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加速佈局 拓寬賽道 AIGC賦能廣電新發展
2024-06-14 09:22:08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武若曦

  AIGC主題系列城市宣傳片《萬千氣象 AI中國》海報合集。 成都市廣播電視臺AIGC創新應用工作室供圖

  近年來,迅猛發展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開始廣泛應用於廣電行業。從《韆鞦詩頌》《中國神話》《因AI向善》《珍惜每一滴水》等AIGC作品亮相,到AI頻道上線、AIGC集成工具推廣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再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及上海、北京、河南、湖南等地方廣電陸續成立人工智能工作室……在廣電行業與AIGC融合的過程中,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實踐已勾勒出緊跟潮流、突破邊界、佈局未來的清晰軌跡。

  釋放內容生産力

  廣電是以內容引領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基於大數據模型的AIGC不僅能根據指令快速完成策劃選題、篩選熱點、剪輯素材等工作,還可以高效創建文字、圖像、音視頻等優質內容。借助於AIGC,廣電行業正突破以往的産制流程,凝聚起一種兼具效率和品質的新質生産力。

  這種新質生産力催生出一系列音視頻作品,為觀眾奉獻一幕幕“視聽奇觀”。例如,總臺運用“央視聽媒體大模型”創作的AIGC動畫《韆鞦詩頌》,以中國古詩詞為藍本,通過向AI模型“投喂”大量解讀詩詞意境的精準數據,生成了彰顯中華文化氣質的國風內容。中國神話系列微短劇《補天》則實現美術、分鏡、視頻、配音、配樂全部由AI完成,借助AI的技術想像力將神話傳説中蘊含的中華文明密碼娓娓道來。此外,AIGC還可應用於紀錄片譯製領域,利用智慧化工具協助聲音識別、文本翻譯、聲線克隆、分軌替換等環節而推出的英文版微紀錄片《來龍去脈》,不僅高度還原中文原片的文案和旁白風格,還通過人機協同模式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譯製精準度。

  除了接替幕後工作,AIGC也日益活躍在“臺前”,多家廣電機構相繼佈局打造以AIGC為依託的“數字人”。這些“數字人”不僅可以進行新聞播報,還能參與綜藝節目錄製,或是在影視劇中客串角色。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廣電、深圳廣電、山東廣電的數字主播紛紛亮相,結合MG動畫、3D呈現、XR數字演播等技術,為大眾帶來具有新鮮感的兩會解讀。在綜藝《我們仨》中,湖南廣電推出的“愛芒”以助理導演的身份參與節目錄製,在劇本分析、嘉賓選角、互動策劃、視頻剪輯等方面發揮用處。在影視劇《異人之下》中,數字人“厘裏”飾演角色“二壯”,貢獻了可圈可點的劇情橋段,為作品增色頗多。

  延展多領域應用

  近年來,AIGC賦能下的廣電行業不斷與文旅、教育、公益、健康、農業等領域碰撞出“火花”,開啟面向“大視聽”的發展篇章。

  在文旅領域中,一批AI生成的短視頻描繪全國各地壯美山河,將中國城市魅力以超越現實的視覺畫卷鋪展開來。今年中國旅遊日,成都廣電等數十家城市電視臺聯合製作了11部城市宣傳片《萬千氣象  AI中國》,AIGC的“文生視頻”功能讓各城市的文化資源“活”了起來,帶著網友一起品味市井煙火、“打卡”城市地標風景線、與歷史名人展開“跨時空”對話,把短視頻的傳播熱度變成了實打實的旅遊流量。而在教育領域中,河南廣電聯合國內多家AIGC企業開辦線下課堂,教授相關技術應用、內容産業孵化、項目商業化運營等技能,推動廣電AIGC實現“産學研用”的成果轉化……這些具有探索意義的實踐打開了增效創收的思路。

  在社會公益領域中,上海廣電利用AIGC推出《因AI向善》系列公益廣告片,將製作週期從傳統的兩周大幅縮至短短三天。其還聯合高校人工智能團隊發起公益項目《潤愛無聲助聾門診場景》,在集成AIGC與元宇宙、機器人等技術的基礎上開發互動式手語翻譯數字人,嘗試以廣電力量搭建聽障群體與醫生之間的溝通橋梁。

  廣電與AIGC的融合目前還處在初始階段,部分生成式的音視頻內容尚無法滿足觀眾高標準的審美需求;一些看似高級的技術概念難以在實際應用中落地。不僅如此,對於AIGC的過度依賴也可能導致人和工具的本末倒置。此外,版權侵犯、數據洩露、倫理挑戰等風險同樣值得警惕。

  在與AIGC雙向奔赴的過程中,廣電行業呈現出提質增效和多維創新的全新活力。未來,廣電行業也要進一步打開融合發展的更大想像力,在不斷向內突破、向外相容的過程中持續煥發生機。

  (李 政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