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破曉東方》—— 傾情抒寫“戰上海”“建上海”的奮鬥史詩
2023-01-06 09:23:18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武若曦

  電視劇《破曉東方》劇照。本文配圖均由出品方提供 

  電視劇《破曉東方》劇照。本文配圖均由出品方提供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直接命題並指導創作、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黨的二十大——我們的新時代”展播重點項目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破曉東方》,已于2022年12月23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該劇改編自已故歷史學家劉統的紀實文學作品《戰上海》,由著名導演高希希攜手知名編劇龍平平、秦溱匠心打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全世界聚焦中國、聚焦上海,第一次走進大城市的中國共産黨,能不能管理好這座遠東第一大都市、中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美國人放言:共産黨進得了大上海,不出三個月就要退出來。電視劇《破曉東方》講述的,就是70多年前中國共産黨人如何經受住時代與歷史的考驗,以強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解放和治理上海的故事。

  電視劇《破曉東方》以舉世關注的上海解放為切入點,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重大革命題材創作原則,在有血有肉、虛實結合的劇情中,展現出中國共産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傾情書寫從“戰上海”到“建上海”的奮鬥史詩,反映從“舊世界”到“新世界”的時代巨變,塑造了一組中國共産黨人群像。

  文藝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通過觀摩這部書寫從“戰上海”到“建上海”的奮鬥史詩,有三點感悟:

  首先,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以客觀真實的“歷史的表情”,深刻闡明瞭“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

  古人説:“文者,貫道之器也。”採取什麼樣的文藝創造觀念,對創作者尤其是重大革命題材的創作者而言,是十分關鍵的問題。對於重大革命題材創作而言,應該堅持正確的歷史觀,也即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創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如何重塑崇高理想唱響革命經典、還原真實歷史謳歌英雄人物,對《破曉東方》的創作者而言,那就是以大歷史觀和大時代觀為觀照。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説過,書寫歷史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重大革命題材是特殊的歷史題材,它是以真實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會議和重大歷史決策為敘事中心和創作對象。這樣的先決條件,決定了重大革命題材創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必須客觀真實。

  作為創作的一個重要分類,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每年都在穩定産出,所反映內容包括領袖人物、革命先烈、重大事件等不一而足。但尚沒有一部關於中國共産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如何接管政權、鞏固政權,如何管理好一座中心城市的經典電視劇作品。《破曉東方》敘事的歷史背景被安放在上海解放一年間,可謂創作者的慧眼獨具,也填補了此前同類電視劇尚未觸及的敘事空白。而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恰恰是對中國共産黨執政能力的直接體現,能反映出中國共産黨的先進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

  但這一年間的故事在共和國的整體歷史脈絡中有何特殊之處,值得創作者們大書特書呢?《破曉東方》改編自已故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統的紀實文學《戰上海》,作為中共黨史和軍史專家,劉統生前回憶,他在查閱大量一手資料後發現,在軍事鬥爭以外,那個年代的上海還經歷了經濟、治安、反特等多領域、多戰場的激烈鬥爭。劉統説:當初他沒想到上海解放之後的情況那麼複雜、那麼驚心動魄,但也正因此,他産生了一種激情,一定要把中國共産黨在上海第一年的歷史給大家原原本本地反映出來。

  這樣厚重的“歷史感”在電視劇起始就得到了表現。1949年1月1日,毛澤東在河北西柏坡發表氣壯山河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獻詞開門見山地宣告:“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後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在我們的敵人方面也不懷疑了。”與此同時,劉伯承、陳毅一路風塵僕僕,從淮海戰役總前委趕到西柏坡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商議渡江作戰及解放、接管長江以南主要城市的事宜。會後,毛澤東詢問陳毅是否願意到上海去,陳毅果斷表態:不僅願意去,而且要盡全力接管好上海。

  把電視劇的敘事基點安放在如此重大的歷史轉捩點上,以革命偉人的雄韜偉略指戰和前後銜接擘畫為主要情節,《破曉東方》的創作氣魄不可謂不大。正是由於創作者緊扣住重大革命題材表現“大歷史觀”這一主旨任務,後續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重要革命歷史人物,如聲勢浩大的渡江作戰、享譽中國近現代史的“丹陽整訓”、鄧小平陳毅對心存不軌的投機分子進行狠殺等,才能魚貫而出,有條不紊,始終服務於“大歷史觀”的書寫與表達。

  其次,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藝術形象,為時代留下令人難忘的藝術經典。     

  文學藝術以形象取勝,經典文藝形象會成為一個時代文藝的重要標識。對於重大革命題材而言,如何塑造生動形象的革命歷史人物,是創作者的關鍵任務。《破曉東方》以電視劇的藝術容量和特有樣式,再現為“建上海”作出過卓越貢獻的我黨我軍優秀領導者和仁人志士的成長歷史、革命生涯,成功塑造出眾多個性鮮明的將帥形象和革命歷史人物形象。《破曉東方》的人物關係呈現出“戰略、戰術、戰事”三層結構。戰略層,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陳雲為代表的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從實際出發,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戰術層,是以陳毅和鄧小平為代表的上海市和華東局的領導幹部,把黨中央決策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戰事層,講述解放軍戰士、普通群眾的故事,也回望民主人士黃炎培、民族資本家榮毅仁以及文藝界人士梅蘭芳、周信芳、趙丹、白楊等相信中國共産黨、選擇中國共産黨的往事。

