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據悉,2022春節聯歡晚會首次大聯排上看到了華熙小鹿藝術團的身影,這群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的鄂溫克族孩子們首次參與央視春晚,也是鄂溫克傳統民族文化首次在央視春晚聯排舞臺展現。小演員們面對鏡頭毫不怯場,他們表示:“第一次上春晚,很開心”,作為傳承鄂溫克族文化的小使者,希望獨有的傳統民族文化通過他們的表演,被更多人關注。
緣起雲中 公益之光照亮前行方向
這群鄂溫克“小鹿”能參與央視春晚實屬不易,曾經舉步維艱、面臨解散的小鹿藝術團如今蓬勃發展的背後緣于華熙集團“雲中”公益項目的溫暖守護。
鄂溫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時代變遷,會説鄂溫克語言的孩子越來越少,珍貴的鄂溫克族音樂舞蹈藝術也面臨失傳。2015年,鄂溫克族歌唱家烏日娜組建了小鹿藝術團,招募本民族的孩子學習傳統舞蹈、歌曲、樂器以及鄂溫克族經典文藝作品,傳承鄂溫克民族文化。2016年,藝術團來到北京,參加華熙集團大型文化公益項目“雲中兒歌”。演出現場,孩子們純凈的歌聲獲得了現場觀眾的掌聲。演出結束後,雲中團隊才知道,孩子們一直在零下三十度的室外排練,耳朵都長了凍瘡;藝術團不僅運營艱難,招生也遇到困難,鄂溫克族傳統文化面臨無以為繼的窘迫困境。
孩子們堅持排練,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熱情感染了雲中團隊。
華熙雲中公益項目團隊及時伸出援手,為孩子們在當地租下了2層樓的培訓教室,並按照孩子們的需求裝修一新,練功房、熱水澡、服裝道具建一應俱全,讓孩子們能在溫暖、舒適的“華熙小鹿舞蹈培訓教室”學習、排練。
華熙集團董事長、“雲中”公益項目發起人趙燕與華熙小鹿藝術團成員在嶄新的華熙小鹿舞蹈培訓教室門前合影。
七年間,在華熙集團董事長、“雲中”公益項目發起人趙燕和雲中團隊地持續關注、扶持下,華熙小鹿藝術團不斷發展壯大,由最初不到20個孩子發展成為如今的超過120名學員和老師團隊,這其中90%以上是鄂溫克族,還有來自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等多民族的學員,不斷增多的小傳承人正在將珍貴傳統文化切實地傳承下去,藝術團也成為了當地促進文化傳承、加強多民族交流的紐帶。如今,“小鹿”們不僅從呼倫貝爾草原走到了北京、上海、西藏等地,還先後登上了央視、東方衛視、北京衛視的舞臺,並受邀赴日本、蒙古國演出,帶著《敖魯古雅》《多彩的鄂溫克》等系列原生態節目,向外界展示了鄂溫克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魅力。這一系列的變化也激發越來越多的當地小朋友自發學習、了解本民族的語言、藝術、文化,並引以為傲。
2022年伊始,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室外溫度達零下30度,但“華熙小鹿舞蹈培訓教室”中卻暖意融融。華熙雲中團隊再次來到這裡,為小鹿藝術團的孩子們帶來了演出服、樂器等物資。孩子們換上嶄新靚麗的鄂溫克族傳統服飾,用燦爛的笑容和真摯的新年祝福迎接來自華熙的老朋友。趙燕希望用一如既往、實實在在的支持,鼓勵這裡的孩子們堅守本民族文化傳承,並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
華熙小鹿藝術團的成員從趙燕手中接過嶄新的演出服和樂器
光的原點 緣于一場偶然的奇遇
華熙集團和鄂溫克族的緣分實則早在2009年夏天便開始了。當時,趙燕和女兒來到呼倫貝爾休假,旅途中,偶然遇到居住在內蒙古和俄羅斯交界處的鄂溫克族人,這些以放養馴鹿為生的淳樸鄉民熱情好客,用歡快的鄂溫克族歌舞招待遠方的朋友,給趙燕帶來了樸實的感動。細心的趙燕在被民族藝術深深觸動的同時也很快發現,當地的鄂溫克族人中,幾乎沒有年輕人和小孩,傳統民族文化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
