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北京人藝跨年大戲《張居正》探索歷史劇創新表達
2023-11-30 08:56:50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王悅陽

  北京人藝跨年大戲《張居正》27日以齊整陣容在首都劇場前廳面見媒體。當北京人藝院長、該劇導演兼主演馮遠征與導演閆銳,攜張培、劉智揚、李勁峰、何靖、李金濤等十余位演員一字排開,這部大明氣韻的歷史大戲還未登臺,人藝中生代與新生代的組合便以強大的陽剛氣場,奠定這齣戲的厚重感。在舞美設計常疆、燈光設計孟彬、服裝設計彭丁煌、音響設計鄭晨、音樂設計文子以及多媒體設計葉風等主創的介紹下,這部創新表達的原創新作也逐漸清晰。

  人藝對於創作從不遷就

  此前,“茅獎”作品改編、歷時數年九易其稿等關鍵詞已經浮出水面,“茅獎”得主、編劇熊召政雖未能到場,卻通過視頻表達了與北京人藝的淵源和創作感受。他提到,人藝對於創作是從不遷就的,哪個地方如果戲還不夠,他們會直言不諱。關於話劇《張居正》,有這樣幾個重要的時間點:2002年小説《張居正》問世,2005年斬獲茅盾文學獎,同時由熊召政本人改編熱播影視劇,此次則是熊召政繼話劇《司馬遷》之後與北京人藝的又一次攜手。從史學家到改革家,不變的是紮實的文本,不同的則是古裝大戲的全新表達。

  從《司馬遷》開始,熊召政便開始為人藝題寫劇名,這次的《張居正》依然由他題寫。

  以明代改革家張居正為線索

  作為一部全新樣式的歷史劇,《張居正》不以簡單的敘事為核心,而是以明代改革家張居正的重要事件為線索,連接起歷史與想像,跨越生前、身後的生死兩端、陰陽兩界,來展現張居正的人生與歷史貢獻。“重點不是講故事,而是探討一個改革家的心路歷程。是一個對於人、對於他所做的改革的一種深刻的思考。”馮遠征表示,觀眾還將在舞臺上看到電影手法的場景切換,“因為景是會流動的”。

  相比文人情懷,此次更要演出一個改革家的胸懷、謀略與魄力。在這樣的理念下,劇組下湖北荊州張居正故鄉,訪故宮、循跡十三陵,對明代的禮制、文化、政治生態等有了更多維度的了解。此外,劇組還為演員安排了京劇課、禮儀課等課程,通過京劇形體訓練,借鑒戲曲四功五法,來幫助演員找到接近歷史人物的通道。正如有著深厚戲曲功底的導演閆銳看來,“我們通過對史料的梳理,對文本的解讀,將完成一次對時間和歷史的跨越,在歷史劇中融入當代的思考與創新。”

  歷史劇的厚重感不在布景多重

  全劇從張居正上任首輔的第一天開始寫起,以萬曆10年為跨度,以陽間和陰間拓寬了展現的餘地,而陰間則重點展現張居正死後對於萬曆新政這10年來的認知與反思。馮遠征説,“不是著力表現宮廷的勾心鬥角,而是10年改革的心路,特別是在陰間與那些為改革付出生命的人之間的對話。我們想展現的是張居正的大智慧,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改革家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已,他也有他的無奈,正如熊召政老師為張居正寫的一句話:我當首輔是歷史的選擇,如果讓我選擇歷史,我會去做一個好父親、好丈夫,過百姓一樣的生活。”化繁為簡的舞臺被馮遠征評價説,“我相信大家都沒有見過北京人藝的歷史劇有著如此乾淨的一個舞臺。歷史劇的厚重感不在於布景有多重,而在於我們如何去展現。張居正吸引我的不僅僅是他的改革精神,更有他的人格魅力。”

  從4部小説濃縮為一部話劇,據閆銳介紹,為了集中矛盾的核心,刪去了張居正上任首輔之前的情節以及萬曆10年以後的情節。“全劇並非一個線性的敘事,而是陰陽這兩條線交織交錯,虛與實、明與暗、陰與陽又是和諧統一的。同時陰陽敘事又形成了一種互補,特別是陰間敘事,是希望拂去他陽間的種種塵華,是擺脫官位和政治夙願的一種更純粹的表達。”

  在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李太后的飾演者張培看來,“這個角色既是母親,又是兒子與朝臣之間的一個橋梁,要幫年輕的兒子穩住江山,就必須在朝堂之上尋找一個支撐,而張居正便是這個精神的支撐,所以她把張居正視為自己孩子的老師。李太后是一個有大智慧的女人,她不干政,但是她很會用人。我們在采風時去過張居正的墓地,看到過他如何教學,張居正對萬曆是很用心的,因為孩子很小,還不太懂得政治,他便畫了很多的圖,用圖解的方式來告訴他一些道理。”

  據悉,《張居正》將於12月22日登臺首都劇場。

  文/本報記者  郭佳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