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中外藝術家共話交響樂新前程
2023-11-17 09:16:42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武若曦

  延續數百年的交響樂如何推陳出新?高門檻的殿堂藝術如何拓展受眾?演藝行業如何為當代社會創造更多價值?交響樂是一門世界通行的“語言”,日前,圍繞行業共同關注的前沿話題,2023世界交響樂北京論壇廣邀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187家國際藝術機構代表齊聚國家大劇院,分享了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和指向未來的真知灼見。

  2023世界交響樂北京論壇現場,嘉賓相互熱烈交流。 供圖/國家大劇院

  共識

  重視和發掘本土文化

  幾個世紀以來,交響樂的世界之所以浩瀚博大,離不開一部部作品的奠基。“交響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産物,它特別善於表達深刻性、哲理性和思辨性的內容,所以,我們認為交響樂發展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不斷有新的作品。”中國交響樂團黨委書記周宇説。歷史上,鋼琴協奏曲《黃河》等許多作品在國交創作、推廣,成為傳世的民族記憶,近幾年,《哈尼交響》《錢塘江交響》《滿江紅》《百年抒懷》等烙印著中國色彩的作品接連問世。在演繹傳統西方經典的同時,作為植根中國的交響樂團,國交始終堅持把最深切的關注給予立足的土地。

  對本土文化的重視和發掘,是世界各地的交響樂團的共識。墨爾本交響樂團總經理蘇菲·加蕾斯分享道:“墨爾本交響樂團演奏的曲目是廣泛多樣、新老結合的,這些作品可以反映澳大利亞的一些特殊性。”2022年,墨爾本交響樂團演出了135首澳大利亞作品和12部委約新作,為本土藝術家提供了探索新風格、新方法的廣闊空間。樂團非常尊重土著民族的文化地位,在曲目設計等方面給予充分肯定,“傳統音樂有著非常重要文化和歷史價值,我們非常慶倖自己成為了它的守護者。對於自己的文化根源,我們必須尊重。”蘇菲·加蕾斯説。

  回望過去與前瞻未來並行。如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技術越發緊密地深入交響樂的方方面面,比如杜比全景聲等技術影響著音樂的製作和呈現,助力了交響樂的普及,但法國廣播電臺及樂團音樂和製作總監米歇爾·奧利爾提醒,應該警惕技術伴生的風險:“人工智能的興起不受到地理等因素的限制,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履行藝術探路者的使命。純粹的、商業需求導向的演算法是危險的,我們必須保護創造力,反對藝術標準化,這是全人類正在面臨的文明問題。”

  現狀

  年輕人越來越多地走進音樂廳

  過去幾年,疫情一度將演藝行業帶入至暗時刻。“我們經歷了一場寒冬,僅2020年至2021年就損失了2600萬美元的票房及其他收入。”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和金梅爾表演藝術中心執行總監睿恩德説。更為重要的是伴隨疫情而來的觀眾群體的深度改變,“雖然2022-2023樂季相比上一個樂季的觀眾人數增加了25%,但仍比2019年的上座率落後了25%。另外,觀眾年齡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74歲以上的老年用戶是我們最主要的觀眾來源,他們每年觀看6場以上的現場演出,目前這個數字比2019年減少了50%。”

  與此同時,讓睿恩德欣喜的是,Z世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走進音樂廳,“出席率與疫情前相比提高了3倍左右”。他們敏銳做出改變,多管齊下探索交響樂的更多可能,百老匯音樂劇是一個突出的切入點,“現在,我們是美國在紐約之外最大的百老匯音樂製作機構,每年有超過35萬名用戶付費。”數據顯示,20%的新購票觀眾通過百老匯作品第一次走進樂團的演出現場。

  沿襲數百年的交響樂始終依賴年輕血液的注入。“我們想讓年輕人體驗交響樂的樂趣,讓他們不會望而卻步,而且希望他們能夠真正成為參與者,融入到這個美麗的世界中。”新加坡交響集團總裁郭兆龍説。

  在中國,類似的例子近年來不斷涌現,廣州青年交響樂團是其中先行的佼佼者。成立12年來,許多孩子帶著音樂的熏陶和影響一路成長,繼而走向物理、法律、歷史等不同的專業領域,“我們並不是在培養未來的音樂家,而是培養音樂愛好者,或者如大提琴家馬友友先生所説,是在培養‘未來的公民’,這是我們組建這支樂團的根本主題。”廣州交響樂團副團長、廣州青年交響樂團團長陳智敏説。

  探索

  聯動借力“破圈”求共贏

  如今,快節奏、碎片化的當下時代裏,多元跨界、彼此賦能成為諸多領域的破局之選。在充分實現社會價值的層面,交響樂同樣需要聯動借力。“我們作為一支交響樂團,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財政緊張,這不是僅僅依靠某個人、某個機構就能解決的困難。”紐約愛樂樂團副團長朱莉·金説。在新音樂廳的建設過程中,樂團充分與多方合作,既補充了資金,也為紐約市民提供了約6000個工作崗位,其中,51%的崗位交給了弱勢群體。“這座音樂廳是給整座城市的投資,它帶來的不只是藝術層面的積極影響。”

  行業內難得的“網紅”西安交響樂團也與自己所在的城市血肉相連。西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如此得天獨厚的基礎上,西安交響樂團深入華山雲巔、秦嶺腹地,走近兵馬俑、大雁塔,以交響樂為線索,串聯起當地的自然人文風景以及唐詩、秦腔等鮮明的傳統文化標識,不拘一格的“觸角”讓樂團成功打破了許多圈層的壁壘,帶動不同的領域“破圈”共贏。

  最近,西安交響樂團及合唱團首席執行官曹彥又開始借力網絡直播間,嘗試“帶貨直播”,“我們必須重視互聯網這個極為重要的平臺。也許現在的直播間裏只有幾十人,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劇院一天沒有演出,又有多少人願意真的走進劇場?只要大家能在直播間裏聽到我們、進而被我們影響,那就已經足夠了。”(記者 高倩)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