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産體育電影的年輕化與多元化探索
2023-09-27 09:30:11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國産體育電影此前大多集中在大家熟悉的大眾項目或中國傳統優勢項目,如《奪冠》聚焦女排。

  近幾年國內職業化拳擊、格鬥比賽的迅速發展,讓觀眾對於體育動作片産生興趣,《八 角籠中》就將故事聚焦在了格鬥項目。

  在霹靂舞入奧且首次走進杭州亞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的背景下,街舞題材電影《熱烈》引發熱議。

  近年來,伴隨著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和杭州亞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相繼舉辦,中國體育題材電影創作數量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電影觀眾越來越趨於年輕化,體育電影也在力圖表達對受眾市場的尊重,影片中呈現的文化取向和體育觀也趨於多元。新興、小眾項目的題材拓展,成長母題與喜劇類型的融合嘗試,為影片增加了新鮮看點和票房保障。

  此外,對體育精神價值的重新審視和對青春熱血的視覺化表達,在重塑體育電影精神內核的同時,也兼顧了電影的娛樂性功能和商業化價值。

  新興與小眾項目的題材拓展            

  由於諸多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國産體育電影整體産量不高,《女籃5號》《沙鷗》《奪冠》《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我心飛揚》等片大多集中在籃球、排球、乒乓球、速滑等大家熟悉的大眾項目或中國傳統優勢項目,新興和相對小眾的運動項目則鮮有電影作品。而事實上,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不斷深入,人們健身方式日益多元,騎行、滑板、登山、滑雪、飛盤、腰旗橄欖球、陸地沖浪、槳板等帶有社交屬性的小眾運動日漸在年輕人中火爆,迅速出圈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與社交形式。

  相對於傳統大項,新興、小眾運動項目愛好者群體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年輕化趨勢,《2023潮流運動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基於潮流運動因社交內容平臺而興起的傳播背景,以90後為代表的社交應用重度用戶成為潮流運動的主力人群”,這也與電影觀眾的主要人群基本重合。有媒體曾對觀眾進行調查,冰上項目、電競、武術、極限運動等都出現在觀眾期待的體育電影題材名單上。因此,體育電影描寫對象由傳統大眾項目向新興小眾項目的轉向,能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年輕觀眾的興趣點,同時也能在題材上實現創新和突破。

  在霹靂舞入奧且首次走進杭州亞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的背景下,街舞題材電影《熱烈》引發熱議,作為嘻哈文化當中亞類型的街舞漸漸突破小眾圈層,在大眾視野裏不斷獲得文化推廣和傳播;近幾年國內職業化拳擊、格鬥比賽的迅速發展,讓觀眾對於體育動作片産生興趣,《八角籠中》就將故事聚焦在了格鬥項目,嘗試通過影片引發現實思考;《硬漢槍神》《槍神再起》等電競題材作品,也正在經歷從初生到提質、從網絡到院線的過程,持續為電競運動發聲。這些作品在展示運動魅力的同時,也對項目進行了普及推廣。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興、小眾體育項目題材電影對主創團隊和演員的專業性要求更高,觀眾也會更挑剔、吐槽更猛烈,這是國産體育電影選題過程中應重點注意的問題。

  “成長+喜劇”的類型嘗試

  喜劇作為重要類型,從誕生之初便擁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是影視創作的富礦,與各種題材嫁接融合,涌現了無數的經典之作,成為電影市場消費的熱點。將“成長”作為敘事母題、“喜劇”作為市場保證,國産體育片開始嘗試與喜劇融合的創作路徑。“體育+喜劇”不僅是電影類型融合的實踐,也從側面反映出國人的競技體育觀從單一向多元化轉變,這種轉變背後依靠的是國力增強、文化自信、體育自信的有力支撐。

