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人藝看家大戲《茶館》為何久演不衰
2023-02-09 09:29:29來源:北京晚報編輯:武若曦

  昨晚,北京人藝《茶館》迎來第730場演出。由梁冠華、楊立新、濮存昕從1999年開始挑大梁的這一版《茶館》,到這輪演完應該是360場,距離當年於是之、藍天野、鄭榕于1992年謝幕的初版《茶館》的演出場次374場,已經越來越接近了。每年北京人藝“老裕泰”的開張,都是一件文化盛事。北京人藝人常説,“每年演《茶館》,就像過年一樣。”臨近演出前半個多小時,後臺全部清場,變得非常安靜,演職人員全都各就各位。雖然這出大戲年年都演,但臺前幕後,沒有一個人敢掉以輕心,大家全都用一種守護“傳家寶”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場演出。

  ▌梁冠華(飾演王利發)

  老舍先生的劇本太經典

  在《茶館》舞臺上,有一本“賬簿”,每次演出,梁冠華都會在上面默默記錄下演出場次和每場演出情況,比如換了新演員,或者出現了什麼需要注意的問題……這厚厚的賬簿裏,很多都是不能外傳的“幕後秘密”。每記滿一本,梁冠華便再換一本,雖然是劇中道具,但也成了“《茶館》大事記”的歷史文物。“現在已經是第三本了,從2014年開始用的,前面兩本有一本已經被人藝博物館收藏了。”梁冠華説。

  當年,梁冠華曾經參與過老版《茶館》的演出,他跑過黃胖子的龍套,還曾是英若誠扮演的劉麻子的C制,只是從來沒機會上臺演過這個角色。但《茶館》中所有的角色,他都爛熟於心,並且對老藝術家們的諄諄教導和嚴格要求至今難忘:“當年一個黃胖子上臺,老先生們就給我排了七八次。”

  1999年,梁冠華開始主演王利發,二十多年來,梁冠華對這個角色早已從忐忑緊張、小心翼翼到從容自如、遊刃有餘了。但每次演出前,他仍會保持著極其謹慎的態度。

  臨開演前四十分鐘,他就如同王掌櫃附身一般,從化粧間獨自踱步到空無一人的舞臺上,在幽暗的燈光下,擺弄擺弄櫃檯上的茶壺、杯子、抹布,檢查戲裏要用的道具……那些熟悉的臺詞也依然讓他心潮澎湃。“老舍先生的文字,和歷史、現實都結合得非常緊密,確實能夠感受到他劇本中那種對社會發展的總結和預見,觀眾也能理解到這個作品的經典性。所以,真的讓人特別佩服!”

  ▌濮存昕(飾演常四爺)

  《茶館》具備文物一樣的品質

  剛剛在人藝新戲《正紅旗下》中扮演了老舍和老舍父親的濮存昕與楊立新,又登上了《茶館》的舞臺,成為老舍筆下的“常四爺”與“秦二爺”。他們兩個在後臺給自己化粧的過程,就連馮遠征都會感嘆:“那不是在化粧,而是在臉上作畫!每一筆皺紋,都畫得很細;每畫幾筆,還要瞇著眼睛看一看再畫。就這樣,在臉上畫幾百條皺紋。而這個過程,就是在進入角色。”

  濮存昕認為,觀眾愛看《茶館》,演員們愛演《茶館》,很大原因是因為老舍先生的臺詞寫得太好玩了!“我們演員在臺上演戲,也有津津樂道的那種陶醉,生活中也經常會引用《茶館》的臺詞。於是之老師曾説,是文學養育著這個劇院,是這些了不起的作家們為劇院提供了文學的基礎和品質。”

  焦菊隱導演對於《茶館》也同樣重要,濮存昕回憶道:“1999年復排《茶館》時,我請黃宗江老師來看戲,他一路上只是説‘不容易’。那時林兆華導演對文本和布景都有了一些改動,老輩人尤其是對《茶館》有著特殊感情的老觀眾好像不大接受。2005年,紀念焦菊隱先生誕辰100週年的時候,又改回到原版的樣子,這也是劇院對歷史、對前輩、對經典的尊重。我覺得,如果沒有更系統、更全面、更完整的創意,《茶館》就按照老樣子演下去。觀眾要看的就是這些有特色的人物和有味道的語言。其他的戲可以有新的面貌,但唯獨《茶館》,它具備文物一樣的品質,它的傳統也是觀眾喜歡的理由之一。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品質上能夠向老前輩們看齊,讓這個戲繼續有標準地一直傳下去!”

