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季為幫助廣大考生家庭更好地了解知名高校的招生政策、專業設置和錄取規則,2025年高考季,國際在線教育頻道特別推出“高校招辦説”欄目。本期節目,特邀中國傳媒大學招生處的李博老師為大家詳細解讀中國傳媒大學招生政策和錄取要求。
中國傳媒大學招生處的李博老師
Q1: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學校基本情況?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始建於1954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創辦的第一所傳媒類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辦學70年來,學校秉承“立德、敬業、博學、競先”的校訓,傳承“忠誠、自信、包容、競先”的文化基因,以培養“弘道崇德、經世致用”的傳媒人為己任,培養造就了大批優秀傳媒人才,為黨和國家的傳媒事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及傳媒人才搖籃”“信息傳播領域知名學府”“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教育重鎮”。
學校現有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國家“雙一流”學科,互聯網信息、文化産業2個北京市高精尖學科,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通信與信息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動畫學4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76個本科專業。各學科在建設過程中爭創特色一流、取得重大突破,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等多個學科取得了驕人成就,設計學與藝術學理論共居第一方陣,多個專業學位水準實現全國領跑。
近年來,學校堅持“系統治理、創新圖強、交叉融合、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大力實施有組織科研,高效能建設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品質建設國家輿情實驗室,高標準建設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全力打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國重-國輿-國傳”“三國”科研平臺體系。學校還建有智慧融媒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媒介音視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播電視智慧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等10余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科研資源豐富,實力雄厚。
面向未來,學校正全面佈局智慧傳媒教育,推進交叉學科建設,加強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通過實施從傳統高等教育向未來高等教育、從傳統傳媒教育向智慧傳媒教育、從國內一流高校向國際一流高校的三個跨越,實現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傳媒大學的奮鬥目標。
Q2:學校有哪些育人特色?
中國傳媒大學高度重視“上手快、筋骨壯、後勁足”的人才培養,培養“弘道崇德、經世致用”的傳媒人。
堅持實踐育人,打造“以人為中心、以作品為導向”的實踐教育體系,強化“上手快”的人才培養特色。通過搭建全流程聯合實踐平臺,融通實踐教育資源,建設以交叉融合型、聯合實戰型特色實踐項目為核心的實踐項目體系,構建聯合深化産學研深度育人平臺,推行常態化實踐作品展演機制,鼓勵和引導優秀實踐作品對外展示交流,不斷推進體系化的實踐教學改革,有力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內驅力。
堅持以文立品,通識強基,厚值培養,打造“文化為體,課程為用”的通識教育體系,實現“後勁足”的人才發展支撐。注重提升學生文化涵養,實現以書養性、以文立品,使學生具有廣闊的知識視野和知識融通能力,並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同時積極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創新提出“立德修身、博學明智、強身健體、尚美育心、勤勞競先”+“特色賦能”六個部分組成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長遠發展。
堅持交叉融合,打造“主修+輔修+微專業”的立體式專業培養體系,培養“筋骨壯”的拔尖創新傳媒人才。推進人工智能與各學科的建設發展深度融合,設計思維學院與各學院強強聯合,建設創新型課程體系和跨學科實踐項目開設計算思維、設計思維必修課,構建AI+藝術、AI+新聞傳播、AI+語言學的跨學科交叉課程群強化不同專業學生的新思維、新邏輯培養。通過輔修專業為同學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跨學科的學習機會。設立微專業,通過重構專業核心課程及開發跨學科課程,打通主修及微專業學分認定方式,建立小學分、精課程、高聚焦、跨學科的中傳特色微專業育人模式。
Q3:學校招生專業有哪些新變化?
