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校招辦説丨專訪華東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本科招生辦公室主任孫玉柱
2025-06-27 17:22:35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25年高考季為幫助廣大考生家庭更好地了解知名高校的招生政策、專業設置和錄取規則,2025年高考季,國際在線教育頻道特別推出“高校招辦説”欄目。本期節目,特邀華東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本科招生辦公室主任孫玉柱為大家詳細解讀華東理工大學招生政策和錄取要求。

2025高校招辦説丨專訪華東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本科招生辦公室主任孫玉柱_fororder_1

華東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本科招生辦公室主任孫玉柱

  Q1: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學校基本情況?

  華東理工大學地處人文薈萃、海納百川的國際大都市──上海,原名華東化工學院,1952年建校,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入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獲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水準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有研究生院。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三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Q2:學校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有哪些?

  學校設有17個專業學院,學科設置涵蓋理、工、農、醫、經、管、文、法、藝術、哲學、教育、交叉等12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8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6個;“雙一流”建設學科3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0個。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藥理學和毒理學、農業科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總論、經濟與商學等1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進入ESI全球前1‰。

  學校現有本科招生專業63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1個,上海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7個。“化學工程與工藝”是中國大陸高校首個通過ABET認證的專業,“化學”是中國大陸高校首個通過中俄聯合國際理科專業認證的專業,商學院通過了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歐洲品質改進體系(EQUIS)、英國工商管理碩士協會與商學院畢業生協會(AMBA&BGA)商科教育認證,藥學專業通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藥學專業認證。化學工程與工藝、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輕化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自動化、電氣及其自動化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環境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等19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學校近年新增“智慧製造工程”“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 “電子信息材料”5個招生專業。新增的專業是學校面向經濟社會新發展、科技産業新變革,堅持需求導向,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和産業發展需要的重要舉措。

  Q3:學校招生政策有哪些亮點和新變化?

  學校2025年將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戰略新興産業、未來産業和民生緊缺領域增加招生名額,擴大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計劃擴招350人,招生規模將達到4520人,分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類別包括了普通類本科、藝術類、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勵志計劃)、運動訓練、保送錄取優秀運動員、上海市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新疆高中班、西藏高中班、民族班、華僑港澳臺學生等。新開設教育部拔尖基地班;增加“化學工程與工藝和工程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金融學”“應用化學和生物科學”等雙學士學位項目招生名額,著力培養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人才。

  學校實行工科試驗班/實驗班招生培養模式,設置“智慧與機器人”“生物醫藥”“智慧化工”“能源與環境”4個工科試驗班,“機械智慧化”“新材料”“新工科化學”“智創化學”“藥學創新”5個實驗班,旨在聚焦國家發展亟待解決和攻克的關鍵核心技術,培養未來國家戰略必爭領域的人才。

  學校實行雙學士學位複合型人才招生培養模式,設有“化學工程與工藝和工程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金融學”“應用化學和生物科學”“環境工程和社會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和經濟學”5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多學科交融,旨在為學子提供多樣化的成長平臺,培養跨學科交叉複合型人才。

  學校新開設“化學”教育部拔尖基地班,實行滾動進出制。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數理基礎,鼓勵學科交叉,基地將構建“高校+科學院”式學習研究平臺,營造“學習+學術”的育人氛圍,聘請國內外傑出教授擔任學業導師或授課教師,實行“一對一”導師制,注重個性化培養,突出能力建設,為每個學生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發展跨界選課和開展研究,實現學業有專。基地班在充分利用國內外育人資源,在厚基礎、寬口徑、重創新的模式基礎上,以學生為中心,聯合中科院研究所,共同構建拔尖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在學期間,基地將資助學生前往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開展科研實踐活動的差旅費;除了原有各類國家級、校級獎學金,另設基地專項獎學金,包括綜合優秀獎、單科優秀獎、科研創新獎等。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在本科二年級學生中選拔,實行“一對一”全程導師制,遴選高水準師資作為導師,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學校開放國家級科研基地,設立長週期科研基金,資助海外研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優秀學生成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培養通道。

  Q4:學校的國際化特色出國以及讀研是怎樣的?

  為適應新形勢下國際化發展的要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複合型人才,學校緊抓國家“雙一流”建設機遇,優化佈局,積極開拓與世界一流高校的合作。目前,學校已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的校際聯合培養項目,為學生海外留學提供了廣闊渠道。另外,學校還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建有中德、中澳、中奧等6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國際卓越工程師學院(中法合作辦學機構)。建設有教育部“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和“新青年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項目”兩個國際勝任力培養基地,著力培養具有人文交流理念的國際治理人才。此外,學校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需求,加快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領域的前瞻性佈局,信息學院與生工學院分別與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合作建立本科生學分課程,通過網絡直播教授“網絡神經與深度學習”、“生物工程前沿理論”等關鍵領域核心課程,實現不出國門即可享受世界一流教學資源。

  聯合培養有多種模式:

  一種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高考填報志願時已確定國外學習方),化學工程與工藝(中外合作辦學)(精英班)、應用化學(中外合作辦學)(精英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精英班),外方學校為FGL聯盟(由全法20所專長于化學化工領域的頂尖高等工程師院校組成)學校。

  另外一種是入學後,在校期間進行選拔,選派合適的學生出國學習交流,簡單點説比如“2+2”、“3+1+1”、“3+2”等模式,這在我們招辦網站上有簡要説明,關於哪些專業、什麼類型的培養、項目如何申請,就不在此一一列舉,請大家去華東理工大學本科招辦網站上了解。

  聯合培養項目的學生一般情況下是獲得華東理工大學的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以及外方的學士學位證書,有的項目外方還會頒發碩士學位證書,不同的培養項目頒發的證書不完全一樣。學生申請和選拔主要依據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相關英語的考核成績等進行挑選。

  學校也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海外遊學、暑期項目及實習生項目。

  近年來,學校本科生升學深造比例持續增長。2024屆本科生有2092人在海內外高校、院所繼續深造,佔本科畢業生總數的51.94%。其中,1591人在境內升學,501人出國出境深造。

  Q5:學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是怎樣的呢?

  華東理工大學畢業生有特長、有特色、綜合素質高,就業流向多為國內外重要行業知名企業,受到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普遍青睞,來校招聘的單位絡繹不絕。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的畢業去向落實率始終保持較高水準,畢業生就業品質穩步提升,在QS全球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排名中,華東理工大學位列大陸高校第16名。目前,學校畢業生就業流向涉及化工醫藥、石油輕工、生命大健康、信息産業、金融商貿、航空航天及第三産業等各行各業,學生就業的單位絕大部分為國內外知名企業,不少畢業生已經成為企業、部門的領導和技術骨幹。

  2024年,學校各專業崗位需求量與畢業生人數之比平均為5.98:1,畢業生在上海市就業的比例超七成。畢業生就業地域以華東地區為主,輻射全國,積極面向“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省份、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就業。2024屆本科生中,在上海市就業的佔單位就業本科生總人數的70.48%,到華東六省(蘇、浙、皖、閩、贛、魯)就業佔14.30%。(圖/文 焦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