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牡丹亭》“露真容” 再現崑曲“真國色”
2023-03-20 09:15:45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武若曦

  全本《牡丹亭》描繪了更為廣闊的社會人情風貌。 本文圖片由上海昆劇團提供

  青年演員羅晨雪、胡維露在全本《牡丹亭》中飾演杜麗娘和柳夢梅。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中國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凝聚畢生心血創作的“臨川四夢”以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和美學意蘊,成為世界戲劇中的瑰寶。其中,又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被認為是中國戲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牡丹亭》自誕生400多年來,幾乎成為崑曲的代名詞,但由於種種原因,歷史上罕見全本演出。近日,作為全國唯一復原全本55齣《牡丹亭》的文藝院團,上海昆劇團攜全本《牡丹亭》開啟全國巡演,並參加文旅部主辦的“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進京演出。連續三晚、長達8小時的連臺大戲,在北京、銀川、鄭州等城市均掀起觀演熱潮。

  全本《牡丹亭》為何在當下“橫空出世”?55齣體量的大戲揭示了哪些不同於以往的原著風貌?如此“慢節奏”的古典戲曲,緣何能吸引都市裏崇尚“快節奏”的年輕人?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朵盛開的“牡丹”。

  全本《牡丹亭》完整呈現

  《牡丹亭》從明代問世之初起便罕見全本演出。近代以來,《牡丹亭》不斷被改編。雖然一代代崑曲藝術家提煉出《閨塾》《驚夢》《尋夢》《寫真》《離魂》《冥判》《魂遊》《拾畫》《叫畫》《幽媾》《回生》等摺子戲,將其錘鍊成崑曲藝術的典範,但作為“百戲之祖”最經典的作品,難以讓人窺得全貌不得不説是一種遺憾。

  上海昆劇團建團45年來,對《牡丹亭》進行了10余次的再創作,憑藉不同演員各具特色的多版本藝術呈現,在國內外戲劇舞臺上享有盛譽。1999年,導演郭小男與劇作家王仁傑聯手創排了35齣《牡丹亭》,將經典的摺子戲擴展成三齣大戲,蔡正仁、岳美緹、張靜嫻等數位國寶級昆劇藝術家攜昆三班青年演員共三組主演輪流登場,首創全國,盛況空前。

  “真正完整地呈現全本《牡丹亭》,一直是上海昆劇團幾代人的心願。”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説。

  2022年,在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的關心支持下,上海昆劇團從原點出發,探本溯源,鉤沉史料,潛心創排出全國唯一一版全本55齣《牡丹亭》。

  全本《牡丹亭》依舊由郭小男執導,在王仁傑劇本縮編的基礎上,郭小男也參與了劇本縮編工作。劇目特邀岳美緹、蔡正仁、張靜嫻、計鎮華、劉異龍、張銘榮、李小平等崑曲名家傳承指導;唱腔設計則由辛清華、周雪華、李樑等知名崑曲音樂家共同完成。

  全劇尤為令人矚目的,還有上海昆劇團傳承有序、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五班三代”的集體亮相。他們為龐大的人物群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昆四班”羅晨雪、胡維露此次挑梁全本杜麗娘和柳夢梅,“昆三班”梅花獎得主吳雙一人分飾判官和完顏亮兩個角色,“昆五班”的年輕演員也在劇中扮演了春香、陳最良、杜夫人等重要角色。

  “回想20多年前創排35齣《牡丹亭》時,幾代演員分成三組飾演杜麗娘和柳夢梅,一個年輕演員演三本大戲基本是不可能的,但這次全本《牡丹亭》讓當年很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谷好好感慨地説道,“全本《牡丹亭》之所以能搬上舞臺,靠的是一代代崑曲人的執著堅守、是上海昆劇團幾十年的積累,更是這個時代帶來的自信與底氣。”

  文化溯源影響深遠

  長久以來,因為沒有看到《牡丹亭》的全貌,加上一些摺子戲的主要戲份落在杜麗娘身上,大眾印象裏的《牡丹亭》就是一齣才子佳人戲。

  但正如《紅樓夢》不止有寶黛愛情,《牡丹亭》又豈止杜柳奇情?全本《牡丹亭》中涉及宋明兩朝思想、宗教、文化、歷史、民俗和社會風尚、風土人情等廣博內容,劇中每一齣戲、每一個人物都蘊含獨特的藝術構思和人文追求,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幾十年來,理論界不斷研究《牡丹亭》,我也在不斷地思考《牡丹亭》。此次55齣全本呈現,不僅是對此前版本內容的補充,更是一場文化的溯源。”郭小男説。

  《戲曲研究》編輯部副主任萬素看完全劇後,認為這部劇“不僅著眼柳杜生死戀情,讚美‘至情至性’,更拓寬視角,放眼整個明代社會歷史。加深了當代人對湯顯祖55齣原作題旨意趣的認知,更加深理解了湯顯祖劇作對古代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力及批判意識”。

  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周育德認為,該劇使《牡丹亭》在當代舞臺上得到完滿的解讀和完整的復歸,圓滿解答了人們關於全本演出的種種疑問,將以璀璨的一章載入《牡丹亭》乃至崑曲演出的史冊。

  作為充分保留原著豐富內涵和人物性格的版本,全本《牡丹亭》體量自然也是最大的。如何讓這麼大體量的戲曲吸引當代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主創團隊吸納當代藝術元素,融合古典意蘊與現代審美理念,實現了新穎別致的舞臺樣式和藝術表達。

  在音樂上,全劇的唱腔音樂根據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書的《納書楹曲譜》整理改編,在遵循傳統崑曲藝術的前提下,對南曲唱腔柔婉流麗有餘而剛勁跌宕不足等特點進行了調整與豐富。劇中多次採用古琴、古箏、笙等樂器,創作出貼近情節人物、清新流暢、細膩雋永的音樂形式風格。

  在舞臺呈現上,全劇融合了宋明歷史文化及美學特徵的舞美和多媒體視覺,舞臺轉臺處理行雲流水般展現出閨閣、花園、戰場等不同空間,不僅解決了55齣全本時空轉換的難題,更讓複雜的換場和遷景以最流暢的方式完成,讓觀眾得以沉浸在虛實結合、唯美詩意的舞臺氛圍當中。

  從上海首演,到銀川、北京、鄭州等城市的巡演,臺上是青春靚麗的崑曲有生力量,台下觀眾也多是年輕的面龐。幾個城市的售票數據顯示,年輕人已成為購票群體的主流,這與近年來崑曲觀眾年輕化的趨勢高度一致。

  “很高興看到新一代觀眾正在邂逅屬於他們的‘杜麗娘’與‘柳夢梅’。”谷好好表示。在她看來,全本《牡丹亭》的創排是一次“崑曲探源工程”,展現了新一代崑曲人的風貌,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綿不絕、生生不息。在完成國內巡演後,上海昆劇團還將帶著這部劇赴海外演出,把“牡丹真國色”呈現給世界觀眾。(記者 鄭 娜)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