  ▌楊立新(飾演秦二爺)

  別讓該有的東西丟失了

  由於林兆華導演年事已高,楊立新除了要在《茶館》中扮演“秦二爺”,多年來還一直擔任《茶館》的復排執行導演。每次《茶館》排練,60多歲的他都會跑上跑下,一會兒在台下,給其他演員“盯著點”,發現任何問題及時提出來;一會兒又跑到臺上,繼續演自己的角色。但他堅決不肯讓人稱呼他“復排導演”,他説他只能算個組織者、看守者:“幫著看著點,守著點,別讓該有的東西丟失了。”

  在楊立新看來,當年人藝老藝術家排《茶館》《雷雨》時,有一個特別大的優勢,就是遇到什麼地方不清楚怎麼處理,可以直接問原作者是怎麼想的,了解原作者的意圖。“我們這一輩的優勢,就在於曾經跟他們一起同臺演過戲,或者看過他們排練的過程。我們雖然年輕,但對北京的生活還比較熟悉。現在,生活日新月異地變化,觀眾希望還能在臺上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而這一輩年輕演員沒有見過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那種生活也離我們遠去了,所以創作也就越來越難了。”

  ▌吳剛(飾演唐鐵嘴)

  臺詞已經融化在血液裏

  在《茶館》中,除了“仨老頭兒”,何冰扮演的大小“劉麻子”和吳剛扮演的大小“唐鐵嘴”,也是讓觀眾們特別津津樂道的重要角色。多年來,他們也在《茶館》這齣劇目中不斷成長、成熟,並且讓這部作品常演常新。

  “這版《茶館》已經演了二十多年了。我們從青澀到慢慢成熟,現在臺詞已經融化在血液裏了。但每次排練,還都會對人物、對整個戲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吳剛由衷道:“每年我們把這個戲拿出來接受觀眾的審視,每次都有一些新演員來融入到這個集體當中,每年都能跟各位同仁見個面,大家也都非常開心。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這塊牌子,大家都會去守護這份榮譽,薪火相傳,《茶館》也肯定會一代一代傳下去。”

  ▌何冰(飾演劉麻子)

  那時人跟人見面有很強的“表演性”

  何冰坦言曾經覺得自己“沒有演好劉麻子,因為這個角色不是我自己原創出來的”。當年他們剛接下排演《茶館》的重任,林兆華導演不讓演員看老版錄影,而是要演員想辦法自己塑造人物。但排了兩個月總找不到感覺,何冰一看不行,回去偷偷看了老版錄影,第二天再到排練廳裏演,林兆華導演就誇他“找到狀態了”。但他自己知道是在模倣英若誠,心裏總有點過不去。何冰説:“那個時候年輕,老想排新戲,覺得我們的時代來了。”如今,二十多年《茶館》演下來,何冰感慨道:“歲數大了,感受也不一樣了,真覺得以前的經典老戲非常珍貴,而且自己的表演,還可以在脫胎于老一輩藝術家的基礎上有飛躍的空間,獲得更大的自由,這對個人來説,是特別大的拓展!”

  如何把《茶館》傳給更年輕的一代?何冰表示:“今天的年輕演員並不差,但他們需要有一個傳授的過程。他們可能不了解臺詞和表演背後的那個時代的文化,就找不到表演的發力點。《茶館》中為什麼有那麼多形式和腔調?因為茶館在那個年代是一個社交場所,人跟人見面時的狀態具有很強的‘表演性’,是要演給別人看的,演的是一種‘面子’,要讓別人知道我是誰,我認識誰。我們當年演的時候,也是有人能明白這一層意思,有人不明白。但最早一版演員,無疑是集體都明白的,因為他們離那個年代近,還處在那種文化當中,所以他們演出來就會有一種很強的力量。戲劇作為一種文化行為,我們就是要從中審視自己的文化並讓它得到提升,並不是要回到那個時候。這也是《茶館》這個戲的生命力所在。”

  ▌馮遠征(飾演松二爺)

  “傳幫帶”中傳承人藝的精神

  在《茶館》中扮演“松二爺”的馮遠征,作為北京人藝院長,對《茶館》的傳承更是一直放在心頭。“前幾天,我們還在排練廳討論這個事,閒聊起年輕一代什麼時候能夠接班。大家都有一個想法,就是別等我們演不動的時候再交班,還是希望年輕人能儘早接班。拿濮哥的話説,趁我們幹得動,還能夠幫助他們,否則年輕人平地起高樓的感覺,可能會吃力一些。”

  讓馮遠征感到欣慰的是:“這兩年,劇院的老演員們都積極回來和年輕人同臺演出,哪怕就是很小的角色,能看出他們對人藝未來充滿了期待,特別是對年輕人的期待,讓他們特別希望能夠在自己幹得動的情況下,多教年輕演員,這其實就是傳幫帶。”

  從演員到院長,在人藝幹了一輩子,馮遠征認為《茶館》久演不衰的秘密,首先是因為老藝術家們創立了北京人藝這個輝煌的劇院,一手把它打造成了金字招牌。雖然戲劇曾經有過低迷的階段,但是隨著生活水準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關注文化。“像我們這代人,從年輕到成長到成熟,現在也成老一輩了。我們沒有放棄人藝老藝術家創立的那些精神,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我們希望把人藝的精神能夠繼續傳承下去。”(記者 王潤 方非攝)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