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在擘畫金融強國藍圖中,對壯大債券市場作出明確部署。五年間,我國債券市場取得了跨越式發展——規模上,託管餘額超192萬億元,市場規模穩居世界第二;品種上,産品創新持續突破,已構建起服務國家戰略、惠及多元主體的多層次産品矩陣;風控上,交易所債市違約率低位運行,地方債務風險穩步化解,為市場健康築牢屏障;互聯互通上,境外機構持債約4萬億元、入市達1170家,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顯著提升……
展望新征程,我國債券市場將在産品創新上精耕細作,圍繞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領域打造專項金融工具,讓金融活水精準澆灌新質生産力;在對外開放上蹄疾步穩,優化境外投資者服務體系,提升人民幣債券的國際吸引力,助力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在風險防控上築牢屏障,健全市場化違約處置機制,守護市場平穩運行,為建設金融強國、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築牢堅實的“債市基石”。
四維聚力築根基 債市實現量增質躍
“十四五”期間,我國債券市場在規模擴張、品種創新、風險防控、市場聯通四大維度協同發力,實現從量的增長到質的躍升。
在“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指引下,債市體量實現突破。截至2025年8月末,中國債券市場託管餘額超192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逾60%。其中2024年單年發行規模達79.62萬億元。
圍繞“豐富債券品種”的要求,産品創新持續推進。2025年5月份,債市“科技板”正式推出,專門服務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需求,為關鍵領域注入精準金融動力;公募REITs(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加速擴容,覆蓋倉儲物流、保障性住房、産業園區等場景,盤活存量資産超千億元;資産證券化産品持續創新,數據資産ABS(資産證券化)、知識産權ABS等品種不斷涌現,民企資産擔保債券、轉型債券等逐步推廣,全方位匹配企業多元化融資訴求。
踐行“健全債券市場違約處置機制”要求,風險防控體系持續築牢。通過市場化、法治化違約處置機制,交易所市場債券違約率長期保持在1%左右的低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穩步化解,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融資平臺實現退出,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債券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築牢安全屏障。
落實穩妥推進金融領域開放部署,債市內外聯通機制持續完善、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8月末,80個國家和地區的1170家境外機構入市,持債規模約4萬億元(較“債券通”開通前增長近4倍);中國債券全面納入彭博巴克萊、摩根大通、富時羅素三大國際指數,在富時羅素全球國債指數中佔比升至全球第二;截至2025年8月末,互換通累計成交1.5萬多筆,累計成交名義本金約8.2萬億元,成交規模較上線初期增長了9倍多。
對於“十四五”期間我國債市的跨越式發展,中證鵬元研發部高級研究員李席豐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大核心因素形成關鍵支撐:其一,經濟基本面提供堅實基礎,直接帶動債券發行規模穩步擴張;其二,金融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市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準入制度逐步優化,精準匹配不同領域投融資需求;其三,政策端給予強力保障,一方面大力支持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發展,另一方面持續完善信用風險防控與違約處置機制,為市場平穩運行築牢制度屏障,多重合力共同推動債市實現量質雙升。
內外賦能雙驅動 金融實體同頻共振
“十四五”期間,我國債券市場通過“對內支撐實體、對外助力開放”的雙向維度釋放關鍵價值——對內以精準融資滴灌實體經濟,對外以開放姿態提升金融話語權,成為穩定經濟大盤、築牢金融體系、助推金融強國建設的核心“壓艙石”。
在對內支撐維度,“十四五”期間我國債市形成“宏觀政策傳導—微觀實體賦能”的閉環支撐體系,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全方位金融保障。
一方面,債市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核心場域,192萬億元的債市規模為貨幣政策精準落地提供廣闊空間。依託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交易,央行可靈活調節流動性,無論是降準降息後的資金傳導,還是結構性工具的定向支持,均能通過債市高效觸達實體經濟,構建“精準滴灌”的政策傳導機制,為宏觀經濟平穩運行保駕護航。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于麗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債券市場在價格型貨幣政策傳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政策利率調整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和部分債券市場投資者的融資成本,因此債券市場利率隨之調整,進而影響債券投融資行為,再傳導至實體經濟;其次,由於債券市場流動性較好,政策利率調整後,債券市場先於信貸市場隨政策利率變化,並通過債券和信貸的“比價效應”將政策利率變化傳導到貸款利率,發達的債券市場有助於提高政策利率到貸款利率的傳導效率。
另一方面,貨幣政策的高效傳導,最終落腳于對實體經濟的精準賦能。“十四五”期間,我國債市持續釋放直接融資效能,通過創新産品體系為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實體企業提供適配的融資方案。
在對外助力維度,“十四五”期間,我國債市以制度型開放為導向,構建起多層次互聯互通體系。“債券通”“北向通”與“南向通”形成雙向開放閉環,成為境內資金全球配置的重要通道;“互換通”持續優化運行機制,將每日凈限額提升至450億元,為境外投資者提供高效利率風險管理工具。同時,通過在中國香港推出離岸人民幣國債、推進國債期貨上市等舉措,既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又夯實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基礎。這種“制度接軌—生態完善—資本集聚”的開放路徑,不僅讓我國債市成為全球資産配置的重要選項,更為金融強國建設拓寬國際維度。
大公國際首席宏觀分析師劉祥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互換通”擴容和境外機構回購權限擴大,顯著提升了國際投資者參與我國債市的深度與便利性,增強了人民幣資産的吸引力和國際認可度,鞏固我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同時,債市作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其質效提升能夠更好地引導全球資本配置人民幣資産,增強我國在全球金融市場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從而加快金融強國建設步伐,提升國際金融治理影響力。
錨定新程謀突破 債市揚帆再啟程
“十四五”期間,我國債券市場以規模擴張實現量級突破、以品種創新覆蓋多元需求、以風控升級築牢安全屏障、以開放深化提升國際吸引力,為金融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未來,我國債券市場需在鞏固既有成果的基礎上,圍繞産品創新、風險防控、開放深化三大核心維度持續發力,以更高品質的發展姿態,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升金融國際競爭力注入新動能。
首先,從産品端發力,精準對接國家戰略與實體需求。李席豐認為,需優化債券品種結構,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收益債券市場、降低科創企業發債門檻;另一方面豐富綠色債券與資産證券化産品,讓金融活水更精準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領域。于麗峰表示,需創新增信工具類型,針對民企和科創企業融資痛點提供適配方案,同時鼓勵信用評級機構推出差異化服務,破解低評級企業融資難題。
其次,優化投資者結構、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在劉祥東看來,需健全違約處置體系,完善違約處置的法律框架,豐富市場化處置工具,鼓勵違約債券轉讓、折價回購及債轉股多元化解方式,提升資産回收率,強化信息披露和投資者保護,增強風險定價能力。同時,重點發展標準化信用違約互換産品,放寬保險、理財等機構準入,完善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以降低交易對手風險,增強信用風險定價與轉移能力。
最後,制度型開放是核心方向。于麗峰表示,需推動國內債券市場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提高人民幣債券在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融資佔比,同時做好跨境資金流動監管,防範風險跨境傳染。李席豐則提到,可通過“債券通”等機制持續加強跨境合作,讓我國債市在全球資産配置中發揮更重要作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産品體系向更精準服務國家戰略邁進、風險防控向更市場化法治化升級、開放水準向更深層次制度接軌,我國債券市場必將進一步釋放“橋梁紐帶”效能,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持續金融動能,也為人民幣國際化與金融強國建設夯實根基。(證券日報 記者 田鵬)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