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世界劇院聯盟框架下兩大重要論壇——2024世界劇院北京論壇暨臺湖舞美國際論壇落幕。為期3天的論壇中,來自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表演藝術機構代表齊聚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共話行業現狀與趨勢,同時召開世界劇院聯盟會員大會,凝聚合作共識,發佈《北京宣言》。
“辦劇院、做文化是一項長期工程,是全世界、全社會共同的事業。”世界劇院聯盟主席、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説。如何持續推動全球範圍內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北京發出的聲音,正在影響世界。
年輕觀眾增多 增強“黏性”成關鍵
近幾年,劇院觀眾的構成有了明顯變化。英國皇家芭蕾歌劇院首席執行官阿萊克斯·比爾德、智利國家歌劇院-聖地亞哥市立劇院院長卡門·格洛麗亞·拉雷納斯同時發現,年輕觀眾越來越多,且首次走進劇院的觀眾佔比顯著,兩家機構的統計數據均超50%。
然而,普遍來看,這些觀眾的“黏性”不高,在英國皇家芭蕾歌劇院,儘管購票人數比疫情前增加了1/3,觀眾的觀演頻率卻降低了25%。阿萊克斯·比爾德、卡門·格洛麗亞·拉雷納斯都認為,現在必須重新定義劇院作為“文化空間”的內涵。除了豐富舞臺上的精彩演出,“我們正在從餐飲、文創等各個層面豐富觀眾的觀演體驗,盡可能地‘爭奪’他們停留的時間,與觀眾建立情感連結。”阿萊克斯·比爾德説。法國波爾多國家歌劇院的做法異曲同工,“我們設計了很多互動式的活動,讓觀眾不僅是被動地聽和看,更要參與作品創作的過程。”院長馬紐埃爾·翁德雷説。
聞名世界的美國卡內基音樂廳借助跨界聯動,不斷拓寬受眾外延,“我們與多家藝術機構合作,呈現了許多次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的探索之旅,同時借助藝術的紐帶,邀請大家共同審視歷史與時代的重要議題。”據音樂廳藝術與運營總經理安娜·韋伯觀察,這些主題藝術節既幫助音樂廳吸引新的人群,也憑藉獨特的設計、過硬的水準留住了一批長期的忠實觀眾,“與觀眾的長線聯繫,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我們要讓大家相信,卡內基音樂廳為他們提供的作品一定是最好的。信任讓我們有能力承擔探索的‘風險’。”
“演藝+”賦能城市 火熱也需冷思考
與更多群體和城市生活産生關聯,是當下從業者推動劇院行業持續發展的共識。拉美歌劇聯盟駐歐洲代表雅麗蕾·卡多納分享了一個藝術與社會深度互促的案例:已有25年曆史的亞馬遜歌劇節在演出季期間可以創造7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大力拉動當地餐飲、住宿等周邊行業的發展。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國內多個城市,夢廊坊國際戲劇公園總裁胡鋒談到,今年,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在廊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上演時,90%的觀眾跨城而來,“為一場戲奔赴一座城”的觀演模式以及“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代表的一站式“演藝+”多元體驗,正在改變城市商業佈局和文化生態。
如今,《搖滾莫扎特》等爆款音樂劇備受年輕觀眾喜愛。已走過72載歲月的日本四季劇團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音樂劇劇團,音樂劇製作人、四季歡歌(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翔淺分享了四季劇團的成功經驗,其中重要一點便是引入演員競爭機制,“每年,1000多人報考劇團,能最終加入的只有70到80人,同時還有50到60人被淘汰。演出不會事先公佈演員表,每個角色都配置了3到6名演員,既保證高密度的演出,也考慮人員的充分輪換和成長,這種嚴苛的培養制度讓劇團得以穩定發展。”
中國音樂劇協會會長鐘浩有同感,明星效應不是行業發展的長遠之道,“在當前階段,明星的影響力不是壞事,但粉絲經濟終究不是一個行業的基石。觀眾走進劇場不該只是為了看人,也是為了看戲,讓劇目回歸為演出市場的核心,才能真正造就中國音樂劇的經典。”
科技深度助力舞臺仍需守初心
除了在藝術創作層面發力,市場眼下的火熱要轉變為更加長遠的繁榮,離不開藝術普及的常年滴灌。幾乎所有參與論壇的藝術機構都提及了與學校、社區的密切合作,而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更大範圍的美育浸潤成為可能。2020年,國家大劇院啟動線上演出,到目前為止,260余場直播總點擊量突破60億次,歐洲歌劇聯盟的部分線上項目點擊量也超過4000萬次,對一場演出至多容納幾千名觀眾的劇院行業來説,這是堪稱壯舉的“天文數字”。在把演出資源搬至線上的過程中,4K、8K、XR等先進技術被不斷應用,劇院正在成為前沿科技落地實踐的試驗田。
同時,新技術還在深刻影響當代劇院的藝術生産,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領域便是舞美設計。論壇期間,多位嘉賓分享了大量劇目的設計思路和成功經驗,技術日新月異、變化無窮,但于優秀的舞美設計工作者而言,對藝術本身的敬畏堅守不變。國家話劇院多媒體設計胡天驥認為,多媒體應該以何種形式、尺度出現在舞臺上,在添彩還是添亂,是值得長期思考、謹慎對待的課題。
近年來參與《火車站》《五星出東方》《醒獅》等多部佳作創作的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劉科棟也以親身感受勉勵年輕人:“上學時,我就有一個強烈的觀點,好看的不見得是好的。冒險精神與深刻思辨,是我推崇的舞臺藝術的魅力所在。”本報記者 高倩 文 方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