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觀傳統之躍動,感時代之浪潮
2023-10-19 09:20:58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深圳歌劇舞劇院舞劇《咏春》。 製圖:張繼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新編歷史劇《蘇秦》。玉溪花燈戲傳承保護展演中心大型青春花燈戲《花腰飛虹》。(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主辦方供圖) 製圖:張繼

  隨著上海昆劇團全本55齣《牡丹亭》之集粹版作為藝術節開幕演出盛大上演,一幅凝聚著中國氣派和南腔北調的瑰麗畫卷將在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徐徐展開——舞劇《永和九年》《咏春》以不拘一格的舞蹈語匯帶領觀眾回溯不朽的大師風範;9台戲曲曲藝佳作從300多臺報名劇目中脫穎而出,以多樣題材、創新舞臺、深度哲思顛覆觀眾對傳統戲曲的想法,尤其是南音、花鼓戲、花燈戲等平日裏難得一見的劇種也將匯聚上海。

  黨的二十大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大部署,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國家級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在薈萃世界藝術精品力作的同時,圍繞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不斷以生動鮮活的藝術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金秋十月,上海迎來“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在澎湃的舞蹈中,在悠長的曲調裏,八方來賓盡享美美與共的歡愉。

  以舞為媒,訴説人文風骨

  永和九年,會稽山陰之蘭亭,在王羲之的召集之下,“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王羲之更酒酣意暢、乘興揮毫,寫下文辭與書法並絕千古的《蘭亭集序》。上海歌劇院的原創舞劇《永和九年》靈感正是來自中華瑰寶、“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作為國內第一部以書法作品為題材的原創舞劇,《永和九年》以王羲之、李世民為主要角色,通過舞者肢體的重塑、碰撞與對話,描繪書畫之形,表達文字之意,聚焦于審美意趣和藝術思想空前發展的東晉,和崇尚自然、對藝術無限追求的文人雅士,引領觀眾穿越歷史長河,尋找古今世人的情感共鳴。首演之時,觀眾將在演員兼具民族性與國際化的舞蹈動作中,穿越回千年前的曠世雅集。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年9月,深圳歌劇舞劇院出品的《咏春》首次走出國門,前往新加坡,在當地掀起“文化浪潮”。11月,這部口碑之作將再次來到上海,用當代舞蹈語言活化傳統武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數人成為英雄,大多數人成為照亮英雄的那道光。當無數個微弱的光點亮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光是由無數個平凡人塑造的。”舞劇《咏春》場刊中這樣寫道。舞劇以葉問為引,將聚光燈打向追逐夢想的平凡人。中國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聯袂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深度挖掘中華文化根脈,在一招一式、一收一放間展現肢體之美,詮釋武學之美和武德精神,咏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五大功夫門派的宗師對決,將成為舞臺的高光時刻。

  傳統滋養,現代精神植入當代創作

  “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亭》。”正如湯顯祖所言,“臨川四夢”之中,《牡丹亭》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建團45年來,上海昆劇團對昆劇《牡丹亭》的修改提升與演繹有10余次。憑藉不同演員各具特色的藝術呈現,上昆演繹的《牡丹亭》在國內外戲劇舞臺享有盛譽。全本《牡丹亭》探本溯源,濃縮且完整、豐富且精彩,充分保留原著精神,復原崑曲風流雅韻。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戲曲的傳承發展覓得源頭活水,也找尋到熠熠生輝、獨樹一幟的世界坐標。在藝術節的舞臺上,觀眾可以看到傳統劇種的維新之舉。吟唱著“六方印,六座山”的蘇秦書寫的是人間大義,映照的是和平與夢想。以歷史燭照當下,這是隔著千年的時光,古人蘇秦仍能與現代的觀眾産生共鳴和共情的原因。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蔡浙飛領銜主演史詩越劇《蘇秦》,演繹個體生命在時代中的極限綻放。蘇秦的故事家喻戶曉,但蔡浙飛力圖以“史詩之風”唱響“和平之願”,為越劇新劇目創作進一步拓寬題材領域,也為越劇歷史劇創作積累有益的經驗。

