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動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有望實現擴容升級和新一輪規模增長。從目前的進度來看,建材、有色兩個行業或成為第二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而石化和化工行業相關準備工作也在加快推進,大約有2300家石化和化工企業符合納入條件。業內預計,按照目前的碳價水準,到碳達峰的2030年,全國碳市場累計交易額有望達到1000億元。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價格發現機製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準得到有效提高,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修訂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和技術規範,切實抓好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日前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指出,根據目前的交易量測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換手率在3%左右。與歐盟碳市場相比,中國全國碳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市場活躍程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為提升市場活躍度,進一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和交易主體範圍是當務之急。“2022年全國碳市場有望實現交易主體擴容和新一輪規模增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是碳排放的重點行業。目前這些行業具備進入碳市場的良好基礎和前期準備,有望較快被納入全國碳市場。
據了解,2021年生態環境部已分別委託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開展建材、有色金屬、鋼鐵行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工作。
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相關準備工作也在加快推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下稱“石化聯合會”)産業發展部副主任李永亮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按照生態環境部設定的標準,目前看大約有2300家石化和化工企業符合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條件。據透露,受相關部門委託,石化聯合會正在開展石化和化工行業碳配額分配方案、全國碳市場運行測試方案等的研究工作。
《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會逐步完成除發電行業外的其他七個重點能耗行業(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的納入。預計完成八大行業覆蓋之後,全國碳市場的配額總量有可能會從目前的45億噸擴容到70億噸,覆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左右。按照目前的碳價水準,到碳達峰的2030年,累計交易額有望達到1000億元。
在覆蓋行業擴容升級的同時,未來全國碳市場還將增加市場參與主體,豐富交易産品,完善制度規則,強化和其他減污降碳政策措施的協同性。
要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加快制定出臺相關規劃、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組織實施好“碳達峰十大行動”,加強政策銜接。各地區各部門要有全局觀念,科學把握碳達峰節奏,明確責任主體、工作任務、完成時間,穩妥有序推進。第二,推動能源革命。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要堅決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尤其是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有序減量替代,大力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要夯實國內能源生産基礎,保障煤炭供應安全,保持原油、天然氣産能穩定增長,加強煤氣油儲備能力建設,推進先進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要推動能源技術與現代信息、新材料和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産和消費新模式。要加快發展有規模有效益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新能源,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第三,推進産業優化升級。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機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産業深度融合,建設綠色製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綠色低碳産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要嚴把新上項目的碳排放關,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盲目發展。要下大氣力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産業優化升級,加快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要加大垃圾資源化利用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能源資源浪費。要統籌推進低碳交通體系建設,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品質。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鞏固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綠色低碳消費,鼓勵綠色出行,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範創建,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第四,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要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加快創新成果轉化。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等學校加快相關學科建設。第五,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要進一步完善能耗“雙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要健全“雙碳”標準,構建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能源“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要健全法律法規,完善財稅、價格、投資、金融政策。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完善碳定價機制,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電力交易銜接協調。第六,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更加積極姿態參與全球氣候談判議程和國際規則制定,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習近平強調,要加強黨對“雙碳”工作的領導,加強統籌協調,嚴格監督考核,推動形成工作合力。要實行黨政同責,壓實各方責任,將“雙碳”工作相關指標納入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加強指標約束。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對“雙碳”基礎知識、實現路徑和工作要求的學習,做到真學、真懂、真會、真用。要把“雙碳”工作作為幹部教育培訓體系重要內容,增強各級領導幹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經濟參考報記者 王璐)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