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動態”展卷實現名畫共享
2022-12-27 09:42:09來源:北京晚報編輯:武若曦

  2022年,美術經典的活化利用邁上了新的臺階:在展館裏,更多瑰寶經過修復保護走出庫房與觀眾相見;在熒屏上,涌現出越來越多美術類節目,用創新科技手段講述名畫故事,實現“破圈”傳播;與此同時,圍繞美術名家的學術研究走向深入,讓美術經典為今天的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展覽上新

  美術經典頻頻亮出來

  2022年,國內主要美術館重磅展覽頻出,經典佳作紛紛展卷,讓觀眾得以欣賞藝術珍品,共享文化盛宴。

  這一年,中國美術館策劃了多個高品質展覽,充分發揮藏品資源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美在新時代”系列展覽是中國美術館最具影響力的展覽品牌之一,在3月和11月分別推出了第二期、第三期典藏精品特展。其中,第二期特展從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調出了很多紀錄老一輩藝術大師創作經歷的珍貴典藏影像,讓展覽更富歷史深度與厚度。

  在鄧拓先生誕辰110週年之際,中國美術館策劃“斯文傳古風——鄧拓捐贈古代繪畫精品展”,作品貫穿近1000年,基本囊括了中國畫史中的重要流派和畫家。“品讀文與畫——中國美術館藏文學插圖精品展”精選了300余幅館藏名家經典文學插圖作品,大多數作品為第一次公開展出,更有多件作品為首次全套亮相。

  除了中國美術館,其他不少展館在策展中也採取了更生動的呈現方法,融合了更多元的藝術形式。南池子美術館基於室外的園林水景,將詩詞吟誦、西域樂曲、飛天樂舞等表演加入到“我與敦煌——靳尚誼、唐勇力繪畫展”的動態展覽部分。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將8座代表性的複製石窟“搬進”美術館,為觀眾帶來敦煌石窟藝術的沉浸式體驗,此外還設置數字藝術單元,讓古代飛天神話與今天的元宇宙碰撞出火花。

  傳播升級

  科技助力名畫動起來

  伴隨數字技術在藝術領域的應用愈發成熟,2022年涌現了眾多以美術經典為主角的節目,打造影像化、數字化的美術館,讓全國各大美術館的館藏經典打破界限,“飛”入千家萬戶。

  2022年3月,紀錄片《美術裏的中國》開播,以每集12分鐘的短片形式,一集圍繞一件中國近現代經典美術作品,講述作品背後藝術的突破、畫家的品格、文化的傳統、時代的精神。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奔馬,潘天壽的雁蕩山花,吳冠中的太湖鵝群……一幅幅靜態的美術作品紛紛在3D建模技術下動起來。有網友點評:“仿佛走進了畫家眼中的世界。”

  讓名畫動起來的,還有文化節目《詩畫中國》。節目充分運用技術手段,激發出傳統文化的強大感染力。同時還以中國經典名畫作為內容載體和特定場景,與詩詞、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形式跨界融合,結合現代化科技手段、創意新穎的舞臺表達,為觀眾帶來“詩畫盛宴”。

  在這類節目中,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運用帶來了嶄新的視聽效果,降低了讀懂藝術的門檻;另一方面,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等眾多美術界專家學者的解讀,能夠幫助觀眾更深入地欣賞作品背後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價值。

  學術探索

  藝術名家研究沉下來

  圍繞美術經典作品,人們不僅關注其本身的藝術成就,而且希望通過對其深入研究,從而促進當代藝術創作。2022年,國內美術館、藝術機構開展了不同切入點的學術項目,以解答“經典何以成為經典”,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其創作經驗。

  美術經典作品背後的創作手稿,是探索藝術家創作歷程的重要線索。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在2022年舉辦了“葉淺予主題創作與插圖藝術研究展”,以大量創作手稿揭示葉淺予先生的寫生與創作方法,所有作品皆為入藏以來首次展出。

  而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重返起點:羅中立回顧展1965-2022”用大量素描與彩繪手稿,揭秘了“當代美術史上的里程碑”油畫《父親》的創作過程。中央美術學院長期對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藝術名家進行研究和展示,在2022年也舉辦了“人生如畫——戴澤先生百歲藝術展”暨“老先生新時代”美術作品展,通過直播導覽與線上沙龍活動等形式,弘揚“老先生”留下的豐富精神財富。

  一些藝術機構也以開放的姿態,展現美術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11月舉辦的北京畫院2022學術年會,29位學者相聚雲上,共話齊白石的詩與畫。學者們的分享和交流全程直播,數萬網友的“圍觀”,也助推了齊白石研究熱。 (記者 王廣燕)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