  宋元以來,自戲曲登臺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停止過對文學的改編。戲劇與文學二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文學給戲劇提供了滋養,戲劇也讓文學得到了更持久、有效的傳播。著名劇作家陳涌泉繼《阿Q與孔乙己》《風雨故園》之後,推出的繼承新文學傳統三部曲之三《魯鎮》將來滬,《魯鎮》以魯迅名篇《祝福》中祥林嫂的命運為主線,將狂人、阿Q、孔乙己、九斤老太、單四嫂子等多個文學形象融于一劇,重新建構和演繹發生在魯鎮的故事。雖然是用北方的曲劇來表現江南的魯鎮,但沒有一點違和感,眾多人物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場,並融入對民族精神的表達,傳遞超越地域的情感共鳴。

  無獨有偶,藝術節中還有另一部根據魯迅作品改編的錫劇《涓生之路》。丁香樹下,瀰漫著淡淡的哀傷、濃濃的離愁,似聽到涓生在吶喊:“這混沌世界哪有我路一條?”青年的吶喊振聾發聵,自由意識在黑暗中如驚雷般覺醒,錫劇《涓生之路》在魯迅的短篇小説《傷逝》中摸索穿行,找到一條新路,從留白中生出“阿力”“易局長”“郝大爺”等原創人物,讓故事從涓生一人的喃喃自語變為時代的交響曲。

  以文化人,古老劇種煥發時代生機

  藝術節向來是博覽各門類劇種的不二之所,今年,一批有著綿長歷史的劇種在此相聚。守根護脈,方能以古鑒今,古韻新唱,讓沉澱著歷史煙雲、凝結著先賢智慧的經典古戲、文化遺産“活起來”。古老的南音是藝術節的新朋友,大型南音劇目《文姬歸漢》是著名劇作家王仁傑的遺作,故事取材于千年傳唱的歷史故事以及《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文學經典,講述了東漢著名女詩人蔡文姬因戰亂被擄,在匈奴十二年,日夜思念故國,最終忍痛別子歸漢的故事。著名作曲家江松明在保留南音傳統“四大件”樂器的基礎上,又引入古琴、編鐘、塤、鼓、雲鑼等中國古老樂器和西洋弦樂等進行配器,豐富了全劇的音樂形象和表現力。

  花鼓戲是全國地方戲曲中同名最多的劇種,湖南省與陜西省分別捧出花鼓戲作品。由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創排的《夫子正傳》脫胎于傳統花鼓戲《討學錢》,編劇徐瑛將這個故事拓展,把山鄉教書先生張九如置於近代中國歷史大變遷、國運大動蕩的時代洪流中,增加了時間的跨度和歷史的厚度,極大豐富了其思想內涵和喜劇色彩。

  來自陜西的商洛花鼓有著“活化石”的美名。説的是老百姓的事兒、唱的是聽得懂的詞兒,商洛花鼓戲《情懷》具有大秦嶺濃郁的地域風情,以幽默風趣、青春浪漫的花鼓喜劇風格,表現了剛從大學畢業分配到單位的趙小燕,抱著“山鄉育我一份情,我報山鄉一世恩”的家國情懷來到雲湖村扶貧的感人故事,呈現了陜南大地山鄉巨變、山河錦繡、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為突出濃厚的商洛地域特色,在舞臺呈現上,主創團隊別出心裁地將商山四皓、摩女跑云云、洛水謠、編帽曲、漁鼓等具有鮮明特色的非遺元素融入其中。

  為讓更多的青年人認識並愛上傳統曲藝花燈戲,雲南玉溪市花燈劇院特別打造了一部青春劇《花腰飛虹》。這部花燈戲以大學生畢業回鄉創業、振興鄉村為主題。每當女主角遇到了困難,她母親就會唱起經典的花腰傣民謠“苦累不用怕,艱難不用愁,一路不回頭,順大江奔流”給她聽,這首民謠運用了新平花腰傣的原生態唱法。玉溪市花燈劇院藝術總監楊麗瓊介紹,《花腰飛虹》把花燈音樂和花腰傣音樂融洽地契合在一起,在花燈音樂方面,採用了玉溪花燈“五大調”中的道情、走板、虞美情、五里塘四大調,保留了玉溪花燈音樂的根,但又在老腔老調裏面有所發展,形成“舊中有新、新中有根”的特點。(記者 王筱麗)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