傳統文化在不知不覺地逐漸消逝,如同散落的拼圖,如果不在還能補救時予以關注,大概就再難尋回。“我們能用怎樣一種形式,將鄂溫克族的傳統文化藝術以及其他散落在中國大地上、快要消失的珍貴的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的遺産,進行很好地傳承、傳播,讓更多的人知道它”是當時縈繞在趙燕心中的問題。基於此,依託華熙北京時代美術館平臺,趙燕于2011年發起雲中系列大型文化公益活動,致力於挖掘、傳承、推廣散落在中國大地上即將消失的傳統民族文化。因為受到鄂溫克族馴鹿民族文化的感染,“雲中”以草原風光風情為題材的“雲中牧歌”開啟。
可以説,雲中公益之光是從“鄂溫克”開始點亮。11年間,“雲中”足跡遍佈祖國大地,團隊深入內蒙古、廣西、西藏、四川、雲南、安徽、江西、湖北、陜西等10余個省區、50多座城市的少數民族聚集地,“雲中”系列累計投入兩億元,累計幫助了35個民族的223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從“雲中”走向國內外更廣闊的舞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本民族年輕人自發認同、傳承,是傳統民族文化發展、延續中最珍貴和有力的一束光。希望借‘雲中’系列平臺幫助像‘小鹿’們一樣的原生態文化守護者,重拾文化自信,開啟文化新生的未來之途。”趙燕相信堅持就會有收穫。
雲中系列演出現場
光的點亮 讓民族文化從“雲中”走進大眾
一束光是華熙雲中文化公益項目的初心。為支持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文化的光束聚集成光芒,雲中團隊腳步遍佈大江南北,搭建起傳統文化公益平臺,幫助他們走向更廣闊的舞臺。“雲中牧歌”舞臺上走出來的安達樂隊,由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成員組成,現在已經活躍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登上“雲中山歌”舞臺的木給帕樂隊由彝族、藏族、傈僳族和納西族四位雲南原生態歌者組成,他們純凈的嗓音、嘹亮的歌聲、飽滿的熱情讓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走向國內外廣闊的舞臺。十一年間,雲中項目累計觀展人次達到320余萬,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傳統文化,從而熱愛傳統文化。這背後,是廣大青年文化自信的體現。“民族文化是文化自信最好的名片。華熙國際願做公益路上的光源,保護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趙燕表示。
雲中系列演出現場
光的延伸 雲中一如既往助力非遺傳承
此次華熙雲中團隊還探訪了小鹿藝術團成員的家庭,藝術團成員的親朋好友聚集一堂,馬踏銀雪、舞姿飛揚。嚴寒中,卻有多彩的“暖流”。
藝術團成員親屬用鄂溫克族最高的迎賓禮儀——馬隊迎接華熙的老朋友來家中做客
鄂溫克奶幹、奶皮子、黃油、肉乾以及布裏亞特千層酥、布裏亞特包子等當地美食被熱情的鄂溫克團員們擺滿桌子。傳統民族美食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展現“舌尖上的鄂溫克”。華熙的老朋友被簇擁著,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暢聊雲中與小鹿特別的緣分。
當年的小團員已經長成翩翩少年,他們與趙燕親切交談。
這段緣分不會就此結束,站在“雲中”第二個十年的起點,未來,“雲中”公益項目將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再出發,挖掘出更多有價值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用音樂會、展覽、沉浸式體驗等形式把這些民族瑰寶展現出來,用信心與希望的傳遞,守護傳統,助力非遺文化“活下來”“火起來”,激發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趙燕説:“華熙只是一束微光,我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社會各界對民族文化關注、尊重、扶持,讓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能夠真正傳承下去。”(圖/文 張潤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