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右江區蔬菜種植面積23.8萬畝,年産值超15億元
“一籃菜”帶富一方人
右江區龍川鎮綠色生態蔬菜産業示範基地俯瞰。
農戶正在採摘新鮮蔬菜。
氤氳的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灑落在右江河谷的蔬菜産業基地。微風吹來,綠浪翻涌,菜農們穿梭在綠色海洋中,手中的小刀快速翻飛,將脆嫩的上海青整齊割下。“客商提前訂購,好菜不愁賣!”百色市右江區龍川鎮綠色生態蔬菜産業示範基地負責人楊強言語之中充滿喜悅。
右江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天然溫室”的美譽,為蔬菜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曾經,受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制約,“種地不得錢”使得當地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流,留在農村的老人、婦女生産能力有限,不少土地處於閒置狀態。
近年來,右江區聚焦市場需求,整合優勢資源盤活閒置土地,引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動蔬菜産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品牌化經營,不僅豐富“菜籃子”産品供給,還鼓起農民的“錢袋子”。目前,該區蔬菜種植面積達23.8萬畝,年産值突破15億元大關。
1 深耕沃野良田 閒置土地生金
3月18日,在右江區四塘鎮富聯村的田間,村民黃保國趁著晴好天氣播種、育秧。“以前這裡是旱地,現在變成了良田,我既是糧農,也是菜農,一年四季忙不停。”他説,自己除了種植水稻,還利用秋冬閒田種植水生蔬菜茭白,畝産3000多公斤,收入可觀。
富聯村曾有很多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灌溉困難的農田,一些地塊進行耕種甚至會出現投入大於産出的情況。“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這成為眾多村民很長一段時間的選擇。
針對土地撂荒的問題,右江區根據各鄉鎮、村屯的地形地貌實際,因地制宜進行規劃佈局,圍繞“水準條田化、地塊緩坡化、坡地梯臺式、地塊互聯互通”的原則實施農田並整,興修水渠保灌溉,推廣“一糧五菜”的輪作模式,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去年,該區種植秋冬菜18萬畝,包括菜心、番茄、辣椒、西葫蘆、豇豆、黑皮冬瓜等品種,讓農閒田變增收田。
遼闊的沃野翻涌綠浪,一幅村美民富的畫卷徐徐展開。該區在資金、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帶動群眾發展蔬菜産業,打造一批“圳品”“三品一標”綠色生態蔬菜産業示範基地。
感測器精準監測土壤濕度與光照強度,水肥一體化系統科學調控養分供給……記者走進龍川鎮,看到蔬菜種植智慧化管理不僅減少人力投入,還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們建設露地自動噴灌設施、全自動智慧化育苗溫室和水肥一體化灌溉、太陽能遠程灌溉系統,農業生産正由‘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邁進。”右江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譚再規介紹,目前,該區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6726畝。
2 創品牌提品質 延伸産業鏈條
“用肉炒更香,可以嘗一嘗,這是我們的特産。”3月19日,在右江區龍景街道福祿村王媽群的家中,她掀開菜缸,色澤金黃的酸菜映入眼簾,濃郁的酸香撲鼻而來,瞬間喚醒味蕾。
福祿村素有用古法腌酸菜的傳統,福祿酸菜在當地小有名氣。過去,王媽群種植的蔬菜主要依賴傳統的銷售渠道,價格波動大,收入不穩定。自從與酸菜加工廠簽訂合作協議後,她種植的蔬菜有了好去處。工廠加工酸菜後,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小酸菜“發酵”大産業。右江區大力推進蔬菜産業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在福祿村打造集酸菜、酸筍、酸豆角、芒果幹、百香果乾等多種果蔬加工於一體的現代化農産品加工廠,配備果蔬清洗、加工、儲存設備,將原料就地轉化為商品。該加工廠自去年7月運營以來,生産的福祿酸菜等産品産值近千萬元。
當前,正值春耕生産的關鍵時期,該區舉辦蔬菜栽培技術培訓班,組織科技特派員送技下鄉,推廣普及農膜防寒、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實用技術。“種菜就像照顧孩子一樣,需要耐心和細心呵護,才能有好的收穫。”富聯村菜農蘇偉宏説,他積極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更好地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
近年來,右江區堅持“優品種、提品質、強品牌、大流轉”的理念,設立蔬菜産業專項發展資金,用於優良品種引進、示範菜園建設、技術培訓等,提升“菜園子”品質,打造綠色蔬菜品牌,增加産品附加值。目前,該區華潤小番茄、福祿大肉芥菜、新民豆角等20多個蔬菜品種通過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
3 蔬菜搶鮮上市 聯農帶農富農
一排冷庫建在龍川鎮綠色生態蔬菜産業示範基地的地頭,蔬菜採摘後可就地預冷、分裝。“基地日採摘量20噸,産品直供粵港澳大灣區,不到10個小時,便可從地頭直達深圳的農批市場。”楊強介紹,冷鏈系統不僅解決了蔬菜存儲難的問題,還讓錯峰銷售有了可能。
長途運輸對蔬菜保鮮要求高,以往,右江區蔬菜銷售不同程度受到農村交通、冷鏈設施等條件掣肘。如今,當地建設冷鏈物流設施,打造“鮮速通道”,實施蔬菜銷售“北上、西進”策略,不僅將新鮮的蔬菜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也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該區配備19座農産品冷藏保鮮庫,總容量達2萬餘立方米。
“把土地流轉給企業後,我不但能拿到租金,還可以在家門口的基地務工,每天收入100多元。”龍川鎮平樂村村民李耐合一邊熟練地操作智慧灌溉設備,一邊告訴記者,當地還通過文旅融合,吸引遊客走進田間地頭,體驗採摘的樂趣,同時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右江區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合作關係,加快蔬菜育、種、儲、加、運、銷一體化産業設施建設,完善聯農帶農惠農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通過務工、土地入股與股份合作等形式參與産業發展,共享紅利。去年,該區蔬菜産業帶動5.6萬人增收。(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淩 聰 通訊員 楊 來 梁卓豪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