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話劇《大宅門》要為年輕觀眾常改、常新
2024-05-23 09:29:38來源:新京報編輯:武若曦

  話劇《大宅門》五月再度回歸北京舞臺。

  十一年來,話劇《大宅門》巡演足跡遍佈全國各大城市,所到之處一票難求,更是成為國家話劇院保留劇目之一。從劉威、吳樾,到王新、王力夫,僅“白景琦”這一角色歷經四代演員。四代“二奶奶”從斯琴高娃到張岩、謝蘭、趙芮,其中張岩、謝蘭則分別在電視劇版中飾演過“三奶奶”白方氏與“香秀”,而最值得一提的“三爺”劉佩琦從熒幕到舞臺,這二十三年間,從來沒有離開過“白穎宇”這一角色,這位從首演至今唯一堅守的老輩人,十多年來帶著一位又一位新人走進了“大宅門”。5月23日-6月2日,話劇《大宅門》再度回歸國家話劇院劇場,大戲開演前,新京報專訪話劇《大宅門》的編劇劉深,聽他講述關於這部作品創作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

  郭寶昌:離不開年輕人改編

  當年郭寶昌將《大宅門》改編話劇的重任交到彼時還是國家話劇院青年編劇的劉深手上時,他沒有提出任何要求,或許在如今看來,郭寶昌僅是有一種期許“我要創新,與眾不同”。當身邊人對郭寶昌將如此厚重的作品,交給一位三十齣頭的年輕人而發出疑問時,彼時的郭寶昌説:“我就愛和年輕人合作,我永遠不能離開年輕人,時代的進步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上,你只有跟著他們,才能跟上潮流。”

  彼時年輕的劉深可謂子承父業,其父便是著名戲劇家、中央實驗話劇院原院長劉樹綱。他的父母與郭寶昌導演是世交,是相識四十餘年的好朋友。眾所週知,《大宅門》電視劇劇本的創作歷經四十載,曾經歷四寫四毀,幾乎耗盡了郭寶昌半生心血。劉深回憶,其實當年在寶爺(郭寶昌)創作劇本的過程中,就將其中的很多細節片段講給自己聽,以至於在劇本初期,劉深是為數不多最先看到原稿的人之一。

  “在改編成電視劇之前,大概我大學畢業前後,寶爺將全部劇本手稿交給我父母,前15集先交給長輩們看,我就先看了後17集。”劉深回憶,因為劇本寫得太過精彩,他僅用一晚就把後半部劇本讀完。由於是從中間開始看,引來了劉深強烈的好奇心,非常急迫地想知道前面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第二天一早,他又將父母手中另外半部換來,自此《大宅門》這顆創作的“釘子”在他心底深深紮下。

  劉深坦言,寶爺常常自謙“自己不懂話劇,是個外行”。但其實他對戲曲各個藝術形式的研究有著很深的造詣,尤其是京劇。劉深記得自己剛進入劇院編創過兩部話劇作品,郭寶昌看過之後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通過日常父輩們的聊天,劉深也了解到郭寶昌非常想把《大宅門》這部作品繼續傳承下去,除了已經搬上熒屏的電視劇,他還想過是否能將它做成話劇、舞劇、京劇、歌劇等形式。當郭寶昌提出這個想法時,那顆紮在劉深心裏的“釘子”鬆動了,他對郭寶昌説“我挺想試試”。當時郭寶昌的回答十分乾脆,“沒問題!我希望年輕人來寫這部戲,因為年輕人帶著激情與衝勁,交給你沒問題。”

  72集改成三小時,一年半找不到突破口

  從72集電視劇到三小時左右的舞臺劇,劉深向郭寶昌提出的第一個請求便是“您得允許我大刪大減,需要精簡不必要的故事情節與人物”。郭寶昌依然保持他的態度“事情交給你,作為話劇的第一編劇,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在當時的劉深看來,前有72集的電視劇,當時剛剛出版的小説又在手邊,最重要的是郭寶昌在身邊隨時可以請教,這事兒從表面上看應該不難。但當他開始真正投入編劇創作時,發現“沒想法!”電視劇是以白景琦第一視角寫就了他的一生,話劇舞臺是不是也要寫他的一生?如果這樣寫時長夠不夠?應該截取他哪些高光片段?這些成為劉深思考最多的問題。

  劉深記得從接過這個任務開始構思到真正動筆進行創作,中間大概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當時自己真不知道怎麼寫:“一直以來,寶爺對待藝術創作的態度就是要獨特與叛逆,別人幹過的事情他絕不會再重復做一遍,因此在我內心裏,如果我創作了一部傳統意義上中規中矩的作品,就對不起寶爺,我相信寶爺也不會答應。”劉深笑稱,回首那一年半的時間,自己都是躲著寶爺走,壓根就不敢見他,甚至包括父親劉樹綱。“即使我父親很想幫我出出主意,但當時完全沒有想法,也就沒法跟老爺子聊。而每次見寶爺,他也是同樣的態度,‘爺們兒,你要是想好了,咱爺倆就聊,沒想好就別聊’。”

  小説一句話的畫面感讓劇本成型

  苦惱終究會被時間消磨,直到有一天,當劉深再次打開那本早已翻爛的小説《大宅門》,裏面的一句話引起了他的注意“老年的白景琦,打著燈籠巡視自己的宅院”。畫面感瞬間襲來。劉深表示,這一個畫面放在電視劇裏幾秒鐘便過去了,但若放在舞臺之上,該是多麼生動的藝術形象。那一刻他腦中浮現過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在他老年的時候也會想起自己輝煌的瞬間,同時也浮現過白景琦小時候各種淘氣的場景,直到他決定讓一老一小白景琦在院子中相遇。“有了這個開頭,我便很順利地想到了結尾,我想讓一老一小同時坐在一口棺材上背遺囑,以此展現白景琦的家族大義、家國情懷。”

  以此為開端,劉深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一氣呵成寫完了這個曾讓他構思了一年半的劇本。送到郭寶昌那裏後,劉深苦等了許多天都沒有回音。“難道是不喜歡?或是有其他原因?”過了六七天,郭寶昌將劉深叫到家中,一進門,劉深就看到桌上放著的劇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郭寶昌對劇本的批註與意見,開口第一句話便是:“爺們兒,這事兒成了!我喜歡這戲!”那一刻,劉深心中懸著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劉深認為話劇《大宅門》在這十多年的演出過程中,由於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觀眾的興趣點和審美風格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每輪演出後,劇組都會根據觀眾的反饋進行實時調整,除了舞美、燈光等變化外,即使常有新演員加入,也要力圖保持住郭寶昌最初導演版本的藝術水準。“現在看過電視劇《大宅門》的人越來越少,反而是看完話劇之後再看電視劇的人更多。因此我們在二度創作時,也會根據當下年輕人的需要,進行一些新的調整,力求做到常改、常演、常新,這也是寶爺生前,一直以來對話劇《大宅門》這部作品的期許與希望。”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