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博物館“到上海去——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20週年特展”展現上海電影發展歷程、經典作品創作以及電影之城建設風采。 (主辦方供圖)
電影是如何來到上海並在這裡壯大的?上海電影創作了哪些精品佳作?電影如何在這個城市始終煥發生機?今天,上海電影博物館開館以來規模最大、史料最多、投入最大的展覽“到上海去——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20週年特展”正式開幕,將通過761件(套)展品回答這3個和上海電影發展與命運緊密相連的問題。記者昨天提前探展,看到了鎮館之寶之一、拍攝了《哪吒鬧海》等電影的動畫字幕攝影臺,演員劉曉慶憑藉《芙蓉鎮》收穫的金雞獎、百花獎獎盃,現場也有精心設計的場景供參觀者打卡。“作品是上海電影最寶貴的財富!”策展人阮珺告訴記者,本次展覽籌備了一年之久,希望從作品本身出發,勾勒出上海電影的面貌。
走一走復古電影街區
步入展廳,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的致敬影像及兩側紅綠相間的30項“中國影史第一”燈帶成為展覽最生動的“引言”,向觀眾展示一個多世紀以來上海電影的輝煌歷程——1897年,上海禮查飯店放映了第一部電影;1909年,國內首家製片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在上海創立;1933年,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在上海誕生;202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浪浪山小妖怪》創造了中國二維動畫的票房紀錄……
伴隨19世紀末東西方貿易的開展,上海以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現代化都市形態,為電影在中國的落地生根提供文化土壤,並持續發展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和亞洲地區最重要的電影文化中心之一。第一展廳的幾幅地圖,清晰地展示了當時上海電影的三大中心——外灘源的商務中心、虹口的消費中心以及徐匯的製片中心。其中,虹口的眾多電影院,也曾是魯迅、施蟄存等“影迷”時常光顧的休閒場所。展廳中復刻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四川路的店招,將彼時虹口電影街區的繁榮和多樣重現給觀眾。
在低頭觀展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抬頭看看頭頂的喜幛,大紅底色,繡著精美的“玉堂富貴”和“松鶴延年”吉祥圖案。阮珺介紹,喜幛由長逾四米的1926年民新影片公司開業賀禮粵繡等比例縮小而來。該粵繡是僅此一份的珍品,是上海電影行業百年繁榮的直接物證。
感知電影之城的溫度
五扇抽屜拉開了第二展區“海上華章”的序幕,一個抽屜對應一段創作時期,展現了上海電影百餘年發展進程中的五大創作高潮期。1933年3月,由夏衍、阿英、王塵無、石淩鶴、司徒慧敏5人組成“黨的電影小組”正式成立,確立了黨對電影文化事業的領導,並在1934年成立了電通影片公司。《風雲兒女》《神女》《春蠶》《桃李劫》等一批極具影響力的左翼電影,促成了中國電影的第一次創作高潮。一系列珍貴的電影連環畫、電影説明書,也在第二展區亮相。
一張樸素的書桌看似不顯眼,但在這張書桌前,著名動畫藝術家嚴定憲對著鏡子模倣猴子形態,創造了中國動畫學派扛鼎之作《大鬧天空》中的孫悟空形象。書桌背後,浪浪山的小妖怪們站立一排,邀請觀眾合影留念。這組步入式的沉浸場景,以可感知、可參與的方式敘述中國動畫學派的美學傳承和創新。
“趕場看電影”是屬於上海這座電影之城的市民生活方式。1993年,作為中國唯一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成立,此後每年,金爵獎盃都裝點著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在歷屆電影節海報陳列墻對面,展出了第二屆上影節期間佈滿影人簽名的迎賓鋼琴,承載了影迷滿滿的回憶。走進“影迷之家”,“電影之城”徽章和“小金爵”挂件等各種電影周邊,則是電影讓百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具象化呈現。
“我的娛樂只有看電影”“銀幕之上,見世界之大”“電影是夢,而我們就是造夢的人”“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來自魯迅、周瘦鵑、楊德昌、華特·迪士尼等人的“電影名言”裝點著展覽的尾聲部分,一座小小的鏡廳延展出無限的空間,就像電影帶給人們無限的想像。(記者 王筱麗 實習生 劉天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