍繞區域支柱産業鏈,構建“專業群—崗位群—技術群”矩陣,形成從産業技術標準轉化為課程體系的即時閉環機制;二是優勢專業主導型,以職業院校自身傳統優勢專業為支點,整合行業頭部企業資源,打造特色化産教融合體;三是區域經濟適配型,聚焦區域獨特産業集群,構建“政府—行企—院校”協同體,如服務於江漢平原小龍蝦全産業鏈的“小龍蝦産業學院”、面向珠三角地區服裝産業轉型升級的“紡織服裝産業學院”等。
宗誠認為,建設産業學院為學校帶來了諸多變化:“除了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企業還為産業學院提供先進設備和技術支持,改善了實踐教學條件,優化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但不可否認,職業教育産業學院建設仍處於探索期,存在多重挑戰。”彭穎暉表示,最主要的挑戰是制度供給不足。雖然我國産教融合製度體系不斷健全,但制度體系仍存在短板。如混合所有制産業學院中關於校企雙方資産投入界定、産權歸屬等缺少明確政策依據;産業兼職教師的法律地位、法定權益也存在制度空白。
宗誠進一步分析:“我國現有政策多是針對應用型高校,對職業院校的適應性不足,缺乏專門針對職業院校産業學院建設的制度。部分産業學院組織架構也不完善,作為非獨立法人二級學院,法律地位尚不明確。公辦職業院校的行政化管理體制與企業的市場化經營方式較難銜接,資源難以有效匹配,導致運行效率低下。”
“更需注意的是,目前缺乏有效激勵企業參與的政策措施,致使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此外,‘貼標簽’辦學現象仍存在,部分産業學院只是在形式上進行校企合作,未能真正體現産業屬性,功能定位、産權保護等關鍵環節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宗誠説。這背後的原因在於主體訴求不同。彭穎暉表示,學校關注育人成效、政府看重民生改善、企業追求經濟效益,三者分殊各異的訴求,導致政校企各自優勢稟賦資源難以實現“乘數效應”。
辦學場域向産業園區延伸,教學場景與真實生産環境對接
未來,如何辦好建強職業教育産業學院,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完善制度體系是重中之重。”宗誠表示,教育部門應聯合相關部委,針對職業學校制定專門的産業學院建設政策,明確建設標準、退出機制等,重點突出服務産業發展、培養“雙師型”教師、做實産教融合實訓基地等任務,為産業學院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還應進一步優化運行機制。在政策制度引領下,可嘗試推動産業學院建立獨立法人實體,使其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靈活適應市場需求。同時建立深度合作機制,例如採用校企共建、公司化運營的方式,破解‘引企入校’難題。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地方政府可通過産業引導基金等形式帶動市場資本投入,助力産業學院孵化中小微企業,實現自我‘造血’,服務地方産業集群發展。”
“當前,産業學院大多由某個職業院校單獨聯合當地政府、企業行業建設,導致同一區域記憶體在不同職業院校建設同質化産業學院的現象。”因此,彭穎暉建議,同一區域內不同職業院校可以錨定特定産業聯合建設産業學院,甚至可以聯合本科院校共建産業學院。“通過稅收抵免、專項補貼等構建激勵政策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行業主導,在企業、工廠建立産業學院,將生産標準直接轉化為教學標準。此外,還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組建由行業專家、技術骨幹、教育學者構成的産教融合委員會,定期評估專業設置與産業需求的匹配度。”
彭穎暉特別提出,可嘗試將辦學場域向産業園區延伸,形成“教學區—研發區—生産區”三區聯動的物理載體,在園區內建設“前校後廠”實訓基地,使教學場景與真實生産環境無縫對接。“在這個辦學空間內,應重點打造三類功能空間:技術服務中心(承擔工藝改良任務)、技能認證中心(開展1+X證書考核)、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培育小微科技企業)。通過空間重構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的立體化銜接,能更好形成‘教學—研發—生産—再教育’的閉環生態。”(記者 晉浩天 通訊員 龐卓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