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一博、李沁、王陽主演的《追風者》昨晚在央視八套上演大結局。憑藉全程高能的劇情、熱血飽滿的人物,以及前所未有的金融視角,《追風者》掀起了持續的追劇熱潮,該劇在央視收官前收視持續破2,同時成為今年愛奇藝首部熱度破萬的作品,作品網臺雙爆也引發了破圈熱議。
用鮮為人知的金融戰揭開塵封往事
在《追風者》大結局中,1936年年底,魏若來長征歸來,重返上海灘,再次在交易所見到了沈圖南,昔日恩師此時已成為“孤雁同志”。這一次,他們將攜手並肩,為未來的金融事業而奮戰,兩人相視一笑,也為劇迷留下了能否看到《追風者》第二季的懸念。
《追風者》是今年熒屏播出的首部諜戰大戲,也是愛奇藝首部熱度破萬的諜戰劇,但整個故事並不是靠諜戰推動,諜戰在劇中作為劇情副線,只是用類型化手段為全劇披上了題材外衣。《追風者》更像是一部民國金融歷史劇,劇情脈絡是鮮少被搬上熒屏、有一定歷史真實基礎的民國金融戰故事,而整部戲的核心主線是信仰之路。
故事開場從“魏若來打工記”這樣一個小切口進入,講述出身貧寒、懷揣金融報國夢的魏若來“鯉魚躍龍門”成功入職央行。開篇階段劇情聚焦魏若來初入職場的種种經歷和不斷進階,這個“滬漂”入職“大廠”的打工人故事用年輕化視角打破界限,拉近了主人公與觀眾的距離,讓人感受到跨越時空的共鳴。
劇中,租界與華界涇渭分明,一邊是上海灘各路神仙大佬的高端智鬥,一邊是七寶街弄堂老房子裏人與人的質樸溫情。每天上班,魏若來手持身份證明,穿梭于兩個世界間。初看七寶街,會以為劇情細緻描摹這個底層民眾聚居的貧民區,只是為了以平民化視角展開故事,勾勒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煙火人情,看到劇集後面才明白,這是整部作品最大的伏筆。
當故事推進至高潮,劇情以金融為線打通了兩個原本互無交集的世界,所有線索在建設庫券風潮這一個事件中爆發。一場庫券爆雷,無數人傾家蕩産,阿文跳樓,周姨瘋了,與此對應的是虞老、康爺以及幕後莊家“大姐”這些官僚買辦,用“吸血”得來的不義之財紙醉金迷。《追風者》以證券交易所和七寶街作為取景框,展現民眾哀鴻遍野、驚心動魄的故事,真實呈現出金融和民生的關係,讓觀眾重新認知了歷史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原本因“民心可用”為國民經濟建設發行的庫券,被掌控經濟命脈的權力變成滿足私欲的工具,身居高位的國民黨統治者通過金融手段,劫掠上上下下各階層的民眾財富,而被金融精英奉為生命的國家信用蕩然無存,親見金融戰的殘酷與國府內部的腐朽無能,讓魏若來對自己的金融報國理想産生了懷疑。
漫長個人成長印證歷史選擇的必然
以往熒屏上的諜戰劇主角,都是開局就旗幟鮮明地靠向共産黨一邊的革命者,或者在故事中局毅然踏上革命之路的進步青年,而魏若來完全不同於常規的諜戰英雄人物設定,這個主角人物的成長軌跡具有一定被動性,甚至與《追風者》這個意氣風發的劇名有些不搭。
劇中的魏若來是金融天才,卻對國家的政治前途有些茫然。直到身為地下黨員的哥哥在臨終前託付任務,魏若來才在親情之下不得已捲入國共對抗。一方面他出於本心善良,為地下黨保守了秘密,另一方面他又小心翼翼地避開主義之爭的政治漩渦,試圖置身事外。與中共地下黨員沈近真一次次接觸過程中,魏若來表現出了警惕、躲閃、猶疑。
在親情、師徒情等複雜情感立場的共同拉扯下,魏若來的信仰選擇持中不定,像一枚豎立起的硬幣,無法輕易倒向任何一面。歷經偵緝隊刑訊室內的嚴刑拷打和刑場上命懸一線的危急時刻,魏若來經受住了一次次試煉,但他在劇集的大部分篇幅中,依然與紅色信仰保持著距離,即使冒死公佈庫券案真相被迫逃亡蘇區,他仍因理想幻滅決定不再從事金融返回了家鄉。
幾乎沒有一部諜戰劇會如此鋪墊主角人物漫長的信仰轉變過程,而作品的高明之處也在於此:以魏若來這個見證者的客觀視角帶入,引領觀眾重返歷史現場,來講清歷史為什麼會選擇中國共産黨,從而讓整個故事在主題表達上更具説服力。
