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熒屏田園敘事的三重空間
2023-11-01 09:14:08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圖為以“種田”作為內容主題的綜藝真人秀《種地吧》劇照

  “種田文”,是網絡文學中的一種火爆類型,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如今主要是指那些描寫布衣人家的田園生活、家長裏短、平淡瑣事的作品,尤為注重對生活細節和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

  如今,“種田文”的影響力已從靜態文字向動態影像深入,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將“種田”搬上了熒屏,例如展現男耕女織田園日常的劇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卿卿日常》,直接以“種田”作為內容主題的綜藝真人秀《種地吧》,還有最新推出的以遊戲化體驗形式開啟“種田系統”的劇集《田耕紀》。

  為什麼“種田”作品受到如此熱烈的追捧?從中映射出現代生活進程中人們怎樣的社會心理?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想像中的田園空間,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種田文,還是種田劇,甚至種田綜藝,受眾都能在第一時間內感受到作品的美,這份美源於作品特意營造的美好環境空間,屬於視聽層面的建構。《種地吧》中的風吹麥浪,《田耕紀》裏的南宋田園,《卿卿日常》裏的翩翩羅裙,《知否》裏的峻峰、雲山,鐘聲嫋嫋,水聲潺潺,既有著鄉村獨特的婉轉優美,又蘊藏著盪氣迴腸的古韻仙氣。創作團隊運用精美凝練的拍攝鏡頭、恰到好處的畫面留白、悅耳自然的環境音響努力為觀眾呈現出現代人夢想中的“烏托邦”,正如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筆下的《歸園田居》所描繪的那般:“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在暖色調的飽和度下,一片歲月靜好緩緩沁入心扉,契合了人們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景象,為身處現代高密度、快節奏社會中的人們提供了一處喘氣、歇腳的夢幻空間。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速,現代社會的壓力愈發巨大,人們所需面對、承受的困難、焦慮也愈發複雜強烈。因此,遠離城市的鄉村自然成為人們心嚮往之的地方,並且在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經驗中,他們從未真正體會過種田的艱辛,與土地、鄉村之間保持著天然的想像距離,也正是這份距離為田園生活嵌套上了一份陌生的神秘感,使其覆蓋上一層具有美化色彩的濾鏡。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與泥土打著交道。費孝通先生曾説,中國社會的基層是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異態。儘管我國已經從農業大國大踏步進入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多的人口也從農村走向了城市,但人們對於土地的眷戀始終未曾改變,甚至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變得更加迫切、深厚。被社會化大潮推動著的人們如同久在樊籠裏的鳥兒,亟待從工業化、數字化的冰冷世界中逃離出來,回歸到美麗、具有真實溫度的自然世界裏。此時,種田作品的出現恰巧滿足了這些都市倦怠靈魂渴望尋找一個優美、自然、舒適的棲息地的內心需求。

  平靜從容的精神空間塑造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黼黼之美,在於杼軸。”《淮南子·説林訓》寫道,清香的美酒源於農具耕田,華美的服飾源於織布機,意指人在生産勞動中創造美。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也提出“勞動生産美”的美學命題,認為勞動首先使勞動自身成為審美對象,隨之而來的勞動過程、勞動工具、勞動場面、勞動産品也能在顯現和外化人的本質力量的過程中成為審美對象。

  縱觀當前市場上的種田類影視作品,的確運用了大量筆墨來展現人物勞動的場景與過程。例如真人秀《種地吧》以耕種土地、收穫糧食為敘事主線,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展現了少年們收割水稻、挖建排水渠、搬運化肥、播撒種子、收穫小麥、運營農場的勞作場景,完整再現了糧食從無到有的生産全過程。同樣,網劇《田耕紀》《卿卿日常》中都著重描述了主人公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土地,實現自給自足的畫面內容,憑藉具體的勞作過程詮釋了勞動美的創造與生産,其美是浸潤在鄉野清泉間的,于一餐一飯裏經營著全景式田園生活,在一耕一作裏投射出傳統農耕文明的文化價值。

