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産教深度融合”應對産業工匠短缺

2022-02-07 15:20:1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編:陳晨

  高素質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結構性短缺是制約我國産業升級的一大瓶頸。《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重慶、四川調研發現,作為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兩地在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過程中,創新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一方面通過資金引導、搭建平臺等政策“黏合劑”破除産教融合梗阻,另一方面以産業為先導,打造聚合政、企、園、校多方資源的“職教共同體”,培養新型“産業工匠”,支撐現代産業集群加速崛起。

  政策“黏合劑”破除産教融合梗阻

  教育部、人社部等部委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技能人才缺失現象仍不容忽視。不少地方由於技能人才培養與産業脫節,儘管職業院校在校生數量不斷增長,企業卻直呼“技能人才緊缺”。

  記者近期在川渝部分地市、區縣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校企有效對接,産教深度融合,職校生“入校即在崗、畢業即就業”。其背後是依託資金引導、平臺搭建等政策“黏合劑”,構建 “引企駐校、引校入企”等機制,以産業需求為導向培養技能型人才,破除産教融合梗阻。

  在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的重慶市永川區,職教學生吳驍玲已在當地數據産業園內的重慶普天永惠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頂崗實習了大半年,她就讀于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普天大數據産業學院,畢業後將正式入職該公司。

  “我專業課的老師就來自這家企業,授課實操性強,還有各種實習,學和用不脫節,工作上手自然也快。”吳驍玲説。

  普天大數據産業學院是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和中國普天集團共同設立的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學院院長張南賓介紹,學院由校企共同投資管理,企業選派專兼職教師參與教學。自2018年創辦以來,學院開設了物聯網應用、虛擬現實應用等9個市場急需技術專業,讓校內學習和前沿實踐深度融合,廣受學生歡迎。

  普天大數據産業學院的探索是永川區實踐産教融合的一個縮影。作為西部職教基地,永川轄區內有17所大中專院校、14.4萬餘名職教學生。針對職教課程與産業需求脫節的問題,永川區採取“産業園區+龍頭企業+院校+研發機構+N個配套企業”的模式,依託龍頭企業打造職教集團,鼓勵聯盟成員單位共同設置專業、共建教學團隊、共同開發課程教材等,每年選派教師到企業挂職實踐。像普天大數據産業學院這樣的校企共建二級學院在永川有12個,開設的各類企業冠名班、訂單班多達200余個。

  與永川的“引企駐校”模式有所不同,四川宜賓市創新“引校入企”模式,由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招生就是招工,畢業就是就業”的校企共贏局面也正在形成。

  宜賓智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智慧終端産品高端精密結構件、外觀件等配套産品的企業,服務的客戶包括華為、蘋果、三星、小米等行業龍頭,去年已實現産值5.5億元。

  在宜賓三江新區的企業園區,一幢獨樓醒目地挂著四川(宜賓)智慧製造技術技能實訓基地的牌子,該基地也是宜賓職業技術學院與宜賓智威科技校企合作的成果。雙方以共建智慧製造産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形式,打造集研發、生産、培訓、服務於一體的教學工廠。

  “相當於學校將課堂搬進工廠,工廠的工程師及高級技術人才定時給學生授課,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畢業即成為熟練工,同時亦對企業文化有認識了解,有歸屬感,雙方幾乎不需要磨合期。”宜賓智威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蔣傑坦言,教學工廠的模式很受企業青睞,企業也願意在前期安心投入。

  “去年學院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5.48%,今年為95.99%。特別是工科類和適應宜賓産業需求的專業基本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四川宜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林世全説,産業發展需求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邏輯起點,校企協同的育人方式有助於加快實現“招生就是招工,畢業就是就業”的校企共贏局面。

  “職教共同體”支撐産業集群崛起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在破除産教融合梗阻的基礎上,川渝部分地區進一步圍繞産業鏈、創新鏈,聚合政、企、園、校多方資源打造“職教共同體”,推動“産城職創”融合發展,形成技能人才推動現代産業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

