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桂”折一枝動京華 ——廣西優秀舞臺藝術劇目晉京展演活動綜述
2020-11-16 09:43:44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唐志強責編:趙瀅溪

  演繹傳統經典,盛放桂韻華彩。

  10月17日至11月11日,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旅廳舉辦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西優秀舞臺藝術劇目晉京展演活動在北京上演。我區重點組織創作的5部舞臺藝術作品——歌劇《血色湘江》、彩調劇《新劉三姐》、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和壯劇《我家住在銅鼓嶺》《第一書記》,分別在國家大劇院和二七劇場相繼亮相,得到中央部委領導和業內專家學者,以及各界觀眾的高度評價。5部作品均立意高遠又異彩紛呈,在展演中叫好又叫座,不少戲迷票友意猶未盡之餘,甚至自發組團“二刷”。

  其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國文藝報道》、央廣《文藝之聲》、北京衛視《北京您早》等知名欄目先後對晉京展演的廣西優秀舞臺藝術劇目進行關注報道。截至11月15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日報等來自中央和北京的22家媒體已刊播活動相關報道140余篇(次),新浪、百度、騰訊、今日頭條等商業網站積極轉載相關報道,點擊量逾7500萬,掀起一股“廣西戲劇熱”。

  精益求精演繹紅色史詩

  “要問忠魂去何處,湘江水畔有青山。”11月10日、11日,以紅軍長征途中最悲壯的一戰——湘江戰役為創作背景的史詩級原創歌劇《血色湘江》,作為廣西優秀舞臺藝術劇目晉京展演活動的收官之作,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連演兩場。

  燈光明滅處,不少觀眾淚光瑩瑩;劇終散場時,掌聲喝彩經久不息。

  “昨夜《血色湘江》,不覺熱淚盈眶。觸摸信仰溫度,斧頭鐮刀發燙。上線又聞書聲,猶如號角嗚咽。湘江流淌忠魂,軍中也有書生。湘江流淌忠魂,紅軍戰士永生。湘江流淌忠魂,血色化作晨曦。湘江流淌忠魂,後來必有傳承!”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一夜難眠,賦詩表達激動之情。

  “劇中重點歌頌的是紅軍指戰員的堅定信仰、鬥爭精神,大局意識和紀律觀念,這是人民軍隊最本質的特徵。劇中通過生動情節將這些內容呈現出來,直擊人心,讓人淚目。”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所正師職研究員陳力感慨説,“《血色湘江》的創作和成功演出很有意義,是弘揚長征精神、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在中央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廖向紅看來,《血色湘江》是一部有溫度、有高度、有厚度、有筋骨的史詩力作,質感十足。“整部戲較好地捕捉了人物精神氣質,從主要演員到整個合唱團隊的造型、唱腔、表演,都時刻體現著紅軍戰士勇於犧牲、勇於戰鬥,以血肉之軀鑄就銅墻鐵壁的不屈意志。這種極富張力的特質,很容易把觀眾拉進恢宏的戰爭場景並沉浸其中。”

  “《血色湘江》既大氣磅薄,又細膩深沉,讓人忍不住沉浸其中。”觀眾張莉莉眼含熱淚看完演出:“正因為有革命先輩浴血奮戰、視死如歸,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永遠緬懷他們。”

  此次兩場演出分別由A、B兩組演員主演。在10日晚舉行的《血色湘江》媒體見面會上,總導演陳蔚認為,由廣西本土演員王良、于添琪、馮衝、莊政、楊春梅等人組成的B組陣容同樣頗具實力。“地方演員達不到要求,是不能登上國家大劇院的。”陳蔚希望,《血色湘江》能在八桂大地上常演常新,為廣西培養出更多的優秀青年聲樂演員。

  廣西演藝集團演員王良在A、B兩組中分飾程林、陳湘。“在導演團隊嚴格專業創排指導和A組主演們毫無保留的業務交流下,我們迅速成長。”王良説,排演過程中,他們進行了大量的體能、形體以及軍事訓練,確保以最好的狀態演繹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把那些為了信仰流血犧牲的紅軍將士的忠勇精神傳達給觀眾,也讓這部戲更具感染力。

  巍巍青山不老,滔滔湘江奔流。不少國家級媒體記者對《血色湘江》也好評如潮。人民日報記者王玨、光明日報記者王麗媛等人表示,觀影過程中有幾次忍不住掉眼淚,沒想到主旋律戲劇也可以排得如此引人入勝。中國藝術報記者怡夢説,劇目塑造的紅軍指戰員人物形象,在奔赴一場幾乎已知死亡的戰役中,儘管不斷受挫,卻始終“相信黨中央”,這種表層和深層的反差形成的張力令人印象深刻。

  長征,永遠在路上。初心,指引我們在新時代奮勇前進。

  守正創新唱響古調新韻

  舞臺上,“劉三姐”踩著平衡車穿梭自如,鄉親們通過電商把山貨賣出大山,小夥子們彈著吉他唱著情歌……在傳承廣西“劉三姐”文化的基礎上,廣西戲劇院創作排演的彩調劇《新劉三姐》以新主題、新語境、新人物、新演繹、新舞台塑造了新時代“劉三姐”形象,講述廣西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新時代故事,讓古調唱出了新韻味。

