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深耕內容,培育文化新業態
2024-05-28 09:18:47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武若曦

  圖為河南省鄭州市“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劇場(航拍圖)。  焦瀟翔攝(影像中國)

  無論是沉浸式演藝,還是微短劇作品,受眾對文化新業態的接受與反饋證明,優質內容始終是文化産品傳得開、留得下的根本保證,也是文化新業態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如何將文化新業態特有的創意、技術、機制等要素優勢運用在創作生産中,推出新的文化精品,成為當前急需破解的課題。為此,我們約請業界專家、一線實踐者分享觀點和經驗,以期助力文化新業態高品質發展。

  ——編  者  

  貼近時代生活  厚植文化內涵

  祁述裕

  近些年,數字演藝、沉浸式展覽、微短劇、人工智能創作、虛擬數字人、國潮設計等文化新業態如潮水般湧來,極大豐富了文化生産方式和消費體驗,激發了文化市場活力。這些文化新業態或是借助科技手段,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衝擊力;或是瞄準市場需求,培養超出以往的用戶黏性。

  技術與內容完美結合,新業態才能立得住走得遠

  科技賦能也好,深挖市場也罷,對文化新業態來説,都不能取代文化內涵的重要性。文化新業態要想保持生命力,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持續深耕優質內容。

  以燈光秀為例。燈光秀是一種集燈光、音樂、特效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其特點是通過大範圍、多色彩的燈光變化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作為一種文化新業態,燈光秀一經出現就受到歡迎,被廣泛運用於城市節慶活動中。早期燈光秀只有光的變化,形式單調,觀眾容易産生審美疲勞。後來,燈光秀又加上了投影,開始有了文化內容,比如對當地文化符號的光影呈現。隨著藝術形式不斷升級,又出現了講故事的燈光秀,進一步提升了燈光秀的吸引力。今年春節期間,廣東湛江上演的藝術燈光秀《軍港之夜》,圍繞湛江、海港、水兵等元素,設置了人物與光影的互動,有表演、有情節、有交互,受到好評。

  前沿數字技術極大豐富了藝術表現力、感染力,為培育文化新業態、新産品拓展了廣闊空間。但數字技術只有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體現時代精神,才能彰顯其魅力,才能産生傳得開、留得下的文化産品。比如,依託網絡技術産生的網絡文學,一段時間裏曾是“快餐小説”的代名詞。而今,脫貧攻堅、科技創新、工業轉型、職場生活等現實題材崛起,《大國重工》《復興之路》等作品受到歡迎,歷史傳奇等傳統題材也被賦予新的內涵,網絡文學形成多元內容格局。再如,近年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廣泛運用於演藝、展覽、景區景點等,出現了各種沉浸式業態。但真正經得住時間淘洗的,是那些將前沿技術與文化內容完美結合的沉浸式作品。沉浸式演藝“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之所以走紅,就在於其能以史詩的眼光,多維度展示中原大地波瀾壯闊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文化,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文化新業態只有樹立精品意識,才能從“網紅”走向“長紅”。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使得短小的視聽作品受到“Z世代”消費者的喜愛。據統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53億人,使用率達96.4%。但一段時間裏,微短劇等視聽類型裏不乏老套故事,製作粗糙。近來,深耕現實生活、回應時代話題、走精品化路線逐漸成為共識,不少內容和製作俱佳的微短劇問世。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館》從一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切入,將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場景相結合,以擬人化的方式,講述文物回家的故事,贏得網友點讚,傳遞了微短劇的大情懷。最近熱播的《我的阿勒泰》也以8集的小體量和較為精良的製作給視聽市場帶來一股清風,劇中秀美的自然風光、幽默的情節對話和濃郁的風土人情贏得觀眾認可。

  汲取多元養分,提升文化生産能力

  深耕內容要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亮點。只有走進生活深處,深入人們內心世界,表現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求,有煙火氣、人情味,才能打動人心。文化新業態就是通過技術與現實的結合,讓人們更加真切地感受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百態,在媒介變革中發掘生活底蘊,在數字技術運用中揭示人文精神,在國貨潮玩中展示時代脈動。如2023年走紅網絡的國風動漫《中國奇譚》,第一集借助《西遊記》的故事背景,巧妙講述了一段職場故事,傳遞出每一次努力都有意義的生活理念,讓不少青年觀眾産生共鳴。

  深耕內容要善於從地方人文符號中尋找靈感。一首歌、一座橋、一道菜、一棟房,都體現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其背後都有豐富的故事。挖掘這些地方人文符號,能夠開拓文化新業態的創意思路,為內容創作提供優質養分。例如,蘇州創新開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崑曲、評彈、民間傳説資源,以沉浸式演藝的方式推出《拙政問雅》《遇見姑蘇·木瀆往事》《尋夢山塘》等一批文旅産品,既叫好又叫座。

  深耕內容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素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堪稱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無論是文學典籍、文物古跡,還是節日慶典、民俗傳統,優秀傳統文化與“Z世代”總能碰撞出驚艷的火花。比如,遊客在洛陽穿漢服、在泉州簪鮮花成為新時尚;年輕人追捧國風設計,帶火國風音樂、國風舞蹈,文化新業態市場需求日益旺盛。

  在汲取多元養分、厚植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文化新業態還應借力科技進步,豐富文化生産手段,提升文化生産能力。