  以永川區為例,當地圍繞産業鏈佈局職教體系,將多方資源納入其中,探索構建“産業園區+龍頭企業+院校+研發機構+N個配套企業”的現代工匠培育體系。

  重慶智慧工程職業學院由永川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重慶西凱教育集團聯合創辦,學院建在永川高新區內,華為(永川)聯合技術創新中心建在校內,打造“大學校園+科研機構+産業園區”的融合發展共同體,培養具備産、學、研全面能力的技能人才,並借此開展前沿技術研發,助推當地數字産業集群發展。

  得益於頭部企業的技術支持,學院自成立以來已在前沿技術研發、服務區域發展等方面取得多項新突破。

  “學院充分利用華為(永川)聯合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人才、資源優勢,促進科研課題與企業創新成果高度關聯。”重慶智慧工程職業學院院長助理馬遠理介紹,近一年多來,學院已研發出智慧健康小屋、非接觸式毫米波雷達呼吸心率檢測系統、智慧農業控制系統、無源物聯網控制系統等一系列創新成果,部分已投入使用。

  在地處宜賓的中國白酒學院實驗室內,學生們正在就一項改善濃香型白酒口感的課題進行科研攻關。“我們的專業應用性很強,五糧液等大型酒企的高管是我們的校外導師,很多同學還沒畢業就已被各大酒企錄用。”學生高波説。

  由宜賓市、五糧液集團和四川理工學院聯合開辦的中國白酒學院,自成立三年多來,已為四川和全國白酒企業輸送各類技能人才2000多人。“依託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校企合作共同攻關白酒産業課題,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40余項,成果轉化項目總産值達3000多萬元,有力助推四川和全國白酒産業高品質發展。”院長庹先國説。

  除永川和宜賓外,川渝多地都涌現出積極聚合多方資源的有益探索:重慶市江津區創新重慶工商職業教育集團的辦學模式,涉及36所職業院校、80家知名企業,開創了重慶全市集團化辦學的先河;四川省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立足學生實踐課程,重裝打造了酒城文化創意美食街、瀘菜博物館、瀘州龍澗假日酒店、建國酒店等一系列校企合作生産性實訓基地,在精準實訓助力學生就業創業的同時,亦在産教融合中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系統推進新型職教體系改革

  儘管通過創新産教融合有力促進了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但川渝基層政府、企業、職業院校普遍反映,要全面破解“産業工匠”短缺難題,仍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立以産業為樞紐、以市場為導向、以多元化投資為支撐的新型職教體系,同時完善技能人才待遇保障機制,為新生代勞動力投身技能勞動營造良好環境。

  首先,促使傳統職校在課程設置、設備更新方面與當前先進製造業的技術發展相匹配。在調研中,重慶一位相關領域的基層幹部説,一些本應承擔培養適應現代産業發展、掌握先進技術技能人才的院校,課程設置仍聚焦在美發、機床操作等傳統專業,很難發揮教育對産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引領作用。

  川渝兩地職業院校相關負責人紛紛表示,要建立以産業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應根據産業發展技能人才緊缺的情況進行實時動態調整,不能只按照職校現成師資情況來招收學生。

  其次,通過稅收、補貼等方式降低企業産教融合成本,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出臺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條例,在法律層面進一步明確企業、學校、政府等相關方在産教融合發展中的責、權、利關係;推動職校和企業依託各自優勢,建設生産經營性實訓基地,激勵校企雙方在産教融合的同時實現自我發展。

  第三,多措並舉提高新生代勞動力投身技能勞動的意願。重慶金康新能源汽車招聘經理湯尚明等企業界人士反映,80、90後等新生代勞動力大多更願意投身外賣、快遞等新興服務業,未來恐加劇企業“招工難”。

  基層幹部建議,政府和學校加強對職校學生的職業引導,鼓勵學生苦鑽業務,積極參加各級技能大師賽事評比,設立相關榮譽和津補貼制度。倡導職業平等理念,匡正人們鄙薄專業技術崗位的偏見,提升技工人才待遇和權益保障水準,切實改善勞動環境,讓廣大技能勞動者既有“裏子”,又有“面子”。(經濟參考報記者 李勇、惠小勇、張桂林、劉恩黎、趙宇飛、江毅、李力可、楊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