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國際視野下的芭蕾創作與表演
2022-12-26 09:31: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武若曦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藝術蓬勃發展。放眼業界,中國芭蕾藝術碩果纍纍、百花齊放。上海芭蕾舞團作為中國芭蕾事業發展道路上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在立足海派文化的同時,也不斷拓寬視野、對標國際,立志於創作與表演方面的探索與創新。近年來,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部署下,在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的領導下,我們紮根中華文化,吸收外來,一方面持續摸索世界經典的中國演繹,一方面孜孜不怠地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在芭蕾舞劇精品創作方面積累了一些實踐與思考。

  經典文學著作不僅有廣泛的流傳性,更具備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激起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人民內心的情感共鳴。對經典的演繹往往不是複製,而需要突破,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功力與實力。上海芭蕾舞團近年來以芭蕾的形式演繹了不少經典文學著作,如2012年版的《簡·愛》、2016年版《哈姆雷特》、2019年版《茶花女》,在敘事角度、舞臺視覺等方面都有創新。我們在《哈姆雷特》中設計了雙層城堡的舞臺,有一個角落來實現一人一台戲,用大量舞段表現主人公的孤獨、迷茫、血性以及他的愛。我們的《茶花女》沒有豪華的布景和華麗的語言,在舞臺視覺上進行了創新,第二幕只有一個大鏡子,鏡子返照出人性的醜陋一面,每個舞段都在描摹人性,呈現對愛的理解。我們通過一些創新,展現了創作智慧與理念,讓觀眾對經典有了新期待、新體驗,實現了芭蕾藝術在新時代裏對人類經典文學的繼承與發揚。

  上世紀60年代,自“開山之作”《白毛女》起,上海芭蕾舞團一直在風格、語匯、題材等方面探索中國芭蕾的創作,如今也積累了豐富的、講述中國故事的原創芭蕾作品。近年來,我們創作了《閃閃的紅星》《寶塔山》等弘揚民族精神、抒寫革命情懷的芭蕾舞劇。革命性的、熾熱的、壯烈的題材如何與芭蕾的唯美、浪漫相結合?如何解決中西審美的差異,呈現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我們通過實踐回答了這一系列問題。比如《閃閃的紅星》對人們熟知的故事進行了新的發展,結合世界範圍內芭蕾舞藝術的普遍美學規律、形式規範以及當今時代的審美傾向,構建了紅色主旋律題材的新的演繹方式。《寶塔山》重溫20世紀40年代文藝工作者的青春故事,以此致敬延安精神。劇中用民間民族舞的語匯、交融芭蕾的語匯,將海派芭蕾的優美典雅與延安精神的歷久彌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當代的青春萬歲,讓信仰的力量在新時代煥發出新光芒。

  在芭蕾藝術的創作和表演中,我們深知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近年來,上海芭蕾舞團推出的《花樣年華》《馬可·波羅》《長恨歌》等作品,都是與國外藝術家合作創作的。與伯特蘭·德阿特等法國藝術家合作的《花樣年華》,以上世紀30至40年代上海的市井生活為背景,糅合了古典和現代芭蕾的藝術特點,獨具匠心的舞蹈編排和人物設置,使舞劇的情節性和舞蹈的多樣性得到充分融合。與意大利時尚大師皮爾·卡丹合作的《馬可·波羅》是芭蕾與時尚的跨界嘗試——通過中國元素、芭蕾元素、時尚設計元素的融合,讓絲綢之路上的故事充滿浪漫瑰麗的色彩。與德籍編舞家帕特裏克·德·巴納合作的《長恨歌》,在國際化的編舞理念和現代芭蕾語匯中有了耳目一新的呈現,它淡化了戰爭背景,主要刻畫了帝王之愛的無奈與“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東西文化的隔閡,讓作品擁有了更廣泛的觀眾群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芭蕾藝術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在跨文化交流上有強大的優勢,通過芭蕾藝術展現中國的文化和審美,是中國芭蕾藝術工作者要努力實現的。當代觀眾對藝術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欣賞水準也越來越高,這成為當今藝術創作者不斷探索、創新的動力。我們必須以開闊的眼界、國際化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創作,從而促進我們的創作、表演不斷提升,為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做出更大貢獻,不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辛麗麗 為上海芭蕾舞團團長)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