劇中,從興夏銀行收購事件、通商主控權收回事件、關稅改革事件、鎢砂生意案,到黃包車夫罷工遊行事件、淞滬抗戰,以及讓魏若來和沈圖南爆發爭執並走向決裂的假幣案、庫券風波……所有戲劇事件其實都有一個最終指向:讓立志報國又被時代裹挾的魏若來,看清整個國家的真相。
沒有任何説教,《追風者》通過一起起金融戰,把歷史課本上的文字還原成生動的影視故事,普羅大眾也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阿文、周姨這些嚮往美好生活的百姓,正是這一張張曾經充滿希望又走向絕望的面孔,擊垮了魏若來最後的防線,促使他走向自我覺醒。
劇集尾聲,回到江西老家的魏若來親身感受到“共産黨和老百姓是一條心”。認真思考過後,魏若來終於想通“金融只是一個工具,放在壞人手裏就是殺人的刀,放在好人手裏是耕田的犁”,他重新燃起金融報國夢,決定去瑞金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這時的魏若來眼裏又有了光。
在《追風者》的故事中,魏若來的信仰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越是細緻表現主人公從原有的信仰廢墟中爬出來,認清歷史潮流的漫長過程,就越符合人物審慎求真的深沉性格,也就越能印證歷史發展的必然。
“雙雄敘事”信仰碰撞張力十足
在這個關於信仰選擇的問道故事中,沈圖南和魏若來是最令人動容的一組人物關係,從故事開端信仰層面的精神共振,到劇情中段生死相隨的莫逆之情,再到結局中理想重燃終成紅色戰友,這對師徒關係的建立、決裂、複合是全劇核心的人物線,兩人的信仰碰撞也最為震撼人心。
劇中,建設庫券崩盤,魏若來看到金融風波下的民生疾苦,主張壯士斷腕嚴查到底。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的沈圖南認為説出真相會激起民憤,這份“身不由己”與人物初登場時高高在上的鐵血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激烈的師徒衝突中,魏若來忍無可忍當場辭職,他形容“身上長了膿瘡不剜掉會得敗血症的”,進而追問自己曾經崇拜的沈圖南:“您恪守本心了嗎”“用謊言捍衛信譽嗎?”當沈圖南説出“留得青山在”,魏若來鏗鏘回擊:“這青山有虎狼,會吞噬百姓的血肉,留它又有何用呢?我真的是以留在這座山中為恥!”這一刻,師徒之間此消彼長,信仰之戰張力十足,整場戲臺詞精到、言淺意深。
結局劇情中,沈圖南有心報國無力回天,成為金融改革失敗的“背鍋者”。在被紅軍俘獲後,進入蘇區的沈圖南又遇到了魏若來,而他很快意識到,金融從業者最理想的“信用”在這裡真正實現了。如果説《追風者》的前半程是沈圖南帶魏若來走進了金融大門,那麼在後面的故事中,魏若來成為了指路人,促使沈圖南最終轉變為我黨的地下工作者。
這是信仰故事裏難得一見的“雙雄敘事”,體現出編劇、導演的創意創新與深厚功力。實力派演員王陽又演“霸總”,不過這次在沈圖南板正的人物外殼下,王陽是在有限的表達空間內調動技巧和情感,來展現師徒情深。青年演員王一博在表演上的進步則讓人刮目相看。這對“叔圈天菜”和“娃娃菜”的師徒組合也頗受劇迷鍾愛。
這兩年不少諜戰劇口碑下滑,多因為內容同質化和單純偏重敘事技巧,而《追風者》具有一般諜戰劇中少見的故事格局,也為諜戰劇創作帶來諸多啟示。首先,類型融合是諜戰劇的創新途徑,比如現代諜戰劇《對手》中因為加入了中年危機的元素大獲成功,年代諜戰劇《隱秘而偉大》因為融合了“職場小白”的故事而讓人耳目一新,《追風者》走金融諜戰路線更是獨闢蹊徑前所未見。其次,諜戰劇對故事的要求高,但人物塑造同樣是關鍵,只要人物讓觀眾相信了,再傳奇的故事觀眾也可以代入,平民化視角和生活化表達則可成為塑造諜戰人物的有效手段。如今,不少諜戰作品在“道”的層面越來越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而《追風者》這個小人物由術入道追尋信仰的成長故事點燃了觀眾的追劇熱情,這恰恰説明,信仰之戰的熱血與感動始終是諜戰劇的靈魂。 (記者 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