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安縣潭頭鄉新林村,成片的光伏板將光能轉換為電能。
在廣西廣投康恒新能源有限公司中控室,各項指標數據在大螢幕上一目了然。
近年來,融安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新能源産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抓手,積極佈局風電、光伏、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在“農轉工”的道路上實現新突破。近日,記者走進融安縣多個綠色新能源項目現場,探訪該縣在這條“綠色賽道”上取得的成效。
1 大風“吹”來綠色電能
駕車從三南高速公路駛入融安縣境內,遠遠就見一座座風力發電機矗立山巔。藍天白雲下,巨大的風輪緩緩轉動,構成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
據介紹,融安縣新能源産業發展態勢良好,目前已建成白雲嶺風電場一期至四期、協合獅子嶺風電場一期至三期,共7大風電場,且均已實現並網發電。該縣利用當地豐富的風力資源,正源源不斷地輸出綠色電力。
7月17日,在獅子嶺風電場控制室,監控系統實時顯示著每台風機的運行狀態。負責人張北平介紹,該風電場總投資約10.3億元,總裝機容量137.45兆瓦。一、二、三期共36台風機分佈在潭頭鄉、浮石鎮、大良鎮等區域,年發電量約3.28億千瓦時。“我們最大的風機單機容量4.8兆瓦,風輪直徑182米,轉動一週最多可發電8千瓦時。”張北平説。
融安縣東起鄉白雲嶺風資源得天獨厚,目前已建成四期項目。其中,四期工程總投資8.77億元,總裝機容量100兆瓦,年發電量約2.66億千瓦時,安裝了12台單機6.25兆瓦和5台單機5兆瓦的風機,分佈在浮石鎮及東起鄉。
融安縣發展改革局統計數據顯示,該縣今年風力發電成績斐然,1—6月風力發電達5.84億千瓦時,産值1.94億元。
近年來,融安縣大力培育發展新能源産業,已獲建設指標待開工風電項目10個、裝機容量138萬千瓦。目前,全縣風電總裝機容量達191.4萬千瓦,其中已並網發電53.4萬千瓦,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裝機容量,均在柳州市各縣區中位居榜首。
2 垃圾發電變廢為寶
7月20日,戶外熱浪襲人,但走進廣西香杉生態工業産業園內的廣西廣投康恒新能源有限公司,卻幾乎聞不到垃圾異味。這裡正通過先進技術將生活垃圾轉化為綠色能源。
在垃圾吊控制室,工作人員熟練操作載重達10噸的巨型抓鬥,將垃圾從池中抓起,精準投入焚燒爐進料口。中控室大螢幕上實時跳動著各項數據,焚燒爐內烈焰翻騰,煙氣溫度高達1004攝氏度。
“這裡是廣西投資集團首個生物質發電項目,由廣西能源集團旗下企業建設運營。”廣西廣投康恒新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設計日處理垃圾500噸,來自融安及周邊縣城的生活垃圾經封閉運輸至此,按進廠日期分區堆放。經過5-7天發酵後,垃圾被投入焚燒爐,燃燒産生的蒸汽推動發電機運轉,同時通過汽輪機抽汽系統為園區12家企業集中供熱。
“焚燒垃圾産生的煙氣經多級凈化系統處理,排放指標完全達標。所有數據24小時接入國家環保監測平臺,實時向社會公開。”該負責人説,這種模式不僅破解了垃圾處置難題,更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
據介紹,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自2023年12月30日首次並網以來,已成為融安綠色轉型的關鍵一環:2024年3月29日通過“72+24”小時試運行,今年2月13日實現向園區集中供熱,項目配備的先進爐排每小時可發電12兆瓦,年處理垃圾能力達18萬噸。
3 水上發電水下養殖
在潭頭鄉新林村的“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基地,湖面上一排排整齊的藍色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規模可觀。該項目相關負責人盧佩莉介紹,潭頭鄉光伏項目于2022年11月並網投運,光伏板可自動追光,高效轉化光能為電能。
近年來,融安縣持續推進光伏産業佈局,充分利用光照優勢,推動分佈式與集中式光伏項目協同發展。通過創新模式,將光伏發電與水産養殖有機結合,實現水上發電、水下養殖,取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融安縣發展改革局數據顯示,目前全縣光伏裝機容量達110兆瓦。今年1—6月,光伏發電量4490.92萬千瓦時,産值1168.75萬元。
在項目推進方面,今年4月8日,融安縣泗頂馬田光伏項目獲得電網接入批復,于4月28日舉行開工儀式,7月已實質性開工;柳州融安大良鎮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于4月10日獲得電網接入批復,3月27日舉行開工儀式,6月已實質性開工。
融安縣發展和改革局負責人李燕回表示,該縣正在規劃建設新能源産業,整合生物質發電、風電、光伏發電等項目,構建多元化綠色能源體系。新能源産業將成為未來幾年融安縣經濟的新增長極,為融安縣“農轉工”工作注入強勁的動力。預計到2030年末,全縣新能源産業産值將突破20億元。(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彭 華 通訊員 譚凱興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