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瓣瓣同心》劇照:河北雄安風光。 出品方供圖
大型紀錄片《京津冀·瓣瓣同心》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指導,河北廣播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聯合製作,近期在京津冀三地播出。該片通過《國家大事》《兩翼齊飛》《率先突破》《合力攻堅》《共同福祉》《繼往開來》6集,全面、生動地反映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10年來的發展歷程、輝煌成就,為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彰顯新時代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提供了有益借鑒。
《京津冀·瓣瓣同心》首先帶領觀眾考察京津冀三地從古至今的緊密聯繫,分析這一區域發展變化的相互影響。例如由“引灤入津”工程體現自然資源、民生建設的唇齒相依,由燕郊通勤展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實際。全片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行全面辯證的思考,強調“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另一方面,該片剖析社會發展趨勢,提出時代重要議題。例如指出“大城市病”是世界大國首都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普遍面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京津冀·瓣瓣同心》突出強調解決中國問題、提出中國方案,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例如《國家大事》一集援引“大禹治水”的典故,指出解決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問題宜“疏”不宜“堵”,這也是三地協同發展頂層設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核心。《繼往開來》一集回顧10年間北京堅持處理好“都”與“城”、“舍”與“得”、疏解與提升、“一核”與“兩翼”的關係,京津冀在疏解發展中構建新格局,在承接轉移中重塑生産力,在協同創新中激發動力源,從而為當今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京津冀·瓣瓣同心》將高屋建瓴的政策規劃與砥礪奮進的人民視角相結合,強調“瓣瓣同心”的關鍵是上下連心、萬眾一心。首先,該片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對10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行了立體化呈現,全片採訪對象包括中外設計師、建築師、工程師、項目經理,以及學者、公務員、作家、企業家、醫生、教師、攝影師、旅遊博主、個體商戶、工人、農民等。其次,個性化的講述為該片注入生動的生活細節,增強了表現力和感染力。片中呈現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時,80歲的陳彥嫻在鏡頭前唱起1962年的歌謠。她是河北承德塞罕壩的第一代務林人員,2017年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在呈現交通一體化建設方面的內容時,動車組司機韓軍甲感嘆城際鐵路給生活帶來巨變,他的女兒在日記中寫下“爸爸的夢想是開中國最好的火車”,呼應了交通提速、強化城市連結的主題。個體化的敘事、場景化的展現、同期聲的運用,將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活化、具象化。再次,該片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既來自人民,又造福人民。“協同紅利”使“環京津貧困帶”的村民們脫貧致富,生態修復為居民生活築起綠色屏障,交通網絡的完善極大地方便了個人出行、企業運營以及物流運輸,新區建設讓優質的教育、醫療、養老資源惠及萬民,各類博物館、圖書館、藝術中心、文化園區的落成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京津冀·瓣瓣同心》充分發揮電視藝術形象、直觀的特點,讓參與者、見證者、受益者現身説法,在個體與時代、微觀與宏觀的共振中彰顯國家戰略與人民美好生活緊密而深刻的內在聯繫,用影像書寫了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輝煌篇章。
(仲呈祥 林玉簫 仲呈祥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林玉簫係中國傳媒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