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廣西為中國消除貧困助力添彩
2021-02-25 11:30:21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唐穎倩責編:趙瀅溪

  本報記者 韋繼川

  政府救濟—扶貧開發—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數十年間,這四組熱詞的轉換,準確而精彩地書寫了壯鄉兒女在黨和政府堅強領導下,戰天鬥地的雄偉詩篇。

  聆聽紅土地上為減貧而奮進的跫音,可歌可泣;屢屢刷新的減貧戰果,為中國消除貧困助力添彩。

  解決溫飽 步履艱難

  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和特困地區于一身的廣西,曾經貧困、落後糾結在一起。

  群眾缺錢、缺糧非常嚴重,國家撥發救濟一直沒有間斷。據了解,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90年代,很多貧困地區還得通過政府救濟來解決溫飽問題。以1984年為例,全區就有50個縣吃“補貼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71.23元;年人均口糧269公斤,其中180公斤以下佔15.8%。當時,43個縣(自治縣、市)被自治區確定為“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的具體支援對象。

  “還在生産隊時,我們的生活比較艱辛。分田分地到戶後,種田有收穫,完成國家的,交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鵬洞村龍屏莊農民鐘採賢回憶,當時隊裏每人大約能分到9.2分責任田和三四分坡地。利用分到的田地,他開始種植黃麻、甘蔗、花生等經濟作物,經濟收入比原來翻一番。

  而在廣西首先探索包産到戶或類似包産到戶辦法的都安、宜山(現宜州)、環江3縣(自治縣),境況卻不太一樣。

  “飯是能吃飽了,但手上沒有錢。”都安瑤族自治縣三隻羊鄉花周村村民袁福袍回憶,每人一畝多的耕地,土層很薄,缺肥,只能種玉米、紅薯、黃豆等産量很低的農作物。還有每人十幾畝荒地,幾乎全是石頭,無法耕作。

  縱觀廣西,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但深處石漠化片區的貧困地區,山地佔地面積高達87.87%,人多地少,耕地品質差,生産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當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很大一部分只能依靠政府救濟。

  “當地幹部給貧困群眾送棉被、衣服,送錢,人剛離開村,有的村民就拿去換酒喝或買魚買肉回來打牙祭。過段時間,又恢復原來的窮樣子。”2006年底,記者在淩雲縣採訪時,當地一位扶貧幹部曾訴苦道。

  “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狀況。”幹了30多年扶貧工作,如今已退休的自治區扶貧辦幹部覃延學坦言,最初,廣西在扶貧形式上仍未擺脫“救濟”的做法。

  扶貧開發 點面開花

  摸著石頭過河,不斷累積減貧經驗。

  “扶貧”兩字,于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人們視野,廣西的減貧工作從單純救濟轉向經濟開發。自治區設立了扶貧開發專門機構和專項資金,增加人、財、物投入,實行開髮式扶貧,利用以工代賑的物資、資金幫助貧困地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在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過程中,廣西進一步強化措施,調整思路,用倒計時的方式,動員全社會力量將307個貧困鄉鎮、1012個特困村作為重點扶持區域,用7年左右的時間,到2000年基本解決全區8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自治區黨委、政府帶領全區廣大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扶貧壯歌——

  道路通,産業興,有水喝,住瓦房,貧困群眾感覺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從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到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以解決貧困地區(含邊境地區)飲水難、行路難、住房難和用電難等基礎設施落後狀況為目標的大會戰接二連三,捷報頻傳。

  進入21世紀,扶貧攻堅提升了“脫貧”的成色。廣西把扶貧重點區域從貧困縣深化到貧困村,以貧困村規劃為基礎,以産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重點,健全、完善和規範扶貧資金、項目管理制度,縱深推進扶貧開發。

  2012年的春天,新一輪扶貧開發的號角在八桂大地吹響。壯鄉兒女以連片特困地區和貧困村為主戰場,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儘快實現脫貧致富為首要任務,堅持政府主導,堅持開髮式扶貧,堅持統籌發展,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共同推進,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聚焦精準 攻城拔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中國的扶貧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理念,為新時期中國扶貧工作指明方向,從此全國開啟轟轟烈烈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

  “精準”關乎脫貧攻堅成敗。

  “十三五”以來,廣西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問題,始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15年底至2016年初,“史上最嚴”的精準識別在全區拉開,廣西在全國率先開展動態調整工作,一支1.7萬人的五級扶貧信息員隊伍活躍于田間地頭,對建檔立卡數據品質核實核準、信息常態化更新。

  找準“病根”,開對“藥方”拔“窮根”。廣西鎖定6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靶向深度極度貧困,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匯聚起攻堅克難的磅薄力量。

  滾石上山,爬坡過坎。37位省級領導每人聯繫一個貧困縣、一個貧困村,一定6年,直至脫貧;9112家區內單位定點幫扶5379個貧困村;2016年以來,累計選派駐縣工作隊隊長222名、駐鄉鎮分隊長2310名、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10379名、駐村工作隊員60881名。

  編制廣西“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和整村推進、特色産業發展、片區扶貧攻堅、革命老區精準扶貧、金融扶貧等5個扶貧專項規劃,並結合自治區政府出臺的20個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構建起精準幫扶到村到戶的“1+20”扶貧政策體系。

  緊緊圍繞解決涉及民生的“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突出問題,廣西打響了“四大戰役”,同時繼續打好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粵桂扶貧協作“五場硬仗”,進一步夯實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

  2017年5月,廣西在全國率先出臺一套管理辦法,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5000個貧困村(2018年增加至5379個)、54個貧困縣的信息數據進行及時採集更新,通過建立精準扶貧臺賬,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

  始終在“精準”上做文章,2018年,龍州成為全區第一個脫貧摘帽的國定貧困縣。

  一系列的精準扶貧“組合拳”立竿見影,脫貧攻堅實現連戰連捷。

  風雨過後終見彩虹。2020年11月20日,全區54個貧困縣“清零”,廣西脫貧攻堅取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為了鄉村的全面振興,壯鄉兒女始終奮鬥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