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科普、教藝術 村裏的暑假收穫多
2025-08-21 09:58:00來源: 人民日報

講科普、教藝術 村裏的暑假收穫多

左圖:白馬花田國際鄉村創客營地的課堂。李敏萍攝

右圖:吳坪小學的科普課堂。記者 宋朝軍攝

  在鄉村帶領孩子們開展戲劇工作坊,是一種什麼體驗?放假中的村小,科普課堂為啥擠滿了人?暑期,又一批高校學子走進鄉村開展志願服務,或用所學知識激發孩子們的科學好奇心,或在鄉村播撒藝術美育的種子,鍛鍊助農興農的本領……我們約請兩名參與鄉村志願服務的高校學生,講述這個暑假的付出與收穫。

  ——編  者  

  蘭州大學“綠希行者”公益支教團負責人李駿傑:

  把科學的“鑰匙”遞給孩子

  把土豆澱粉調成濃漿,形成的非牛頓流體為什麼用力一拳打不穿?固定支點牽引的小球來回擺動,為什麼擺動高度越來越低?兩個紙杯穿上棉線,為何能成為簡易電話?

  今年暑期,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我和9名同學組成的蘭州大學“綠希行者”公益支教團,來到吳坪小學開展科普支教活動。12天裏,我們和20名小學生一起探索這些科學問題的答案。

  2010年,“綠希行者”公益支教行動啟動。多年來,這一行動從普及環保知識拓展至科普服務。超過300人次的大學生加入了支教團,為1000多名中小學生送去科普課程。

  吳坪小學位於康樂縣虎關鄉吳坪村,這些年學校軟硬體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園乾淨整潔、教室寬敞明亮,多媒體設備一應俱全。高品質的科學課,是現在師生們盼望的。

  支教團成員來自蘭州大學法學院、大氣科學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等7個學院,可以教授的科普內容覆蓋面廣,包括地理地質、物理化學實驗、醫療衛生等。如何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內容?科普要走出課本,走進生活。我們把支教主題確定為“在看見的路上”,用實驗、趣味運動會等形式,引導孩子們更細緻地觀察日常現象,進而理解常見卻不易懂的科學原理。每天上午3節課,下午2節課,剛開始,一些孩子還比較靦腆,後來,孩子們不僅主動回答問題,還積極動手做實驗。

  正向反饋越來越多,我們的幹勁也越來越足。每次主講人上課,團隊其他成員就在教室後排觀摩,記下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

  提問不要太泛、課堂中學術名詞少一些、儀態再大方一些……成員列出了給孩子們做科普的要點。每天課程結束後,大家還會集體備課,共同討論“疑難雜症”。往往開始備課時天還沒黑,討論完窗外已經星光點點。12天裏,我們同吃同住,集體備課、買菜做飯、鄉間散步,不僅增進了情誼,也提升了授課水準。

  青葦、山桃……支教團裏,大家以植物作為自己的“別名”。面對孩子,我們會細細解釋由來,以植物為名,這既是生物科普的一部分,也寄寓我們對孩子們蓬勃成長、積極向上的美好祝福。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雖然支教時間有限,但我們從孩子們眼中看到了更旺盛的求知欲。我相信,一次科普就像一把“鑰匙”,當我們把“鑰匙”遞給孩子,他們就有了更多打開夢想之門的可能。(記者 宋朝軍 採訪整理)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研究生馬藝粼:

  將美的“種子”播進心田

  我是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的一名研究生。今年,我第二次來到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的白馬花田國際鄉村創客營地,和同學們一起,給孩子們開設藝術課堂,看到孩子們的笑臉,很有成就感。

  3年前,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鄉村振興與文化産業管理”課堂上,參與藝術鄉建的教師來授課。在村裏開展公益支教、改造整村景觀……藝術鄉建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用藝術連接鄉村、以美育感染孩子,這顆種子悄然落入我的心田。

  去年暑期,我有機會參與這個項目,成為一名支教老師,美育的種子從心田“移栽”到鄉村沃野。課堂旨在通過公益美育的方式,開展高校與鄉村、學術與實踐互動的鄉村建設實踐活動,助力鄉村青少年成長。今年,我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14所高校的志願者,再次來到宣漢縣。大家懷揣著同一個目標:在鄉村孩子心中播撒藝術的種子。

  今年的課堂採用小班化、個性化教學,帶給鄉村孩子更好的學習體驗。孩子們分成小組,每組不超過5人,有一名主講老師配多名助教。課堂內容以《綠野仙蹤》為靈感,師生一起共創白馬花田的故事《花田仙蹤》。

  讓藝術浸潤心田,不只在課堂上,還有各種藝術工坊。戲劇文本工作坊裏,孩子們創造出“花田小白”“膽小獅”等角色,講述花田故事;戲劇創排工作坊裏,孩子們分成演出組、製作組、展覽組,嘗試首次策展;美育手工工作坊中,志願者帶孩子們探索飛行器奧秘、講解望遠鏡原理、學習編織技藝……

  “這個是不是不好看?”一次,很少與老師交流的學生付琦耀,拿出用黏土捏成的小雪人主動開口。我對他説:“藝術不問美醜,更重要的在於是否表達了真實的自己。”他掌心的雪人成了我們談心的切入點。活動結束前,付琦耀還送給我一首詩。

  守望花開,繼續前行。有人説,活動短短15天,能改變什麼?15天或許不長,但我們的堅持正在逐漸培厚鄉村藝術的土壤。在孩子們的心田播下種子,總有開花收穫的一天。這顆種子會陪伴他們成長,也激勵我以藝術教育服務更多人,讓更多夢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綻放。(記者 宋豪新 採訪整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