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打造核電“標杆工程” 探訪全球裝機容量最大核電基地田灣核電站
2023-05-29 11:35:02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責編:田蜜

田灣核電7號機組穹頂球帶成功吊裝。張馳/攝

田灣核電7、8號機組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值班人員正在實時查看施工現場情況。張馳/攝

田灣核電7號機組球冠將在6月19日起吊。張馳/攝

  面朝黃海,背靠雲臺山,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的田灣核電站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沿海優良核電廠址之一,規劃建設有8台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6台已投入商業運行。5月19日上午10時39分,田灣核電7號機組穹頂球帶成功吊裝,標誌著該機組從土建施工高峰全面轉入安裝階段。

  田灣核電站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控股,是目前全球在運和在建總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7、8號機組的建設者們堅持技術創新,盡全力打造出全球核電的“標杆工程”“精品工程”。

  穹頂吊裝相當於“在鋼絲上行走”

  田灣核電7、8號機組皆採用第三代核電技術,增強了機組應對嚴重事故和超基準設計事故的能力。其核反應爐廠房為雙殼結構,穹頂吊裝分為球帶和球冠兩個部分。根據場地條件,穹頂建設採用套裝法,即在同一拼裝場地上,球冠在球帶內部進行拼裝,球帶和球冠分2次吊裝。

  “這次球帶吊裝可以説是國內穹頂吊裝難度相當大的一次。除了自重達375.5噸的球帶,還要同時吊起在球帶內已安裝好的、重達144.26噸的設備,包括16台穹頂非能動熱交換器、44件貫穿件、4台氫氣複合器等。”中國核工業華興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華興”)田灣核電項目部項目副經理裴習平告訴記者,為了保證機組運行後的安全性,本次吊裝落位後,球帶和核島廠房筒體的周長偏差不能超過2釐米,同一角度的半徑偏差不能超過1釐米,“我們使用了間隙板、徑向限位、環向限位等設備,以保證吊裝精準性。”

  在吊裝前一天,本次起吊工作的總指揮、中核機械工程有限公司2000噸履帶式起重機機長文欣向記者坦言,這次吊裝的難度是自己從事吊裝工作以來最難的一次。“最大的難度在於行走。這次起重機自身帶載710噸超起配重,需要帶載行走96.6米,是我從事吊裝工作30年以來,吊機帶載行走距離最長的一次。”這位獲得過“全國技術能手”稱號的機長告訴記者,由於場地限制,起重機的履帶到路基箱邊緣距離只有50釐米,相當於“在鋼絲上行走”。該型號起重機的正常偏差為行走20米偏離20釐米,如何在風速和球帶重力的影響下,保證起重機行走近百米的距離偏差控制在50釐米以內,是吊裝面臨的巨大考驗。

  吊裝當天,文欣在早晨6點便與同事到達起重機就位,進行全車檢查,查看油路是否漏油、電器原件是否滲漏、電路和儀錶是否正常等情況。檢查無誤後,二人登上駕駛室就位。

  7時19分,伴著一聲鳴笛,2000噸履帶式吊車用18根鋼絲繩,緩緩將穹頂球帶從地面吊至17米高,順時針旋轉17度,緩慢行走78.3米後,將球帶抬高至下口距地面50.5米的高度,逆時針旋轉180度後,行走18.3米,順時針旋轉54度,讓球帶正對核島廠房安全殼鋼襯裏筒體,將球帶緩緩放下5.9米,對齊角度後,平穩落于筒體頂部完成吊裝,總用時3小時20分鐘。

  “整個起吊過程採用了起鉤、旋轉、帶載行走、調整等一系列高精度動作,整個過程安全、有序、可控,吊裝精度控制在毫米級。”結束起吊工作後,文欣笑著告訴記者,“吊頂很成功,可以説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今天風和日麗,風速每秒不超過3米,滿足吊裝風速低於8.8米每秒的條件,2條履帶行走所需的100米地基左右高度差為0,在地面指揮的精準調度下,行走偏差不到10釐米。”

  在起重機行走過程中,地面測繪隊伍也時刻監測行走路線和地基沉降情況。“球帶上的設備對放置位置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我們預埋了精密工程式控制制網,同時在工地上佈置了4個監測點安放全站型電子測距儀,時刻關注吊裝過程中起重機的姿態、高度、旋轉等過程,與塔吊實時聯繫,並監測地基承載力和沉降程度,保證吊頂安全。”中核華興田灣核電項目部施工支持分部書記馬明明説。

  用自主研發的施工技術打造“標杆工程”

  作為國家重點能源項目,田灣核電7、8號機組施工過程中,一直將高品質作為目標和追求。各施工單位堅持技術創新,不斷探索和推廣新工法,提升工程建設質效。

  鋼襯裏是核電機組重要的保護措施,一座核電機組需要幾千塊鋼板拼裝成鋼襯裏。在傳統的施工過程中,需要熟練的核級焊工將幾萬米焊縫一點點焊接完成,做到一絲氣體也不漏。

  由於7、8號機組堆型穹頂設計要求的特殊性,中核華興在7號機組反應堆廠房鋼襯裏筒體立縫、穹頂鋼襯裏拼裝焊縫中應用了鐳射智慧跟蹤MAG焊(熔化極活性氣體保護電弧焊)技術。“筒體或弧形穹頂的鋼襯裏焊縫拼接過程比較複雜,我們自主研發出該項技術,並配套研發了帶軌道爬行機器人。”中核華興鋼結構管理部副總工程師陳小華告訴記者,與傳統的手工焊技術相比,該項技術具有焊接效率高、飛濺小、熔深大、品質穩定等優點,大大縮減了工期,也減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工程成本。

