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一粒小黑豆走過300多年
2024-05-27 11:18:47來源:廣西日報編輯:林姍婷責編:劉洋

  原標題一粒小黑豆走過300多年

  ——黃姚豆豉緣何煥發新生

一粒小黑豆走過300多年

  近日,工人正在晾曬豆豉。 玉桂賢/攝

  黃姚豆豉的生産歷史悠久,清乾隆二十四年(西元1759年)修纂的《昭平縣誌》記載:“豆豉為黃姚特産,遠近馳名,他處制者遠不及。”如今,黃姚豆豉仍然沿襲傳統的生産工藝和生産流程,保持了傳統的品質和風味。2008年,其傳統加工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黃姚豆豉獲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

  巔峰時期,黃姚豆豉年産量一度超過1000噸。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不斷變化,黃姚小黑豆的種植面積和畝産量逐年下降,黃姚豆豉面臨原料短缺的危機;加之傳統加工技藝繁瑣複雜,勞動量大,非遺傳承也面臨斷代危機。到2015年,黃姚傳統的豆豉作坊僅剩7家,年産量不足300噸。

  近年來,昭平縣高度重視黃姚豆豉産業高品質發展工作,通過科技創新、生産製造等環節的引導、扶持,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找到解決産業發展難題的辦法。2024年,“黃姚豆豉産業高品質發展”獲評為鄉村振興賦能計劃産業振興典型案例。

  A 如何解決原料緊缺難題?

  提純復壯黃姚小黑豆

  5月中旬,在昭平縣黃姚鎮白山村,地裏的豆苗已長到半米高,開出了淡紫色的花。“這是我們黃姚本土的小黑豆,前幾日,接連大雨,擔心豆苗長勢,我趕緊過來看看。”謝茂成告訴記者。

  謝茂成是昭平縣農業農村局的高級農藝師,也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昭平團成員。白山村的黑豆種植示範基地,他是技術負責人之一。“雨水多,雜草瘋長,要及時除草了。”在基地裏,謝茂成對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倫説,“聽我的,除完草之後,再施上葉面肥,今年的收成至少漲25%。”

  特色産業的發展基於地方資源稟賦,黃姚豆豉産業的發展離不開原料的供應,李永倫對此深信不疑。近年來,他在白山村周邊流轉撂荒土地,種植黑豆面積超過了200畝。這份底氣,來自於黃姚小黑豆提純復壯與高産技術的落地。

  “黃姚小黑豆一莢才有兩粒豆,以前畝産量僅100公斤上下。品種提純後,大家也掌握了催花保莢等高産技術,畝産量大幅提升,最高可達350公斤,村民種植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李永倫説。

  黃姚小黑豆屬於異花授粉品種,多年來由於種植複雜性,它的優良特性在慢慢退化,抗病力和畝産量也在逐年下降,必須及時提純復壯。謝茂成告訴記者:“我們在田裏選擇表現較好的植株,進行相對隔離,避免授粉期受到干擾,經過數次這樣的選育,保持住了品種的優良特性。”

  根據《昭平縣黃姚豆豉全産業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該縣還在黃姚鎮界塘、楊村、岩頭、中洞、篁竹等村建設了9個小黑豆繁育基地、黑豆種植基地,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種植黃姚小黑豆。

  去年,昭平縣種植黃姚小黑豆面積約3500畝,申報政策補助經營主體501個,補助資金近190萬元,聯農帶農1450戶,黃姚豆豉原料緊缺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B 如何解決技藝傳承問題?

  加強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選豆完成後,我們將選好的黑豆倒入這只叫甑的木桶內。”在楊晉記黃姚豆豉非遺傳承基地,負責人邱曉鋒告訴記者,在這木桶裏,共蒸兩次,第一次直接蒸,第二次注水蒸,然後就倒出晾涼。”

  隨後,黑豆被送進發酵房。經過8天的發酵之後,還要進行洗霉、壓白、晾曬等一系列工序,才最終成為成品幹豆豉。“傳統工技藝繁瑣複雜,勞動量大。比如洗霉前,我們要先搓霉,一個簸箕盛10多公斤黑豆,沒有一定的臂力是沒有辦法堅持下去的。”邱曉鋒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昭平縣聯合高校、科研所組建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進行加工工藝創新、新産品開發等研究,提升黃姚豆豉産業整體科技含量及新産品研發能力。

  在黃姚鎮篁竹村,楊晉記利用老糧所建成了一座科技小院,打算建設3條黃姚豆豉全自動生産線。

  “這是我們第一條生産線,半機械化,簡而言之是用機械來輔助傳統工藝流程,每年可加工黑豆150噸。”邱曉鋒介紹,這條生産線破解了傳統生産受限于氣候和節氣的難題。通過生産線可控數據的抽取,為黃姚豆豉現代化加工提供了數據支撐。

  另外,在這座科技小院,年産量超過300萬瓶的自動化即食型黃姚豆豉生産線已經安裝完畢,待定制的生産設備安裝調試後,即可生産。

  目前,黃姚豆豉年産量可達600噸,加工産值約1500萬元。僅在黃姚古鎮景區內,就有77家黃姚豆豉銷售門店。

  C 如何推動産業高品質發展?

  促進一二三産融合

  5月22日上午,在黃姚古鎮景區,當地土特産經營戶古傑湘一開門,就先給在社交媒體下單的外地客戶打包發貨。這些年,在她的店裏購買黃姚豆豉的遊人,很多成了回頭客。

  如今,隨著黃姚古鎮旅遊的興起,黃姚豆豉成了最受歡迎的當地土特産之一。“黃姚豆豉製作工藝複雜、成本高昂,目前的銷售價格還不能完全體現出它真正的價值。”古傑湘説。

  為了增加黃姚豆豉的産品附加值,昭平縣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指導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打造豆豉産業文旅品牌。同時,在黃姚古鎮、樂耘山莊等旅遊景點融入黃姚豆豉文化與體驗,在黃姚鎮打造了“豆豉街”“豆豉村”和“非遺小鎮”,現已進駐豆豉企業、品牌商家6家。

  “接下來,我們以打造黃姚豆豉飲食文化為基礎的綜合體驗標準店、黃姚豆豉研學基地為契機,進一步加強線上線下體驗的良性聯動。”邱曉鋒説。

  在白山村,每年在小黑豆秋收後,村民會在農閒時種上具有觀賞價值的油菜花。花開的時候,很多遊客過來拍照打卡。次年春耕,他們又把油菜花作為綠肥壓到土壤裏,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減少化肥的使用量。

  “三寶佳釀醉得意,豆豉話梅遊人好。涌泉連溪東漸去,梧桐翠竹奏琴簫。”通過一二三産的融合發展,這粒走過300多年曆史的小黑豆,如今又重新煥發了新的光彩。(廣西日報 記者 駱 怡  通訊員 貝為超 玉桂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