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打開新課堂
2025-09-09 10:14:45來源: 人民日報

“人工智能+” 打開新課堂

學生在學習操作機器狗。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供圖

“人工智能+” 打開新課堂

學生在操作皮影。

湖北武漢光谷第十五小學供圖

“人工智能+” 打開新課堂

學生團隊在製作航模。

廣東深圳明德實驗學校供圖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推行更富成效的學習方式。當前,“人工智能+教育”正快速進入校園,改變著原有的教學模式。應用人工智能,課堂有哪些新場景、教學有哪些新變化、學生有哪些新體驗?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編  者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

  用數學解碼中軸線

  人民日報記者  吳  丹

  打開“雲上中軸”小程式,跟隨北京雨燕俯瞰北京中軸線,15處遺産構成要素依次鋪開。

  “找到了!”循著學生張杞煒的聲音,其他幾名同學湊了過來。拍照、上傳、打卡,張杞煒的手機上很快收到了一則通知:“巡檢目標:A037號界樁;巡檢情況:一切正常。”很快,附近的6個界樁位置也被一一尋到。

  這群“數字打更人”,是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的一個班集體。趁著週末,全班同學沿著中軸線,在天安門、景山公園、鐘鼓樓等地完成數學作業——巡檢中軸線上的界樁。

  作為古代重要區域邊界的標誌物,界樁與數學課有何關聯?

  “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將化身‘數字打更人’,用平面直角坐標係解碼北京中軸線。”在“中軸線數學建模”數學課上,廣渠門中學數學老師齊雪然開講。同學們依次上臺,分享巡檢故事。

  “我們組以天安門為原點,在坐標繫上標注了周邊6個界樁的具體位置。”學生周裕程説。

  “確定單位長度是難題,我們考慮過參考走路步數、路燈間距、地磚數量,最終通過AI和地圖軟體,才準確測算。”學生胡戩宸説,“實地巡檢讓我們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接著,齊雪然請出了自己製作的數字人“助教”,介紹中軸線蘊含的傳統文化及歷史、地理等多學科知識。“根據新課標要求,設計了從坐標係建立到文化遺産數據分析,再到數字保護的教學方案,希望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工程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齊雪然説。

  在廣渠門中學,AI技術已深入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生物老師王丹借助AI技術把熱帶雨林“搬”進教室;語文老師辛媛讓孔子“穿越時空”與學生對話;在學校創客空間,機器人教室、3D列印室等一應俱全。

  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蔡雷表示:“作為北京市智慧校園示範校、人工智能應用試點校,我們依循‘目標—主體—場景—反思’的應用思路,探索AI賦能創新人才培養新思路,確保技術真正服務於教學目標。”

  數學課接近尾聲,巡檢鐘鼓樓組的學生岳雨辰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表上寫下:原來課本上的坐標係真的能丈量歷史,抽象的公式也可以奏出時空的交響,這或許就是數學最美的樣子。

 

  湖北武漢光谷第十五小學——

  千年皮影的智慧化升級

  人民日報記者  吳  丹

  燈光漸暗,幕布亮起。

  “這位壯士,可願分老朽一些乾糧?”

  “老人家餓得緊?俺這有剛摘的野果。”豬八戒抽了抽鼻子,“您身上怎麼有股燒焦的骨頭味兒?”

  “胡説!”化身老翁的白骨精拐杖頓地。

  幕布後,機械臂和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十五小學的4名學生精準配合,托起皮影角色翩翩起舞。電子螢幕替代了傳統幕布,機械臂代替了人手操控,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在智慧皮影教室裏融合。

  “同學們,看完有什麼想法或者建議?”信息科技老師易芙蓉引導討論。

  “人機協作太默契了”“老人家的機器配音很特別”“背景顏色過深,豬八戒的動作看不太清”……同學們爭相舉手回答。

  “美工”喻梓涵邊聽邊記,“皮影操作員”何芊芊、“編程員”劉裕洋也湊過來,“考慮更換背景圖”“老人家的聲音可以再蒼老一點”“還可以增加豬八戒的哼哼聲”。

  “類似的皮影課程,學校還有很多。”學校黨總支書記李惠介紹,學校以非遺為切入點,引入數字化教學手段,讓孩子們在體驗中學。

  課堂上的皮影技術不斷迭代,源自學生的奇思妙想。“有學生提出操作手桿很難,想嘗試像挖掘機那樣進行液壓傳動,液壓皮影由此誕生。之後,學生提出可以用平板控制機械臂操作,提高流暢性,還有人建議可以加個智慧小車底座。”學校信息資源中心主任霍芬芳説。

  為什麼選擇皮影作為特色課程?“前期我們考察了多個項目,後來了解到,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皮影戲亟待傳承,且跨學科融合的可能性大。”校長吳林林説。

  依託皮影,全校老師展開跨學科教研,構建了“基礎+拓展+研究”課程體系:在基礎課程中學習皮影戲的歷史文化,在拓展課程裏嘗試用編程激活皮影,在研究課程上實踐智慧皮影劇的創編與展演。近3年,學生先後獲得多項大獎;學校教師打造國家級優質課6節,省級優質課21節。

  當千年皮影遇上數字時代,古老的光影藝術在孩子們手中傳承,更在不斷創新。

 

  廣東深圳明德實驗學校——

  校園實驗室牽手前沿科技

  人民日報記者  程遠州

  “猜猜看,一些古建築為什麼會在地震中墻倒屋不塌?”“因為榫卯結構?”

  在廣東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數字製造實驗室裏,一堂面向初二學生的科學興趣拓展課正在進行。指導老師楊鵬輝説:“我們可以製作榫卯結構的高層建築構架來驗證。”電腦繪製圖紙、3D列印結構、鐳射切割木板……同學們製作出10余層的木塔構架,並放置在三維振動試驗平臺上檢驗抗震性能。

  “這個試驗平臺是我和宋向明老師帶著學生一起設計的,可以模擬地震波。”楊鵬輝説。在明德實驗學校,像這樣以人工智能賦能的創新實驗室已建成18個,涵蓋航空航天、汽車工程等多個領域。

  “如何在中小學生心中播下創新的種子,是基礎教育需要探索的新課題。”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魯江説,近年來該學校將傳統課堂上的書本知識系統性地“嫁接”進實驗室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們沉浸式體驗前沿科技,培養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

  一所中小學的實驗室為何能與前沿科技“牽手”?“深圳科創資源豐富,很多科技企業願意與中小學合作共建實驗室。”明德實驗學校創新中心主任陶冶説,目前學校已經與數十家企業開展合作。在學校的航空航天實驗室,有無人機、大型固定翼航模、模擬駕駛艙等先進教學設備。“運用企業提供的模擬飛行系統,學生們可以沉浸式感受飛行操控體驗。”指導老師劉天生説。

  實驗室課程與課堂內容,能否無縫對接?“實驗室是課堂的拓展和深化。”在海洋資源實驗室,陶冶打開大尺度沉浸式地理信息系統,地板上呈現出70平方米的超大投影。陶冶介紹,實驗室老師負責提問和啟發,學生們組成興趣小組,自己尋找答案。目前,明德實驗學校已經累計開發了430余門校本課程和600余門校外課程,打造涵蓋科技、人文、藝術等多領域的“課程超市”,學生可以線上選課。

  “我們希望探索一種資源跟著學生走、課程圍著興趣轉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像工程師一樣去創造。”魯江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