  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並不單單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應該通過塑造經典人物形象,引導人民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導者。對革命歷史人物的塑造,更應該成為書寫和記錄歷史實踐、時代進步的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到地方考察70余次,每到一個地方,我都要瞻仰對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聖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有的是專程去瞻仰革命舊址和紀念場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每到一地,我都是懷著崇敬之心,重溫那一段段崢嶸歲月,回顧黨一路走過的艱難歷程,靈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禮。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推動全黨全國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習黨史、銘記黨史,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真正做到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真正堅定歷史自信。”塑造革命歷史人物,就要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在這一方面,《破曉東方》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以塑造該劇的主人公——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陳毅為例,創作者們就進行了一番縝密的思考。以往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塑造的革命戰爭年代的陳毅元帥的形象已經膾炙人口,如何創作出屬於《破曉東方》的“這一個”陳毅?創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另辟蹊徑——挖掘“將軍”之外的“市長”陳毅。在1949年5月27日以前,上海市民對陳毅的認識僅限于:他是威震淮海戰役的將軍。對於陳毅會是一位什麼樣的市長,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們無從想像。劇中的陳毅,肩負重任、夙夜在公。他帶領軍政幹部和士兵進入上海,卻“不入民宅”,規定“在市區不使用重武器”,上海市民對中國共産黨好感度倍增,也讓國際社會見識到紅色中國的第一張“上海公報”。他為民生夙夜匪懈,將生死置之度外。國民黨撤退時,在上海留下了8個特務組織的3萬多人。特務們送給陳市長的“見面禮”是一封裝著兩顆子彈的恐嚇信,陳毅卻詼諧地説:“淮海大戰飛機大炮都不怕,千軍萬馬都過來了,還怕你兩顆花生米?”他帶領市民調動主觀能動性,克服封鎖,自力更生;引導民族資本家與政府共克時艱,努力將經濟從外向型朝內向型轉變;團結工程師和科學家們擺脫帝國主義桎梏,自主研發創造……在陳毅的領導下,新上海一片欣欣向榮。可以説,《破曉東方》裏的陳毅形象,突破了以往重大革命題材對陳毅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領導人和軍事家的傳統形象,展現了他博學多才、兼資文武的非凡韜略和治理大都市的多面能力。劇中,張嘉益用四川方言演繹陳毅,更是起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再比如對新上海民族企業家代表榮毅仁的塑造。劇中的他,為人謙和、儒雅、大氣,為國家分憂,深切理解民族工業的發展必須有國家指引和支持。劇中一幕上海解放後榮毅仁和陳毅相見的戲份十分有看頭:陳毅對榮毅仁勇敢留下來照顧父親十分讚許。陳毅還笑談自己是榮毅仁的半個同行,因為少年讀書時,他學的是染織,榮毅仁的祖業是紡織,同行見面即是朋友,一句話,説得榮毅仁感動不已。這個生動的細節讓後來雙方建立起惺惺相惜的朋友情誼顯得真實細膩、可觸可感。正是由於陳毅的感召,榮毅仁真切感受到政府扶持民族工業的誠意和決心,勇敢地向政府表明想要發展的意願與面臨的難處,這是一次雙向的合作與選擇,榮氏企業只要不倒就能帶領上海當時最大的工業——紡織業闊步前行。

  第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讓作品的靈魂更豐滿,思想和藝術相得益彰。

  古人云:“理辯則氣直,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古往今來,優秀文藝作品必然是思想內容和藝術表達有機統一的結果。只有做到內容選材嚴、思想開掘深和藝術創造精完美結合,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才能傳之久遠。《破曉東方》對70多年前大上海豐富立體的社會生活圖景進行的藝術再現,無疑是電視劇表現“美的價值”的一次突破,展現出獨特的上海城市之美和海派文化特質。

  《破曉東方》創作日誌的數據記錄了創作的艱苦:從2019年啟動劇本創作到2022年3月開機,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形勢下,歷時3個多月拍攝;全劇141個場景、161位主要演員、5000余套服裝、75950件道具,這還不算巨大的特效製作量以及4K/50幀高清技術拍攝帶來的數倍于平常的渲染時間。

  創作者在電視劇裏進行了雙重表達,其一是視覺層面的。比如上海的城市建築、70多年前的城市風貌、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對於電視劇創作而言,細節是歷史的表情。只有以豐富生動的細節貫穿作品,觀眾才能在第一時間通過熒屏進入歷史的真實現場,從而與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歷史情景産生共鳴。《破曉東方》90%的場景都是按原型重新搭建、1:1還原,真實地反映了大上海在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的歷史風貌。小環境比如陳毅的辦公室,置景時劇組就在考慮,如何在簡約的前提下突出層次感,做到既還原當時的歷史情景,又有充分的信息量。再比如對陳毅喝水用茶缸和瓷杯的考量。瓷杯更好看更時髦,但陳毅市長從革命戰爭年代走過來,喝水還是應該用茶缸。還有市政府給他配備了小汽車,但他從不做公車私用的事,堅持只騎三輪車帶孩子逛上海。可以説,劇中每個場景的搭建、每個道具的衡量、每個細節的鋪陳,都充分考慮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性格。

  更深層的則在於思想層面。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産黨歷史的偉大起點,也是中國共産黨人確立初心的地方。上海的革命文物資源源遠流長、點多面廣、豐富多彩,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些城市裏的重要建築物和歷史遺跡,凝結著中國共産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是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破曉東方》對它們的集中展現,讓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在劇中彼此交相輝映。(李舫)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