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37年演出千余場 梅蘭芳《霸王別姬》何以成經典
2023-01-12 09:42:04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霸王別姬》是梅蘭芳藝術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劇目之一,也是京劇藝術的璀璨明珠。根據梅蘭芳自述,他在1922年至1959年的37年間,演出《霸王別姬》千余場。經典何以成為經典?藝術大師如何養成?

  1月10日,由梅蘭芳紀念館主辦的“京劇《霸王別姬》首演百年攝影作品展”全國巡展的首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本次展覽通過《霸王別姬》相關珍貴影像及文物文獻的展陳,將梅派經典劇目《霸王別姬》不同時期舞臺的樣貌、創演歷程展示給大眾,並借此展現梅派之表演特色,闡釋梅蘭芳排演新戲之創作精神。

  幾易其稿,不斷在舞臺實踐中打磨淬煉

  《霸王別姬》首演于1922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十九。依據此次現場展示的首演戲單,梅蘭芳第一次演出該劇的地點是在第一舞臺。他本人回憶選擇這裡是因為“可以多上人”:“平常第一舞臺最多賣個五成座就算不錯了,所以北京的班都不願在那個館子演,只有義務戲可以滿座。這次《霸王別姬》居然也滿了。”

  自1922年首演以來,《霸王別姬》廣為流傳,甚至走出國門,遠赴歐美及日本。在37年的演出歷程中,梅蘭芳共與七位霸王合作過,楊小樓、沈華軒、周瑞安、金少山、劉連榮、袁世海、汪志奎皆是京劇武生行當、花臉行當令人矚目的名家。本次展覽中展出了梅蘭芳與這七位演員合作演出的戲單,並將合作歷程進行了梳理呈現。

  從中可以看出,舞臺上的成功,背後凝聚著梅蘭芳及其團隊的藝術之思和藝術追求。37年間,《霸王別姬》常演常新,在劇本、唱腔、扮相、舞美等方面不斷完善,終成經典。以劇本為例,自首演後幾易其稿,不斷地在舞臺實踐中淬煉。

  根據梅蘭芳的自述,初稿有二十多場,逐漸打磨精簡,到1936年減到十二場,新中國成立後減到八場,而後又為了藝術的完整性將場次增至九場。

  “京劇《霸王別姬》首演百年攝影作品展”是梅蘭芳紀念館首次以劇目為主題策劃的專題展覽。館長劉禎説,梅蘭芳的經典劇目是中國傳統藝術美的標高和象徵,他的至美藝術對今天文藝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

  精益求精,成就梅派表演藝術的經典

  在《霸王別姬》中,虞姬劍舞是全劇最受矚目的一大亮點,它是劇中虞姬對霸王情感最為濃烈的一次表達,也是虞姬對霸王無比鄭重的一次告別。舞劍的位置,是環繞在四個犄角和中央,成為一朵梅花式的圖案,假使舞蹈步法不夠準確和嚴整,就會給觀眾一種殘缺支離的感覺。在排演《霸王別姬》之前,梅蘭芳曾經請了一位武術教師教他太極拳和太極劍,另外還從鳳二爺學過《群英會》的舞劍和《賣馬》的耍锏。設計精巧的身段和複雜濃烈的情感讓這一段劍舞成為《霸王別姬》的戲核,也成就了梅派表演藝術的一幕經典。

  本次展覽精心挑選了13張梅蘭芳劍舞舞姿的劇照,將其與《訪美藝術圖譜》中的“劍舞”舞譜(繪畫卷軸)作了一一對應,並將梅蘭芳家藏的練劍照片配合展出,讓觀眾直觀感受梅蘭芳在藝術創作上的精益求精。一旁的展櫃中,陳列著梅蘭芳使用過的雙劍。該劍為梅蘭芳送給王熙春的拜師回禮,後由王熙春之妹王熙蘋捐贈給梅蘭芳紀念館,很是珍貴。

  並置展出的梅蘭芳首次赴滬戲單及演出合同,則述説著他與上海的深厚淵源:1913年,梅蘭芳初次赴滬演出,雖是挂二牌,卻在報刊和戲迷中引起轟動,並在演期最後以一齣《穆柯寨》唱大軸,獲得巨大成功。對於彼時不滿20歲的梅蘭芳來説,這是他從“聲名鵲起”走向“獨當一面”的里程碑。他自己也曾説過:“我第一次到上海表演,是我一生在戲劇方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

  除了梅蘭芳紀念館收藏的文物外,本次展覽還展出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霸王靠複製件。這套戲衣的原件與梅蘭芳紀念館收藏的魚鱗甲、斗篷都是由謝杏生設計製作的。謝杏生曾回憶:“每次梅先生來上海期間,總是要添置、定制一批戲裝。例如魚鱗甲,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改了許多次,每次都要求有所創新。”

  “這個展覽不僅是緬懷,是讚美,更是對當下的激勵,它激勵著我們沿著前輩巨匠當年的腳步,以實際行動踐行‘守正創新’的理念,並把真正的‘東方之美’呈現給世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表示。(記者 李婷)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