  要積極擁抱智慧工具帶來的新機遇,提高人機共創的能力。科技進步,特別是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文化生産帶來重大變革,善用各種智慧工具,實現人機共創,成為文化新業態從業者的必備能力之一。未來的藝術生産者不僅僅是人類自己,還有智慧工具、智慧機器人等。人類創作者需要不斷培養新技能,包括虛擬世界的建構能力、互動式體驗的創意能力、智慧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要重新認識文化生産與文化消費的關係,提高價值共創能力。不同於傳統文化業態中消費者僅僅是被動接受者,文化新業態打破了以往生産與消費的界限,消費者更主動參與文化內容生産,享受價值創造的樂趣。網絡平臺上,許多內容都是用戶自發創作;行進式沉浸演藝中,觀眾既是觀演者,也參與演出過程。文化新業態應善於引導消費者深度參與到文化生産中,實現價值共創。

  要拓展國際視野,提升配置文化資源的能力。現代科技帶來了全新的生産方式和傳播方式,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全球數據、文化和人才資源。應秉持開放包容心態,善用國際資源,加強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堅持內外兼修,不斷拓展國際文化市場,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瞄準觀眾需求  托舉視聽精品

  梁  萌

  網絡視聽是深受觀眾喜愛的文化新業態之一,近年來熱門佳作不斷涌現。“爆款”的出現,並非偶然和運氣,而是來自對觀眾需求、內容創新和行業環境的不斷研究,來自藝術家、創作者最大潛能的激發,還來自科技、傳播、運營等各方形成的合力。

  過去幾年,網絡視聽精品意識增強,從深耕內容的角度來看,觀眾日益青睞具有現實質感的作品,回歸現實、關注人生成為創作趨勢。從《山海情》《人世間》,到《風吹半夏》《南來北往》,一系列現實題材作品反響熱烈,印證著反映時代氣象與百姓生活的精品內容最能引發觀眾共情。

  在愛奇藝的一次次創作實踐中,我們發現以現實主義手法講故事,弘揚真善美,成為一條可行之路。總結起來,就是在關注百姓敘事、直面現實境遇的同時,以溫暖的基調表現人們對真善美、對光明和未來的追求。這類創作關注新時代的新話題,在新的語境中講故事,不少作品播出時贏得高收視率、高話題度和高影響力,取得不錯的觀眾反響和業界口碑。

  文藝的現實表達重要的是適應觀眾審美需求,讓觀眾與作品産生情感共鳴。在網絡視聽領域,有兩類內容較為符合這樣的要求。

  其一是能夠引發觀眾想像的。影視是造夢的藝術,每個人都在想“我的人生有怎樣的可能”,影視藝術的魅力正在於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為有暗香來》《寧安如夢》等網絡文學改編劇集收穫關注,就是因為主角豐富的人生體驗,滿足了觀眾對生活的暢想。網絡劇《田耕紀》、慢綜藝《種地吧》《嚮往的生活》等“種田流”作品受到喜愛,也是因為對於工作忙碌的青年觀眾來説,田園生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滿足感與收穫感充滿吸引力。

  其二是能夠讓觀眾代入自己、收穫思考的。這就需要作品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具象化、生活化,探討人們普遍面對的問題,進而實現觀眾與人物情感的雙向交互。在這一類型裏,我們先後探索了青年生活、女性的成長與自立、社會變遷中不變的親情紐帶等主題。比如網絡劇《風吹半夏》的標簽是女性創業、鋼鐵工業、商業競爭,此前同題材網絡劇成功項目很少,製作方也擔心觀看門檻過高。但事實證明,《風吹半夏》這樣的現實題材作品把改革開放火熱的創業故事呈現給觀眾,主角們堅韌拼搏的精神和共渡難關的溫情引發觀眾心靈共鳴,作品播放量和熱度值都名列前茅。

  要想推出精品,除了恰當的故事題材和創作手法,還需要一套高效率的創作機制。不同於文學的個人化寫作,網絡視聽需要團結協作,需要全流程管理,各個環節都要“跑通”,才能跟得上觀眾需求。我們建立了一套較為成熟的項目決策會機制。一個劇集項目通常由多個內容製作部門及相關內容負責人共同決策,背對背投票,確保優秀創意脫穎而出;接下來,就是組建創作團隊,挑選適合的演員;還要在改編創作過程中,集體研討,細化主題,不斷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最後,還需要定位準確、手段清晰的宣傳推廣。每個人、每個環節、每個步驟形成合力,才能托舉精品出現。

  未來,網絡視聽深耕內容可以瞄準“一老一小”的題材藍海。目前,《外婆的新世界》等多部作品涉及老年生活,探討老年話題。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銀發經濟在文化新業態中前景可期,但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網絡視聽作品還遠遠不夠。與之相對,少年兒童是社會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同樣需要更多優秀網絡視聽作品,讓“螢幕中的課堂”品質高起來、內容豐富起來。為此,我們將在選題策劃、內容創作等方面不斷優化,以優質內容服務好更廣泛的觀眾群體。

  多年實踐讓我們認識到,觀眾對優秀作品的剛需是不變的。網絡視聽肩負著影響人們精神世界的職責,所以,我們堅持向觀眾釋放一種清晰篤定的信念:關心當下、融入生活,努力用好作品滋養每一個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希望觀眾不僅沉浸于精彩的故事和人物,還能從中獲得前行的力量,更勇敢、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作者為愛奇藝執行總編輯)  

  版式設計:沈亦伶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