學校主動應對AI挑戰,重新佈局2025年招生專業。主要變化有三個方面:一是科技發展賦能,增設三個新專業;二是核心賽道,打造三個卓越人才實驗班;三是錨定未來,升級調整招生專業方向。
科技發展賦能,新增專業首次招生。聚焦前沿科技和國家戰略需求,在智慧媒體、智慧交互等交叉學科領域,增設智慧影像藝術、 智慧視聽工程 、智慧工程與創意設計三個新專業。三個新增專業都是2025年教育部為聚焦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而特設的專業。
核心賽道領航,打造卓越人才實驗班。學校在國際傳播、智慧媒體領域打造三個卓越人才實驗班,分別是國際新聞與傳播(卓越人才實驗班)、人工智能(智慧視聽卓越人才實驗班)、英語(區域國別卓越人才實驗班)。培養特色:一是定制化專屬培養方案,大四年級可(提前)修讀下一培養階段的品牌專業課程;二是配備學業導師,為學生課程學習和學術發展提供個性化指導與支持;三是精英化培養,聚集學院優勢資源打造行業領軍人才;四是國際化資源供給,提供國際學術交流和實踐平臺,培養全球視野。
錨定未來引領,升級調整新方向。聚焦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求,在新聞輿論、信息傳播、國際傳播等領域,圍繞新的人才培養定位,調整、設置16個專業的招生方向。
Q4:2025年學校招生政策有哪些亮點或新變化?
1、零退檔。學校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招生計劃和生源情況確定提檔比例。實行平行志願的批次,提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招生計劃的105%以內;實行順序志願的批次,提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招生計劃的110%以內。提檔比例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源情況可適當調整。考生若服從專業調劑,承諾提檔不退檔。
2、無級差。在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體健康狀況符合相關專業培養要求、投檔成績達到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並符合學校提檔要求的情況下,學校按照分數優先、遵從志願的原則,根據考生投檔成績、專業志願和各專業招生計劃數從高分到低分順序錄取。各專業間不設專業級差分。
3、無口試。外語類專業只招英語語種的考生,其他專業不限制考生應試的外語語種,但我校的公共外語課只開設英語課程。2025年起,我校外語類專業不再要求口語考試。
4.計加分。學校在提檔、錄取時,原則上認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主管部門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給予相關考生的全國性加分項目和分值。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項增加分數投檔條件的,只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項分值,且不得超過20分。所有高考加分項目及分值不適用於藝術類本科校考專業。
Q5:學校的出國以及讀研是怎樣的?
升學方面,2024屆本科畢業生中,48%的畢業生選擇升學,其中29%為國內升學。除本校外,境內升學人數較多的高校依次為: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19%的畢業生選擇境外留學。其中,境外留學人數較多的院校有: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墨爾本大學、倫敦藝術大學、悉尼大學。
Q6:學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是怎樣的呢?
中國傳媒大學以培養“弘道崇德、經世致用”的傳媒人為己任,培養造就了大批黨和國家所需、能夠應對未來媒體挑戰、馳騁于國際舞臺的優秀傳媒人才。
就業方面,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強、專業相關度高,主要進入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教育業工作。就業去向單位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及省市級電視臺電臺、各大媒體及互聯網公司、企事業單位、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學校持續推進訪企拓崗促就業,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加強校企聯動、實現資源共享,促進了人才供給側和産業結構需求側相互融合,助力畢業生就業。實施“就業助推工程”,細分待就業類型和就業指導幫扶需求,分群體制定就業助推計劃,精準識別重點群體並有效施策。就業服務亮點工作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教育部官網、中國教育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道。
Q7:高考報考考建議和高考送祝福?
我校充分保護考生專業志願,按照“分數優先、遵從志願”的原則進行專業錄取,各專業間不設專業級差分。為避免專業志願無法滿足被退檔的風險,建議考生服從專業調劑。考生在進行志願填報時,還要仔細核對報考專業的選考科目要求、授予學位類型、辦學地點、學費等重要信息。
祝各位考生不負韶華,前程似錦!歡迎報考中國傳媒大學,一個隨時點亮你心燈的神奇地方。(圖/文 曉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