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遊本昌:一滴水,融入大海才永不乾涸
2024-04-18 09:23:18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武若曦

  遊本昌近照。 人民日報客戶端供圖

  熱播劇《繁花》中的“爺叔”一角,將90歲的遊本昌再次推向大眾。有個鏡頭廣為流傳:爺叔看著西裝革履的阿寶,幾秒鐘裏,他先是錯愕,再是震驚,最後是欣慰。一個眼神,“寫透”爺叔這個人物,也勾勒出遊本昌的藝術生涯。

  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遊本昌説:“表演專業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的人生軌跡。”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青年演員。1984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他表演的啞劇小品《淋浴》令人印象深刻。年過五十,他在電視劇《濟公》中塑造的“濟公”形象成為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70多歲,他變賣房産製作話劇《最後之勝利》並擔綱主演……90歲了,他仍在琢磨表演。

  表演的魅力和生命力來自何方?演員如何保持藝術初心和創作熱情?我們帶著種種疑問,來到遊老家中採訪。

  “硬裏子”演員能把龍套演成經典

  步入客廳,一幅書法作品讓我們駐足,上面寫著“以文藝化導人心”。這句話被遊本昌視為座右銘。他説,以文化人,演員要賦予角色一種能量。這個認識,是他通過不斷學習與舞臺實踐悟出來的。

  遊本昌生於1933年,1952年進入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現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學習,接受斯坦尼斯拉伕斯基表演體系的訓練。1956年,剛剛成立的中央實驗話劇院招募青年演員,因為在畢業大戲《一路平安》中的出色表現,他被選中,成為中央實驗話劇院的首批演員。

  當了演員,誰不想演主角呢?但在人才濟濟的北京,遊本昌並沒有一鳴驚人,而是學到職業演員的“第一課”。回憶往事,他感慨:“自知之明是一個演員的基本素養。”

  遊本昌喜歡京劇。在京劇行話裏,配角被稱為“裏子演員”,好的配角自有藝術光彩,還會被觀眾送上“硬裏子”的美號。自認條件一般的遊本昌,找到了自己的藝術追求——做一個“硬裏子”。

  他舍得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話劇《大雷雨》中,遊本昌飾演龍套老農奴。為演好這個一句臺詞也沒有的人物,他讀了19本書,知道了這個老農奴的穿著打扮、衣食習慣、心理邏輯,確定了該怎麼演,在臺上,流下了符合角色、符合劇情的眼淚。公演後,有文章評價:“這是一個經典的龍套!”

  80多歲演爺叔,他和年輕人一樣熬大夜,大半夜背上海話臺詞,每場戲能為導演準備四五套方案,一遍又一遍排練。陪伴他的女兒遊思涵為之揪心。

  遊本昌給我們講了一段往事。1987年,在新加坡演出,他一不小心踩空,把腳摔成了粉碎性骨折,第二天還是堅持登臺。他説,當年,蓋叫天演《獅子樓》折斷了右腿,強忍劇痛,以“金雞獨立”的造型,堅持到合上大幕。“我從蓋叫天老師身上學到的是‘戲比天大’的精神。”

  他珍惜批評的聲音,幫助他發現問題、改進表演的合作者們讓他難忘。“我在孫維世導演的作品裏沒有演過一個主角,但她理解並支持我的創新,奠定了我的表演基礎。”遊本昌説。

  回憶起排演話劇《一仆二主》時,遊本昌説自己對僕人一角的處理與原作飾演僕人的外國演員不一樣。“‘僕人’是那個時代勞動人民的縮影,不胖不瘦不高不矮才具有普遍性。”1980年,遊本昌憑藉話劇《一仆二主》中的僕人一角,獲得中直文藝團體觀摩評比演出表演一等獎。

  “年輕人問我,怎樣成為一個好演員?先做個好人,才有可能成為好演員啊。”遊本昌緩緩説,“好人成為好演員,也還有一系列專業問題需要解決,不是那麼容易。”

  文化積澱決定角色的“深淺”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看來,遊本昌塑造的爺叔身上自帶一種“場”,體現話劇演員抓住角色的功力,以及在舞臺上長期“磨”一個角色的歷練。宋寶珍説:“演員將各種對人物的理解,內化為‘心象’,外顯為形象。”人物的質感由此而來。

  我們問遊老,飾演爺叔有經驗依據嗎?他思考片刻:“爺叔這個角色,有我五六歲後在上海的所見所聞,貫穿了我80多年的人生經歷、學習修養,還有對歷史的認識。”

  角色的“深淺”,來自演員對人對事對歷史對時代的理解,而演員的理解力,植根于自身的文化積澱和藝術態度。回顧遊本昌所塑造的一系列角色,的確在印證這句話。

  人們常常談到,“濟公”是遊本昌在飾演一系列龍套之後的第八十個角色。然而,同時代的不同藝術品種涌現了若干個“濟公”,為什麼唯有“這一個”駐留觀眾心中?

  遊本昌的創作方法是“保留精華,去除糟粕”。在他看來,濟公這個人物産生在封建社會,有時代局限性,“撣掉傳統中的一些灰塵,賦予具有現代意識的真善美,才能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小説中寫濟公拿手抓饅頭,一抓五個黑指印,店家嫌臟就趕緊讓濟公拿走了。“這是吃白食呀。”遊本昌建議導演加一個鏡頭:濟公吃完饅頭,又把銅錢丟了過去。店家説:“哎喲,這個和尚……”這一筆改編,既符合濟公的人物性格,又體現了現代價值觀,堪稱精到。

  觀眾對當下一些套路化表演頗有微詞,遊本昌認為,好演員“不怕重復,常演常新”,“破套路”的方法就來自“心裏有”。他談到另一位“老師”梅蘭芳。“京劇藝術是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之一。戲曲舞臺上,馬鞭一揮千軍萬馬,一桌兩椅變化無窮,中國戲曲美學寫意空靈,那是有限制的自由、有規律的自由,其神韻需要心領神會。我們的戲劇表演也要從心出發。”遊本昌説。

  10多年前,遊本昌在自己的微博賬號上寫下要做“活躍在舞臺和銀幕的老同學”。如今,作為一名“90後”,他還在學習表演、琢磨表演,“活到老,學到老,樂到老”。

  為何能樂在其中,不知疲倦?遊本昌説:“一滴水,融入大海才永不乾涸。”(任姍姍 趙偲汝)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