  體育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體育形態、體育文化、體育水準等都彰顯了所處階段的社會發展水準。體育競技水準的提高,不僅意味著政治、科技、文化、經濟等諸多要素的進步與發展,也意味著能夠獲得更加廣泛的體育話語權。新中國成立後,無論是國家還是百姓,對競技體育成績尤為重視,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在賽事中獲得金牌,幾乎成為每個教練、運動員在職業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唯一目標,似乎拿不到金牌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體育電影在主題上必定會承載遠遠多於體育本身的更多意義,並直接影響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電影《沙鷗》(1981)中,中國女排以兩分之差輸給了日本隊,在返回祖國的輪船上,隊醫寬慰沙鷗:“銀牌怎麼樣?金牌怎麼樣?沒有金牌,我們一樣生活。”沙鷗反駁道:“沒有目標就沒法生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銀牌!”並將所得的銀牌丟入大海。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崛起和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需要用金牌證明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國人也開始逐漸接受“不以金牌論成敗,不以成敗論英雄”的體育理念。相對於競賽成績而言,如何向世界展現國人良好的身體素質、氣質、自信、拼搏等精神面貌,似乎顯得更加重要。從劉翔退賽背負罵名到“洪荒少女”傅園慧圈粉無數,從昔日優秀球員教練遠走他國到今天“歸化”運動員身著中國隊服入場競技,從“看重贏”到“輸得起”,背後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體育自信的加持,更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表現。

  長久以來,“成長母題”一直是體育電影的重要敘事模式。成長似乎總意味著經歷挫折、磨難、付出代價,往往與歷練、犧牲掛鉤,加之中國體育電影大多以國家榮譽和使命為主題,因此風格相對嚴肅,鮮見喜劇類型。“拼搏”固然是體育的重要關鍵詞,但“快樂”也是,在傳統的主題之外,體育題材電影也需要以更輕鬆、更純粹、更多元的方式來呈現體育本身的魅力。國外體育片像《大叔花樣游泳隊》《飛鷹艾迪》《五個撲水的少年》《摔跤吧!爸爸》《花滑女王》等等都或多或少融入喜劇元素,用輕鬆搞笑的方式講述勵志體育故事;在為數不多的國産體育片中,謝晉執導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十分難得地以幽默、詼諧的手法表現了肉聯廠工人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嘗試多種運動項目的熱情,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近年來,國産體育電影開始嘗試在體育片中融入喜劇元素,“俞白眉+鄧超”組合在《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中為激情熱血的故事設計了無數笑料,符合網友對國乒“全員喜劇人”的評價;《熱烈》則將成長與喜劇融合,數量眾多的喜劇演員和穿插在主人公成長主線中的大量喜劇元素,恰到好處地起到了點綴的作用。如此將體育與喜劇有機融合,《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熱烈》等片也給國産體育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參考樣本,讓創作者思考如何以更多元、更豐富的形式,講好體育故事、詮釋體育精神。

  體育價值與情感內核的凸顯

  一直以來,體育電影總是跟熱血和勵志聯繫在一起,但好的體育電影從來不會將勝利簡單地與勵志畫上等號。相反,它們總能舉重若輕,將情感與精神拍得比獲得勝利更加動人。

  體育比賽的內涵是豐富的,其中有集體主義與團隊精神的彰顯,也有運動員個性的釋放。這並不是一對非此即彼的關係,對於體育電影來説,如何拿捏二者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以往部分國産體育電影沒有找到比較好的藝術表現方式,在敘事結構中常常包含運動員在集體和個人之間進行抉擇的情節套路,表現運動員個人消融在集體中,從而造成大眾的刻板認知。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冰上輕馳》中牙買加選手踏上奧運賽場參加冰上項目,本身就以體育精神贏得尊重和掌聲;《熱烈》中陳爍、丁雷、驚嘆號團員以及“反派”凱文,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堅持努力,並最終實現了自我價值,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産生的合力。當體育電影聚焦競技魅力和人格成長,也許就會出現更多像《灌籃高手》這樣時隔二十年仍具有相當號召力的作品。

  此外,作為電影的重要核心,情感同樣是體育電影應重點著筆之處。《鐵拳》中的比利努力獲勝,是為了戰勝自己並奪回女兒撫養權;《摔跤吧!爸爸》裏吉塔戰勝對手,在打破了印度傳統觀念的同時,也與父親達成和解。《熱烈》中陳爍的家與迪士尼動畫片《超能陸戰隊》裏小宏和機器人大白的家,在空間結構上極為相似:一家人住在由單親母親/姨母經營的飯店樓上,“下店上家”將現實生活與青春夢想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夢想在實現的過程中,始終有家人的鼓勵與陪伴;與超能陸戰隊一樣,“驚嘆號”團員相互信任、支撐,共同成就彼此夢想。當主人公在家人和同伴的親情、友情包圍中不斷成長的時候,觀眾會因為大白的復活或陳爍媽媽的救場演唱而動容落淚,戰鬥或比賽的輸贏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有的時候,不可以也是可以的”。

  (孫笑非 作者為電影學博士、上海體育大學副教授)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