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AI修復 扮靚影像
2023-09-18 09:13:21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武若曦

  1998年國産殲—10首飛AI修復對比畫面。

  《新白娘子傳奇(1992版)》AI修復前後對比畫面。

  AI修復後的《紅樓夢(1987版)》。

  從1839年達蓋爾發明銀版攝影術,到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世界上第一批影片,再到如今智慧手機賦能日常記錄,影像一直是“對抗”流淌不停的時光長河、“留住”歷史瞬間的重要載體。

  當經典影像從黑白變成彩色,從模糊變得清晰,AI影像修復讓觀眾在更佳的觀看體驗中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優化觀看體驗

  去年4月1日,張國榮《熱·情》演唱會超清修復版一經上線就“刷屏”了眾多用戶的朋友圈,吸引了3000多萬人在線觀看。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接觸到寶麗金,他們正在尋找相關修復技術,於是大家一拍即合,開始了《熱·情》演唱會的修復。”騰訊多媒體實驗室視頻處理技術負責人夏珍告訴記者,整個項目的傳播效果完全超乎預期,也讓團隊看到老片修復在“C端”也非常有價值。

  一場23年前的演唱會,攝製水準與當下肯定無法相比,再加上演唱會場景中燈光複雜多變、人物運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AI如何順利完成修復工作?“整個修復過程基本是自動化的,主要包括智慧分析、畫質修復、畫質增強和智慧編碼四個模組。”夏珍逐一介紹了其中的原理,在智慧分析環節,對噪聲、劃痕、亮度、飽和度等維度進行數據分析;得到分析結果後,進行畫質修復和畫質增強,去除噪聲、劃痕、壓縮失真等破壞畫質的因素,並進行解析度提升、色彩增強、倍幀等畫質增強處理;最後則是利用編碼技術對視頻進行智慧壓縮,在保證畫質的前提下儘量壓縮視頻文件尺寸,便於傳播、觀看。

  在特定內容修復之外,AI影像修復技術也已應用於影視劇修復當中。自2017年開始啟動“高清修復計劃”以來,優酷已經修復完成6000多部經典影視作品,多部早期影視劇修復後解析度達到了4K的水準,其中不乏《唐伯虎點秋香》《紅樓夢(1987版)》《新白娘子傳奇(1992版)》等受到觀眾好評和喜愛的劇集。

  “《新白娘子傳奇》是我參與修復的第一部影視劇,由於整體畫質比較模糊,我們在AI模型訓練過程中通過調整損失函數和訓練方式,讓模型具備了更強的生成能力。”優酷演算法工程師李通在人臉修復方面頗有研究,經過他和同事的努力,睫毛、頭髮、皮膚紋理等高頻細節都能夠在畫面解析度放大的過程中,既去模糊,又得到細節補足,進而提升用戶的觀看體驗。

  傳承歷史記憶

  “院線電影《追光萬里》當中的經典影像修復,是我們團隊接手的第一個有代表性的AI影視修復項目,當時我們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陸續修復了電影中用到的紀實片段,其中包括黎民偉、黃柳霜、李小龍等人的珍貴影像史料,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回憶起修復“粵籍電影藝術家”真實影像資料的過程,夏珍感慨萬千,在他看來,這些紀實片段的修復,不僅提升了觀感,更讓觀眾得以觸摸歷史。

  這種觸摸歷史、傳承記憶的感覺在重大節點和歷史事件的影像修復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去年國慶節,由央視軍事與騰訊多媒體實驗室聯合策劃的“彩色超清重現國慶閱兵高燃瞬間”用百餘秒的時間帶觀眾回顧了新中國15次國慶閱兵的珍貴歷史瞬間,相關話題閱讀量僅在微博平臺就超2257萬次。

  其中,由於技術水準有限,1953年到1958年的閱兵式影像素材均為黑白影像。為了更清晰、生動地還原當年閱兵式的盛況,夏珍和團隊基於騰訊“光影煥新”智慧影像修復平臺,對這些黑白老片做了針對性處理。“這項工作並不是簡單的一鍵上色。首先我們需要將視頻拆分成一個個子視頻,給每一個子視頻中的一個關鍵幀上色,再由演算法完成相鄰的前後幀的自動化上色修復,最終形成完整的修復視頻。”夏珍説,為了保證上色的準確性,團隊還特地拜訪了軍事專家,確定不同制式服裝、武器裝備的顏色,校對時甚至細化到了老兵胸口佩戴的一枚勳章上不同條紋的具體顏色。

  “‘科技向善’是騰訊多媒體實驗室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技術在商業價值之外,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夏珍表示,觀眾的點讚、轉發等互動,正是科技的理性和情感的溫暖實現交融的最佳體現,通過AI技術讓觀眾與祖國産生跨越時間的情感共鳴,讓他非常有成就感。

  在專業機構之外,不少技術達人也在利用AI工具生産相關修復視頻。B站UP主@大谷的遊戲創作小屋和人民日報先後合作了《AI修復殲擊機首飛名場面》《AI畫出一條大河波浪寬》《AI修復珍貴畫面∣中國民眾歡慶日本投降》等視頻,在八一建軍節、國慶節、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紀念日等重要節點均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在人民群眾敲鑼打鼓、舉著火把遊行的彩色修復畫面上,“最喜歡AI的一集”“真正的萬人空巷”等彈幕不時飄過。

  應用前景廣闊

  當前,隨著短視頻拍攝、創作工具的不斷豐富,短視頻平臺用戶在觀看之餘,也日漸參與到短視頻生産中。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快手應用的DAU(平均日活躍用戶數)和MAU(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分別是3.76億和6.73億,每日的視頻上傳量在千萬級。

  “拍攝設備的硬體水準高低、二次創作過程中使用的素材品質差異、用戶編輯和上傳過程中多次轉碼造成的壓縮損傷等因素都會給視頻畫質帶來影響。”快手技術人員介紹,為了能讓用戶獲得更加清晰的觀看體驗,音視頻技術團隊深入研究智慧音視頻修復及增強處理等相關技術,打造並落地了智慧增強修復方案整合産品“快手質臻影音”,將AI技術應用於用戶的日常使用過程中。

  不管是經典影像修復還是用戶生産內容的智慧增強,其實都還只是AI技術在視頻畫質修復維度的應用。

  在採訪最後,記者請幾位技術大咖聊了聊AI影像修復技術在未來值得期待的應用和發展方向。

  在夏珍看來,作為AIGC(AI生成內容)的基礎組件,畫質增強技術在文生圖、文生視頻等方向上能幫助節省生成時間,生成更大、更清晰的圖像和視頻;在3D方向(如人臉建模)上使用超分技術則能大幅度提升建模的效果;隨著手機等移動設備的處理能力不斷提升,在雲遊戲、直播等場景下,超分技術也能幫助移動端用戶獲得更好的畫質體驗。

  “AI修復技術本身是可批量複製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降本增效,大大提升修復效率和品質。但目前AI修復也存在一定局限,AI可以解決80%的問題,剩下20%的定制化、風格化的修復需求,AI的表現尚不如人工。”李通表示,下一步,他們將通過演算法迭代和優化,不斷提升修復模型的通用性、穩定性和風格化修復能力,拓展AI影視修復效能,延長更多經典影視作品的生命力。

  (記者 徐嘉偉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