  “穹頂球帶的焊縫總長度超千米,使用機器人自動焊接了983.9米焊縫,一次性X射線拍片合格率高達99.385%,這是傳統手工焊接達不到的高品質。”陳小華介紹,以往的鐳射智慧跟蹤技術都需要依靠國外進口,在7號機組應用的這套鐳射智慧跟蹤MAG焊技術攻克了焊接防風、焊接工藝順序、焊接輔助工裝等難題,填補了鐳射智慧跟蹤MAG焊在鋼襯裏安裝仰縫位置焊接的空白,實現了國內首創、國際領先,也為該技術在後續三代核電鋼襯裏焊接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在7、8號機組的施工建設中,大量應用了機器人技術。由於核島通風系統焊接風管形式規格形式多樣、製作工序複雜、焊接工程量大,為提質增效,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連雲港項目部與中核設計焊接研究所共同研製了全系列風管預製自動焊機器人工作站。該工作站主要由3套焊接機器人焊接系統、5套焊接工裝及配套鐳射視覺跟蹤系統構成,可開展不同種類的自動焊接作業。機器人還首次採用一套焊接系統搭配兩套工裝夾具使用,可同時兩側錯峰開展焊接作業,進一步提高焊接效率。“焊接過程穩定、品質可靠,效率較手工焊工藝提高了3倍。”該工作站有關負責同志説。

  此外,在施工過程中,還優化了風管預製流水線等工藝,採用模組化施工技術,有效節省了反應堆廠房關鍵路徑工期,通過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模擬施工現場,提前發現和解決施工可能存在的問題,大大提升了施工質效。

  建設安全高效可持續的核電機組

  安全穩定運行是核電發展的關鍵。田灣核電7、8號機組建設團隊始終堅持“安全第一、品質第一”,致力於建設安全高效可持續的核電機組。

  在建設工地上,記者看到不少設備上貼有二維碼。“為了實現安全風險辨識、隱患排查治理精細化管控,負責田灣核電建設和運營的江蘇核電有限公司開發了工程安全雙重預防信息化系統和手機APP。安全員可以用手機掃描項目建設現場安全隱患點或設備設施上張貼的二維碼,根據系統內顯示的定制化排查表單,對應條款逐一檢查,發起線上整改流程後,便可完成排查。”田灣核電站7、8號機組安全員宋佳介紹,截至目前,項目共建立包含230多項具體風險對象、3000多條具體管控措施的信息化數據庫,制定了各類標準化隱患排查電子錶單400多張。

  由於施工現場有多家建設單位參與,為了提高工地管理效率,江蘇核電還開發出田灣核電站7、8號機組智慧工地管理平臺。“這是中核集團核電項目首個智慧工地施工建設全週期、全方位的大數據庫。用無人機航拍工地現場後,採用5G高速通信技術、AI視頻智慧分析技術、三維融合定位技術、高清視頻監控和雲存儲技術等一系列科技手段,製作出三維設計圖,實現對工地的實時監管。”江蘇核電副總工程師龐躍武説。

  進入施工現場作業的人員佩戴的安全帽以及車輛上都安裝了晶片,智慧工地借助5G網絡、北斗導航系統等技術,通過晶片了解現場施工人員和車輛的位置、詳細身份、歷史軌跡等信息。“可以與工地現場攝像頭實時連接,查看施工現場作業的人數,還能根據工地現場環境監測設備上傳到平臺的空氣溫濕度、有毒有害氣體等數據,隨時跟進施工作業情況。”龐躍武説。

  智慧工地將施工現場劃分出79個安全網格化區域,配備安全網格化負責人。“通過各個網格內顯示的基本信息,智慧工地管理人員可以在系統發出預警時,快速找到相應施工責任方,提高工作協同效率。”江蘇核電安全工程師彭劍鋒告訴記者,施工現場還佈置了86台監控設備,根據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演算法,可以抓拍未規範佩戴安全帽、抽煙等7種違章行為,現場的廣播會自動提醒違章人員,並通過短信的形式將人員違章、施工隱患等信息發送至安全網格化負責人的手機上,同時智慧工地的後臺也會記錄這些信息。

  “智慧工地還能彌補人員現場檢查的缺漏。”彭劍鋒介紹,2021年7月14日,連雲港遭遇強降雨,智慧工地指揮中心值班人員根據現場監控攝像頭傳來的畫面發現,有施工人員躲進了工地的某個洞內避雨,此時洞口水位快速漲高並向洞內倒灌。由於處置及時,10多名人員全部安全撤離,避免了淹溺險情的發生。

  “安全是最大的品牌。”江蘇核電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正在建設的7、8號機組和已經投入運行的6台機組安全生産形勢總體良好,綜合歷年檢測結果,安全、品質、環保指標全面受控,核電站運行以來對周圍環境未産生可察覺的影響。

  據悉,田灣核電1至6號機組累計安全發電超過3700億千瓦時,可供超過1億戶中國家庭使用1.5年,減排效益相當於新增種植超過10.2萬公頃綠色森林。7、8號機組建成後,基地裝機總量將超900萬千瓦,每年可提供清潔電力超過700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740萬噸,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發揮重要作用。(記者 張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