  此類作品裏呈現的田園空間,不僅景色優美宜人,上演的故事同樣溫馨美好,這既是該類型作品的敘事特徵,也是精神空間的想像性建構。創作者往往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鄉野村夫的生活場景,例如《卿卿日常》裏的女主人公李薇注重生活品質,熱愛自然與美食,認真經營著自己的蔬果小院,用心做好每一頓飯、過好每一天;《田耕紀》則以輕喜劇的風格展現了南宋農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僅細緻再現了種植水稻、養殖雞鴨、製作豆腐等農業生産的過程,還展示了製作醬油、醋、酒等食品的技巧,以充滿生活氣息的敘事帶領受眾增長了農學方面的見識;《知否》更是將北宋時期考究的服裝打扮、美食點心、亭廊佈置一一呈現,在平淡真實的悠長歲月中用具身性的勞作建構深入內心的靜謐空間。

  不難發現,儘管這些影視作品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古代,但並沒有過多著墨于傳統古裝劇裏的宮鬥心機,也沒有以曲折跌宕的情感衝突推進敘事,而是憑藉自然輕快的口吻從飲食穿著到民間風俗,講述著村裏的人與事,娓娓道來,不疾不徐,淡然的筆墨之間洋溢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這份平淡、寧靜與和諧正是現代人內心渴望的生活狀態,也是他們的精神寄託。在這層被建構出來的田園空間裏,人們可以不用再為辦公室裏的勾心鬥角而費神,也無需被世俗瑣事所煩擾,僅在一針一線、一餐一食的勞作中感受四季的變換,體會日子的流淌,回歸到一種更加從容、溫和的人生狀態。

  田園既是詩意的回歸,也是家園的穩定性體現,飽含著樸素善良的中國人對於勤儉持家、落葉歸根等理念的本真性訴求。

  “越努力越幸運”的社會空間表徵

  古語雲: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總會有回報。然而,這些一直以來被人們奉為真理的認知在如今加速的社會裏開始遭受某種意義上的信任危機。由於供需不均衡、發展不平衡等客觀原因,人們不得不面對職場上的“畫餅”“選擇大於努力”等一系列現實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人們的奮鬥意志和努力情緒。但土地不會欺騙世人,只要人們按時播種,勤勞耕耘,沉默無言的大地總會在應當收穫的季節裏開花結果,綻放驚喜。

  《種地吧》裏的10位少年,儘管沒有任何耕作經驗,但通過192天的辛勤耕耘,最終收穫了62.66噸可供萬人食用一個月的稻穀成果。《田耕紀》裏的女主連蔓兒割稻穀、收花生,帶領家人發家致富。這是來自勞動的收穫,其沉甸甸的糧食背後是土地對於人們努力耕耘之後的慷慨回贈,從中激發出的快樂與幸福顯得更加真實、篤定,正如《種地吧》中少年所感慨的:“那一瞬間我覺得很幸福很幸運,原來我真的可以做到。”土地以泥土的熱氣和露珠的芬芳慰藉了人們的心靈,讓大家相信土地的力量,堅定努力的意義。

  畢竟,相較于社會上的其他工作而言,“種地”這份工作儘管辛苦,但只要你不曾糊弄,按部就班,就一定會迎來確定的回報和豐收的喜悅。受眾通過劇中人物的具身性體驗而實現情感代入,以此獲得踏實的收穫感、滿足感與幸福感。而這正是如今社會上絕大多數默默無聞、勤勞善良的人兒最喜聞樂見的結果,是對“勞動創造價值”和“越努力越幸運”的真理性詮釋,也是對整個社會清朗正氣之風的積極擁護。

  總體而言,種田作品的火爆背後蘊含著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追求,從複雜回歸簡單、從不安回歸寧靜,體現著對平等的社會關係、悠然的生活環境、詩意的人生境界的理想化投射。

  (余俊雯 作者為藝術學博士、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講師)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