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程施工智慧化水準
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5G、新材料等新技術與建築業的融合,智慧建造的時代正在到來。應大力支持建築機器人及智慧施工設備推廣應用,推動其更好投入工程項目建設,提升工程施工智慧化水準;制定智慧建造評定標準和評定辦法,逐步完善智慧建造評定機制;加快建立與智慧建造相匹配的建築機器人和智慧施工設備標準體系,推動智慧建造大規模應用,提高建築工程的品質和施工效率,減少建築垃圾和廢棄物,減少碳排放,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楊國強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
推動水泥行業數智化綠色化轉型
當前,水泥行業面臨結構調整,通過數智化、綠色化轉型,走高品質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建議在行業內全面推廣全綠電供應新技術,加快裝配式建築等終端市場布點,構建綠色低碳産業生態鏈,實現綠色轉型。同時,以數字賦能産業升級,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傳統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建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實現從原料、産品、設備、車間、工廠到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全面融通,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王誠代表(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加快醫用同位素技術應用發展
核技術在醫療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有望在惡性腫瘤診斷治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21年,我國發佈《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核醫療産業迎來發展的春天,應按照規劃推動醫用同位素技術研發和産業發展,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立穩定自主的醫用同位素供應保障體系,實現常用醫用同位素的穩定自主供應。接下來,核技術應用要更廣泛更深入地服務國計民生,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優化産業佈局,以及針對應用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進行研發,建設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應用産業品牌。
——董保同代表(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
引導企業更好開展技術創新
高科技産業體系就像大樹,科研基礎是根系,中小企業是枝葉,“枝繁葉茂”才能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産業生態。推進科技創新,需要大力支持“從0到1”的突破,通過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為紮實開展基礎研究提供學術土壤。與此同時,進一步打通産學研用協同創新鏈條,支持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建議以中小企業為突破口,補齊從實驗室到企業的中間環節短板,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激勵力度,引導企業更好開展技術創新。
——劉忠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
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金融支持力度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引領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排頭兵”“領頭雁”。建議加快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面向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提供人才定制服務、産業鏈對接等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風險分擔和獎補機制,建立中央、省、縣三級財政聯合出資風險補償資金池,鼓勵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省級再擔保機構減免對市縣擔保機構的再擔保費,增強融資擔保機構的經營能力和服務水準。
——樊慶峰代表(深圳高新投集團副總裁)
産學研用結合積蓄髮展後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中鐵裝備堅持自主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研製了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世界首臺雙結構硬岩掘進機等拳頭産品,盾構機産銷量已連續10年位居國內第一、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一,並在異形掘進機技術等領域躋身世界領先水準。建議進一步推動産學研用結合,特別是為青年人創新提供更多支持,在提升人才品質的同時,為企業積蓄髮展後勁。
——王杜娟代表(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提高化工行業數字化管理能力
運用工業互聯網提高化工行業生産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響應處置能力,對提升行業風險管理水準、推動我國化工行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建議生態環境部門加快建立危險廢物全生命週期監控系統,應急管理部門加快推進化工園區安全監管和應急救援信息平臺建設,交通運輸部門主導建立健全危險貨物道路運輸智控平臺,各部門齊抓共管,運用數字技術,提高化工行業安全管理能力。
——歐其代表(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人民日報記者翁宇菲、徐靖、王驍波、馮華、郭雪岩、付明麗、歐陽潔、宋宇、邱超奕、葛孟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