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反流量模式”帶來國劇春天
2023-05-25 09:18:35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武若曦

  《漫長的季節》海報。

  2023年尚未過半,熒屏劇集精品迭出。從《狂飆》到《漫長的季節》,兩部現象級作品串起了國劇的燦爛春天。今年以來,《漫長的季節》《狂飆》《三體》《去有風的地方》《愛情而已》《塵封十三載》等作品,都成了網評分超過8分的高口碑劇,整體上呈現出難得的劇集繁榮現象。而這一現象的背後,是整個行業不再迷信所謂的“互聯網思維”,認識到回歸創作本身才是正道。

  從快餐式劇集突圍

  縱觀今年的高分劇,沒有一部是以“快”取勝。劇集的快節奏是指事件、矛盾起承轉合的快速推進。網感時代的劇集製作,“快”被推崇備至,“慢”避之不及。而在今年,很多熱門作品都集中表現為慢節奏、日常化的敘事風格,這是近年劇集創作中較為少見的現象。

  《去有風的地方》講述大理的慢生活,劇情不刻意製造衝突和強化矛盾,勁吹田園治愈劇之風,實現了“一部劇帶火一座城”。《三體》播出後也被批節奏過慢,卻在收官後經歷漫長的口碑爬坡,豆瓣評分最終由8.0升至8.7,慢熱正説明劇迷對這部科幻巨制的認可。

  從倍速追劇到短視頻時代,長劇集曾因跟不上時代的“快”而飽受質疑。但現在,強情節、快節奏、多反轉的快餐式劇集消費,大都轉向短視頻製作的領域。長劇集在突圍過程中,則摸索出了精品化、藝術化的市場定位,著力打造充滿沉浸感的觀劇體驗。

  “慢”也體現在作品的製作週期上。《漫長的季節》從立項、製作到正式播出,歷時整整3年,劇本反復打磨11個月,拍攝時間達到107天。對一部12集體量的劇集來講,這樣的週期投入在過去不可想像。正是因為主創秉持著對藝術的尊重、對作品的打磨,才為觀眾貢獻了一部年度佳作,而這部劇引發的爆款效應、長尾效應,又印證了長視頻高品質發展的市場邏輯。

  真觀察和真表達

  前些年,劇集創作走上快消品製作的道路,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很多作品有製作無表達,只剩迎合與投機。觀眾要看愛情的“甜”和“虐”,就搭建多角戀,上演情感車輪戰,男女主人公找不到合理衝突,就“憋著不説鬧誤會”,強行製造更大衝突。情節先行,創作本末倒置,導致劇情懸浮,人物單一片面,邏輯前後矛盾。如此“互聯網思維”運用到劇集創作中,産生的是大數據的機器思維,而不是人的思維、人的情感,表面上的迎合觀眾,骨子裏是不尊重觀眾。

  現實題材創作需要對社會現實有真觀察、真表達。同為愛情題材,《愛情而已》的故事沒有傳統愛情劇情感關係中的強情感、強衝突,這部愛情劇的男女主人公有各自獨立的內心成長線,他們的愛情更多是在朝向自我完善過程中的彼此滋養。劇情在慢節奏和弱衝突中表現愛情的美妙,作品傳遞出青年一代對心智成熟、人格獨立新型親密關係的欣賞和嚮往,得到8.2分的高分。

  充分挖掘人文價值是今年許多熱門劇集的立足點。《漫長的季節》中那些看似細碎的生活情節蘊含了豐富的表達。劇中對照呼應的一處閒筆意味深長,中年的王響下班回家,看到鋼廠退休女工撿垃圾,面對生活艱難的獨居老人,他缺乏共情。18年後,雙方再次樓下相遇,王響放慢腳步,充滿人情味地問上一句“吃沒吃呢”,暖色調的畫面襯托出生活的溫情。沒有情節衝突的簡單白描,讓觀眾看到人物、時代的深刻變化。

  觀眾水準不一樣了

  國劇繁榮的背後,是創作者對觀眾有充足的信心和尊重。視頻平臺起步期,受眾群體相對單一,流行的劇集類型比較簡單。而現在,社會主流人群已成為追劇主力,很多精品大劇的數據,評論數和分享數並不比年輕向的劇集多,但作品的觀看量、點擊量驚人。

  當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在用戶結構中比重越來越大,就會倒逼劇集創作因勢而變,捕捉大眾情緒在當代的最大公約數,用多樣化、高品質的主流內容服務觀眾。

  在《漫長的季節》中,飾演羅美素的演員林曉傑曾擔心自己把人物詮釋得太生活,一點爆發力都沒有,給演沒了。而在劇集播出後,觀眾評價林曉傑的表演很高級,“演沒了”才是“演有了”。林曉傑為此感嘆,“現在的觀眾水準都太高了。”

  很多劇集主創都感到今天的觀眾不一樣了,他們審美和認知水準都在迅速提升。越來越多的觀眾可以理性看待有複雜人性的角色,欣賞不著痕跡的生活化表演,品味作品中蘊含的詩意表達,由此形成高品質作品與觀眾之間良性互動的循環:好作品拉升觀眾欣賞水準,觀眾回饋作品好口碑。(記者 邱偉)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