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稀有劇種“雲上”覓知音
2024-06-26 09:19:08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武若曦

  內鄉宛梆劇團線上直播現場。 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供圖

  姚劇演員參加“阿拉非遺匯”演出活動。 余姚市姚劇保護傳承中心供圖

  漢調桄桄中的“凳子功”。 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供圖

  在戲劇界,“天下第一團”的説法源自1992年原文化部藝術局組織的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活動,意味著參加此次展演的院團是本劇種僅存的一家國有院團。

  近日,抖音直播攜手8家稀有劇種國有院團發起“天下第一團”非遺直播周活動。活動期間,8家院團連續5天帶來70部經典大戲展播,涵蓋道情戲、宛梆、漢調桄桄、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新昌調腔、姚劇等稀有劇種,累計吸引超過6420萬人次觀看,展現了稀有劇種的獨特魅力。

  “雲端”直播好戲連臺

  “偃旗息鼓進中原,輝兵奇襲銅臺關。天賜良機操勝券,俘獲宋王彈指間。”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當天的直播中,河南省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的演員上演了一齣《銅臺關》。一桌兩椅的舞臺設計,雄渾激昂的唱腔,配之宛梆主弦(梆胡)滑音演奏發出的“唧唧”聲,演員們演繹了一曲楊延景與柴郡主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在直播間搭起的“雲戲臺”上,稀有劇種國有院團紛紛亮出“壓箱底”的絕活兒。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帶來摺子戲《挂畫》《拾玉鐲》,通過呈現劇中人物挂畫、洗臉、試衣等生活場景,展示了“椅子功”“踩蹺功”“四肢並用轉手絹”等多種漢調桄桄絕技。河南省太康縣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為線上觀眾帶來《王鈍》《王金豆借糧》等劇目,展示了國家級非遺劇种太康道情戲的帽翅功、髯口功、彈舌音。

  “彈舌好牛”“血脈覺醒了”……精彩的演繹引得直播間網友稱奇叫好、頻頻互動,“兩位的唱功太棒了”“英姿颯爽,國風戲韻”“百看不厭”“從此愛上戲劇”等彈幕不時刷屏。精彩紛呈的劇目在“雲戲臺”上收穫了不少新觀眾,覓得新知音。

  如今,越來越多劇團正通過短視頻和直播開闢線上“第二舞臺”,通過“線下演出、線上演播”的方式拓展演藝新空間,助推傳統戲曲創新傳承。據《2024非遺數據報告》,截至2024年6月1日,已有50個稀有劇種國有院團入駐抖音,一年裏帶來了871場稀有劇種直播。

  線上演出的熱度為包括稀有劇種在內的非遺藝術院團帶來了新的生機。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抖音上平均每天有5.3萬場非遺直播,平均每分鐘就有37場非遺內容開播,場均觀看人數為3534人。在“雲端”的助力下,聽戲正逐漸成為新潮流。

  線上演出收穫關注

  宛梆是河南省內鄉縣的地方傳統戲,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其唱腔音樂屬於板腔體,發音高亢,風格獨特,尤其是女聲唱腔的高八度嘔音花腔猶如鳥鳴,堪稱一絕。但20世紀90年代前後,宛梆面臨著“無人演、無人看”的難題,發展陷入困境。當時的宛梆演員只能靠在農村紅白喜事上的演出維持生計。為了生存下去,演員們一起裝卸車、搭舞臺,冒著風雨也要下鄉演出。

  “深冬時節下鄉演出,我們頭髮上的汗水都結成了冰,但那時候並不覺得苦。”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武新建説,“宛梆情結”將劇團緊緊凝聚在一起,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演員們始終堅守在表演一線,齊心守住了“宛梆夢”。

  現在,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的抖音賬號已擁有4.7萬粉絲,劇團不僅借助短視頻和直播展示劇目,分享演出的臺前幕後,還會發佈“宛梆戲訊”,吸引更多觀眾到現場觀演。

  在“青梔子”的直播間,一位戲曲演員身著日常服裝,面帶戲粧,在大巴車上開起了直播。車外的戲臺上,一齣《扈家莊》正上演。只見“青梔子”一邊與網友線上互動,一邊解説劇目,“如果是崑曲唱的就是《水仙子》,因為這一段不是桄桄的唱腔”,有時她還會即興唱上兩句。這位“青梔子”,就是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的青年演員李雅芝。

  10年前,漢調桄桄曾面臨失傳的境況。為了生存,李雅芝和她的同事最忙的時候往往一天需要演三四場,一場一小時打底,風雨無阻。

  為了讓漢調桄桄被更多人看到,2022年,李雅芝開設了抖音直播號“漢調桄桄·青梔子”,如今已經積累了1.6萬粉絲,點讚量26.9萬。借助短視頻和直播,漢調桄桄走入更多人的視野。

  探索多元發展路徑

  戲曲傳承,既要拓展演出空間,更要創新內容編排。只有找到更多年輕觀眾,傳統戲曲才能在今天真正“活”起來。

  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挖掘故事,助力稀有劇種貼近觀眾。“目前,姚劇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與姚劇聚焦當下、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創作理念密不可分。”浙江省余姚市姚劇保護傳承中心主任黃利明介紹,劇團一直堅持每三年創作一部新劇目,比如近幾年創作的現代戲《浪漫村莊》《鄉村心事》等,結合鄉村生活實際,讓觀眾共情共鳴。

  此外,為了適應網絡傳播特點、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戲劇,稀有劇種國有院團的演員們也各顯神通:漢調桄桄的演員將劉耕宏的毽子操與桄桄元素相結合;廣東省海豐縣白字戲代表性傳承人吳佩錦把戲曲選段錄製下來,並製作成KTV版本;姚劇保護傳承中心演員胡湛用余姚話改編熱門歌曲《上春山》……這些創意都收穫了網友的喜愛。

  在院團積極“觸網”的同時,互聯網平臺也發揮資源優勢,助力稀有劇種傳承發展,實現平臺與院團的“雙向奔赴”。此前,抖音直播已推出“DOU有好戲”計劃,通過優化産品能力、加強流量扶持、打造線上節目、提供專業培訓等方式,重點扶持瀕危戲曲劇種的院團和演員。

  短視頻和直播幫助院團和演員收穫了熱度,也增加了收入。《2024非遺數據報告》顯示,抖音直播打賞一年間為超萬名稀有劇種演員帶來新收入。過去一年,獲得打賞收入的非遺主播人數年增長25.63%。“直播打賞的外溢效應對於傳統、瀕危的藝術類目有一定的補償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李彪認為,直播助力瀕危劇種再現活力,有助於演藝生態的多元化、多層次發展。

  從傳統戲臺到線上舞臺,稀有劇種國有院團探索非遺活態傳承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談起多元發展新路徑,黃利明説,院團根據演出場景,將經典姚劇劇目改編成了不同版本,比如“進校園”版、劇場版、簡裝版,讓不同觀眾群體更好地看到、了解、喜歡姚劇。

  正如各家院團負責人及演員所説,只有更多人愛上戲曲,傳統戲曲文化的星火才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蔣欣雨 徐嘉偉)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