  “過去的劉三姐講述的是純真的愛情故事和階級鬥爭,《新劉三姐》講述的是人們在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的矛盾與衝突。”《新劉三姐》總導演宮曉冬介紹,在該劇中,人物的追求是新的,人物的生存狀態是新的,整個戲劇的情境也是新的,展現了新時代壯鄉的新風貌。

  “這是廣西推動‘劉三姐’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次藝術探索和實踐,體現了廣西廣大文藝工作者不忘初心的使命擔當。”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介紹,《新劉三姐》于2019年9月首演,一年多來多次修改提升,劇情、音樂、舞臺呈現等要素更飽滿豐富。在京上演後,受到了業內專家以及廣大觀眾的充分肯定。

  “《新劉三姐》語言美、音樂美、風物美、人性美。濃郁的廣西壯族風情和鮮明的時代精神氣質、八桂山水的朦朧和民族服裝的色彩旖旎,渾然一體。”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評價説,“載歌載舞,散發著令人愉悅的氣息,充分展現了以新一代‘劉三姐’為代表的廣西各族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看來,彩調劇《新劉三姐》既有經典為根,又有現實之源。他表示,《新劉三姐》通過劇中的故事與人物告訴我們,充滿濃郁詩意的山鄉風情,其實就擁有我們所嚮往的“遠方”所有內涵。這樣的表達也恰好寄寓著當代農村、山區脫貧致富的道路選擇,是具有説服力的。

  “創新有根、創新有本、創新有源,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生命活力。”文旅部藝術司一級巡視員呂育忠觀劇後感慨,“劇目對‘劉三姐’文化基因強大的生命活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進行了全新的演繹,應該説是一次固本開源的重構藝術實踐。”

  《劇本》雜誌副主編武丹丹評價《新劉三姐》:“用民歌體來吟唱現代生活,實現了現實生活的現實表達和詩性的浪漫歌唱之間的和諧。同時,這部作品具有一定哲理性,延續了民歌所蘊含哲理的傳統。”

  “形神兼備,意境深遠,既是敬畏經典、傳承經典的需要,同時也是經典在新時代與時俱進繼續發揮經典的美育功能的需要。”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新劉三姐》是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賦予時代特色進行的守正創新、培根鑄魂,“它不僅具有廣西意義,還具有全國意義。”

  講好精準扶貧廣西故事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扶貧路上》《我家住在銅鼓嶺》《第一書記》等3部優秀扶貧題材劇目,以藝術的形式生動展現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西脫貧攻堅取得的新成就,反映廣西各族兒女逐夢小康的自信與豪情。

  作為黃文秀的母校,10月17日,北京師範大學組織了200余名師生代表到場觀看《扶貧路上》,“時代楷模”黃文秀這一人物形象所綻放的青春力量和優秀品格深深地打動了在場師生。

  北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馬雪梅説,黃文秀用一顆赤誠之心帶領群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用自己的行動和生命詮釋了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生命科學學院學生譚孟雨表示,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些代表時代精神的人,青年一代應該勇擔責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脫貧攻堅題材的舞臺藝術劇目,故事的主旨不言而喻。如何把看似“千篇一律”的故事講得更加吸引人?縱觀這3部優秀扶貧題材劇目,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創新、時尚、勵志,故事情節飽滿,演繹風格唯美,這些特質都得到業內專家的充分肯定。

  戲曲理論家、評論家薛若琳認為,廣西此次晉京展演,一口氣拿出3部風格迥異又各具特色的扶貧題材劇目,説明廣西文藝界下了大功夫創作打磨。“這幾部戲都深刻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論述精神,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尤其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薛若琳認為,幾部戲用不同方式、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廣西各族人民在黨領導下開展的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鬥爭,為舞臺藝術劇目百花園增添了絢麗光彩。

  “《我家住在銅鼓嶺》擺脫了扶貧題材戲劇的尋常套路,強調了在脫貧致富的同時更應重視對傳統文化和民族遺産的保護,這個角度又新穎又有意義。”戲劇評論家姜志濤表示,銅鼓是廣西真實的文化遺産,代表了廣西民間藝術,劇中擂鼓的場面非常壯觀,很有儀式感,把銅鼓的氣勢表現得淋漓極致,也讓劇目更富張力。

  “脫貧攻堅鬥爭中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鄭雷説,他曾多次受邀觀看廣西優秀劇目展演活動,感覺劇目品質漸入佳境。“廣西藝術創作有一種開放性的情懷,《第一書記》《我家住在銅鼓嶺》中,手機、微信、網絡等都介入劇情,讓劇目更具時代特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提出了明確要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要負責人表示,我區將切實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增強“四力”,推出更多抒寫偉大時代、反映偉大實踐,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勠力同心賡續八桂漓水文脈,砥礪前行釋演中華戲劇風采。(廣西日報記者 王春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